
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口罩成了出門必備物品,旅行成了遙遠的記憶,“那些被疫情偷走的時光”等熱搜話題常常把我們“整破防”。
疫情給人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勝枚舉,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勇敢面對、繼續生活。當你換個視角:疫情帶給我們的只有消極影響嗎?不幸中的萬幸是,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難得的意外收獲。
國內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公眾心理呈現出“短期緊張、長期平穩”的態勢。“那些沒有將我們擊垮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疫情之后,其實我們的心理韌性提升了。心理韌性也被稱為心理彈性、復原力、抗逆力、壓彈等,指的是人們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不利處境(如挫折、創傷、自然災害等),能夠發生“反彈”,成功地抵抗逆境,恢復原狀,甚至愈挫彌堅。
從生物學意義來說,心理韌性是一種人們出于生存需要,在環境變化中進行自我保護、自我調節的本能,它會在逆境中展現出來,推動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促進人們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世界的重大考驗,人們的生命健康、工作生活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但很多人在這場考驗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疫情期間,打工人開始居家辦公,學生上網課,快遞、外賣也受到限制,于是很多人自學成才,從“十指不沾陽春水”迅速進階到在朋友圈曬廚藝,很多人還“修煉”成為修理工、“Tony老師”、攝影師,甚至開發了多項藝術特長。這些觀念的改變也意味著人們對自我價值、生命意義等的內涵得以深化,外延得以拓展。
為什么疫情能夠提升人們的心理韌性呢?經過50年來對心理韌性的臨床實踐研究發現,提升心理韌性的重點在于個人品質、家庭支持與外部環境支持這三方面的最佳匹配,比起創設一系列保護性因素,關鍵還是人們在此過程中的體驗與領悟。
疫情期間,政府、社區、專業機構等為我們建立起足夠強大的支持系統,親朋好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可以通過社交網絡進行情感交流、提供社會支持,我們感受到很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2021年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疫情期間,近90%的人愿意從事志愿服務工作,96%以上的人愿意協助維持社會秩序,且每日的志愿服務率都隨著感染率的增加而快速增長。人們在遵守防疫規定的同時,通過發掘與記錄生活中的“小確幸”、掀起“疫情文學”復興、支持需要幫助的人等方式,不僅努力適應疫情下的生活,也努力讓生活變得更有樂趣。
(摘自《科教新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