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肉羊;營養需要;研究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極為豐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消費觀念已然轉變,當前更傾向于吃的綠色、安全、營養、健康等。羊肉因具有上述優良特質,符合當前人們的消費觀,備受消費者喜愛。我國肉羊品種多樣、產業發展迅速,短短數十年間,已由一個存欄量只有4000萬只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養羊大國,肉羊養殖已成為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客觀上必需了解并滿足其營養物質和免疫物質的需要,才能高效、科學地指導肉羊及優質肉羊的生產實踐。因此,對肉羊營養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對羊肉的需要,也能夠為其合理地養殖提供參考,并且使飼料原料得以充分利用,降低養殖成本,以及促進肉羊生產繁殖性能的高效發揮,更好地促進肉羊養殖業的快速提質、增效。本文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從肉羊對常規養分、礦物質和維生素幾方面的需求進行了歸納總結,為我國肉羊養殖提供精準、合理的飼料原料儲備,進而提升肉羊養殖場、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肉羊營養需要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養羊業發達的國家較早地對其營養需求進行了研究。美國NRC在1953年首次建議了綿羊營養需要量,此后一直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1985年第六版NRC修訂的綿羊飼養標準,更為詳細地建議了不同品種、不同體重、不同體型綿羊所需要的常規營養物質(干物質、粗蛋白質)、常量元素(鈉、氯、鈣、磷)、微量元素(碘、鐵、銅、鉬、鈷)、維生素(有效維生素A、維生素E、硫胺素、核黃素等)、總消化養分、消化能、代謝能等的需要量。英國AFRC在1993年推出了《反芻動物能量和蛋白營養需要》,將綿羊的營養需要量進行了更新圈。NRC在2007年對早熟和晚熟品種綿羊的營養需要量進行了更新。Galvani等在2008-2009年研究了特克塞爾肉羊的蛋白質及能量需要量。上述標準的頒布、推廣和實施,推動了肉羊養殖行業逐漸朝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與發達國家及我國其它牲畜的營養需求研究工作相比,國內對肉羊營養需求、營養物質代謝規律等研究工作開展的較晚,進展相對緩慢。多年來,我國肉羊飼養標準一直參考美國NRC和英國的AFRC圈。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研究人員才開始不斷地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梁其英等在1986年時,系統地研究了新疆舍飼育肥綿羊的飼養管理技術、營養需要及飼糧配方,并對飼料營養價值進行了評定。因地制宜,2004年我國頒布了《NY/T 816-2004肉羊飼養標準》。與澳大利亞等國相比,我國肉羊良種化程度低、草場單位面積畜產品產值較低、科學研究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肉羊養殖效益以及養羊業的發展。王曉薇等利用不同營養水平日糧對灘羊羔羊育肥效果進行了研究。富麗霞等研究肉用綿羊表明,飼糧中的粗蛋白質含量與可消化蛋白質存在強相關性,飼糧中概略養分含量和可消化養分與可消化蛋白質存在相關性,可以通過飼糧概略養分含量或可消化養分比較準確地估測精飼料的可消化蛋白質值。何立貴等在肉用山羊的粗飼料中添加30%微貯玉米秸稈,育肥效果顯著提高。
雖然我國已經對肉羊的營養需要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研究并引進相關標準,但是因受到研究條件的制約,我國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充足,研究方法也相對較少,與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仍需我國學者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補充。
2肉羊營養需要特點
肉羊在生長發育時期,可塑性很大,尤其是育成階段,對飼料依賴性很大,營養是否充足直接影響到肉羊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整個肉羊養殖過程中均衡的飼料搭配尤為重要。肉羊養殖過程中不僅要喂青貯飼料、青綠多汁的飼料(牧草、根菜類、薯類等),還要飼喂富含蛋白質(餅粕類、畜禽副產品等)和能量(谷實類、糠麩類、塊根塊莖等)的飼料。因此,肉羊養殖技術人員必須掌握其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種飼料原料,既能保證肉羊生長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蛋白質、能量和其他營養物質,又能發揮其最大的生長遺傳力。目前肉羊粗飼料種類多樣化,應注意飼料的適口性,并且保持日糧組成相對穩定。肉羊為反芻動物,此生理特性決定了其日糧應以粗飼料(飼料干物質中粗纖維含量≥18%)為主,在日糧的占比為40%-70%,甚至更高。粗飼料體積大、粗纖維含量高、可消化養分含量較低,不過,飼喂肉羊以優質的青綠飼料調制的青干草或青貯飼料為主。給肉羊飼喂粗飼料,既能為其提供營養物質,又能維持瘤胃微生物區系平衡以及瘤胃微生物的正常生長,促進瘤胃蠕動,保證反芻的正常進行,進而維持腸道健康。同時,要根據羊的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要和消化特點,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充分地利用當地飼料原料資源(牧草、農作物秸稈和副業加工產品等),科學地選擇飼料原料,確定不同種類原料的配合比例和加工調制方法。既防止瘤胃脹氣、酸中毒、消化紊亂,又符合肉羊的生物學特點,節約大量飼料,緩解人畜爭糧矛盾,降低養殖成本,保護環境,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3肉羊飼養營養需要
肉羊的營養需要包括滿足維持、生長發育和生產所必須的各種營養物質,且懷孕母羊除滿足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外,還要滿足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并要進行適當的補飼,各營養物質的需要不僅比例要合理,且數量要充足。研究肉羊營養需要,需要對飼料原料的營養成分含量及可消化利用率進行評定,普遍采用梯度飼養試驗、消化代謝試驗、氣體代謝試驗等。肉羊的營養需求因發育階段、生理狀況、生產方向等不同而不同,但主要包括對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的需要。
3.1干物質需要的研究
干物質是對絕干的固形飼料所含全部養分的總稱。肉羊干物質采食量是指其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指1d)自由采食的干物質量。干物質采食量受動物的品種、生產目標、生理階段和飼糧的適口性、消化性以及環境溫度及飼養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肉羊日常對干物質采食量影響其生產、生產性能的發揮,進而影響養殖經濟效益,因此,在配制肉羊日糧時,要考慮其品種、生長發育階段、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適口性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協調干物質采食量與營養濃度的關系,精準控制其對干物質采食量,一般為體重的3%~5%。實際生產中,羔羊時期及早斷奶能夠促進瘤胃及其他消化器官發育,增加成年肉羊的日糧采食量。
3.2能量需要的研究
日糧的能量水平是影響肉羊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飼料中的許多營養物質都可以為肉羊提供生命活動和產品形成所需的能量,但各類營養物質又有各自不同的代謝途徑,并發揮不同的供能作用及其他營養作用。肉羊所需能量,主要來自于日糧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是肉羊能量的主要來源,由粗纖維和無氮浸出物組成;脂肪是構成肉羊體細胞和羊奶脂肪的成分,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在機體內不僅供給熱能維持體溫,還能調節生理機能等,能量含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但在飼料原料中通常含量較低。
肉羊對能量的需求不僅受體重、年齡、生產性能、生理階段、環境、活動程度等因素影響,也受日糧中能量與蛋白質的比例的影響而實時變化。能量過低或過高均影響肉羊的生長、生產、繁殖等性能,因此,要掌握正確的肉羊飼喂方法,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限飼、增加粗飼料比例等。劉勇研究發現,飼料能值一定時,對肉羊進行限制飼喂,會導致其總能采食量減少,能量消化率升高,消化能采食量和代謝能采食量均隨著飼養水平的降低而下降,且各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lt;0.05)。蛋白質也能氧化供能,但成本較高,一般不用于供能。
3.3蛋白質需要的研究
飼料中所有含氮物質統稱為粗蛋白質,包括真蛋白質和非蛋白含氮物。蛋白質具有重要的營養作用,是構成肉羊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等的基本原料,還能代替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為機體提供熱能。我國羊的飼養標準中蛋白質需要量一般用粗蛋白質或可消化粗蛋白質表示,但是傳統的蛋白質營養需要標準體系不能精準地反映肉羊蛋白質消化、代謝的實質、特點及指導生產實踐。當前,肉羊蛋白質新評定體系趨向數量化、模型化發展,粗蛋白或可消化蛋白體系逐漸被以小腸吸收蛋白為基礎的蛋白質新評定體系代替。肉羊對粗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要求并不嚴格,由于在脲酶作用下,瘤胃微生物能夠將日糧中劣質蛋白質及無生物學價值的尿素分解成氨、利用氨和酮酸合成菌體蛋白并將日糧中碳水化合物降解為揮發性脂肪酸和酮酸消化吸收利用,因此肉羊不僅可以利用日糧中的蛋白質,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利用一定量的非蛋白氮。一般情況下,肉羊飼糧中尿素的添加水平達到1.5%時,對肉羊生長性能和肉品質不產生明顯的影響,為有效安全水平;當尿素添加水平達到2.5%時,肉羊的采食量下降,并顯著降低日增重,降低肉色紅度值,顯著增高羊肉pH,不利于肉羊生長。張艷梅等研究表明,在舍飼灘羊的飼糧中添加過瘤胃蛋氨酸,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增重、胴體凈肉率和肉品質,且添加量為4.5g·(d·只-1)時效果最好。肉羊對蛋白質需求量受生理階段、年齡、健康狀況、體重、繁殖等因素影響,羔羊生長發育較快,對蛋白質需求量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速度降低,其對蛋白的需求量逐漸下降,妊娠期母羊、泌乳期母羊及育肥階段的肉羊對蛋白質需求量較高。瘤胃中微生物合成所必需氨基酸的數量有限,若肉羊日糧中蛋白質不足,不僅影響瘤胃功能,還會導致肉羊生長、生產、繁殖性能等下降;若飼喂蛋白質過量,則造成蛋白質浪費,且過量的非蛋白氮和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可導致氨中毒。因此,科學合理地給肉羊供給蛋白質,對于提高其飼料利用率、生長生產性能等是非常重要的。
3.4礦物質和維生素需要的研究
礦物質元素是肉羊生命活動、生產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大類無機營養素,是羊體組織、細胞、骨骼、體液等重要組成成分。正常情況下,肉羊需要多種礦物質,缺乏或過量,都會影響肉羊健康,不利于其生長、生產及繁殖,甚至會導致肉羊死亡。現已發現的礦物質有107種,其中60種以上的元素在動物機體中被找到,根據它們在動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分為常量元素(動物體內含量0.01%以上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動物體內含量0.01%以下的元素)。各地區的常量和微量礦物質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異,通常在飼料中容易缺乏的礦物質元素是鈣、磷、氯和鈉,需要在日糧中補充,尤其是冬季。現已證明,有15種礦物元素是羊的必需元素,包括7種常量元素(鈣、磷、鈉、氯、鎂、鉀和硫)和8種微量元素(鐵、碘、鉬、銅、鋅、鈷、錳和硒)。
維生素屬于低分子有機化合物,是動物體內啟動、調節物質代謝的必需參與者,是維持動物健康生長所必需的,主要作為飼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維生素的補充,包括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類固醇衍生物,分為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兩種)、維生素E(又稱抗不育維生素)和維生素K(分為維生素K1、維生素K2、維生素K3三種))和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肉羊機體所需的維生素除由飼料提供外,還可由瘤胃合成,能夠提高機體抗病力、抗應激能力、促進生長發育等。羊對B族維生素不會缺乏,但羔羊在瘤胃發育正常以前,瘤胃內微生物區系尚未建立,其日糧中仍需補充B族維生素。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不能合成脂溶性維生素,因此,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這些維生素必須在肉羊飼料中補給。周麗雪等研究表明,飼糧中長期缺乏維生素E或攝人過量的脂溶性維生素可降低杜寒雜交肉羊增重和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對肉羊生長性能及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適當補充維生素E和硒可改善綿羊的繁殖性能。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代謝與血清磷酸鹽濃度相關。維生素不足,則導致肉羊機體代謝紊亂,甚至導致羔羊生長停滯、免疫力低下,成年羊生產性能下降等,尤其在每年的冬春季節或舍飼的肉羊,應給其飼喂富含維生素的青貯飼料、胡蘿卜、南瓜、鮮菜葉、鮮樹葉等,滿足肉羊的維持、生長和生產需要。
3.5水需要的研究
水是家畜有機體一切細胞和組織的必需成分,也是生化反應的主要媒介,其含量一般占體重的50%-70%,血液中高達80%以上。水也是羊體器官、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體重的一半,主要功能是參與羊體內營養物質的運輸、消化、吸收、代謝等生理過程,維持細胞形態和機能、調節體溫、改善機體免疫力等。如果畜體內失10%的水分,可導致機體立即出現嚴重的干渴感覺和食欲喪失,消化作用減慢,代謝紊亂,失水20%,則會引起死亡;肉羊體內水的主要來源包括飲用水、飼料水和代謝水,機體需水量受自身代謝水平、環境溫度、體重、生理階段、干物質的采食量及飼料組成等因素影響。一般自由采食時,羊的飲水量為干物質采食量的2-3倍。肉羊舍飼育肥過程中,提供充足的飲水十分重要,通常每只羊的日飲水量為3-5L。肉羊飲水量隨環境環境溫度升高而增加,夏季飲水量比冬季高1-2倍;當日糧中蛋白質、食鹽、礦物質元素等攝人量較多時需水量增加,當母羊處在妊娠中后期及哺乳期時需水量也明顯增加,每只成年母羊的日需水量約為10L。懷雙羔母羊的飲水量大于懷單羔的母羊。
4結論與建議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肉羊養殖在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方面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營養物質在肉羊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確,但是關于肉羊精準的營養需要和深層的代謝研究、用營養需求指導優良肉羊品種的選育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時我國地大物博,肉羊飼養在地域性和氣候性上具有較大差異。因此,針對我國養羊業的現狀,應在肉羊的實際生產中進行針對性的、有效的調整;根據當地肉羊的品種、生長生產性能、自然環境條件及飼養水平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飼料原料、科學調整日糧配方、完善肉羊飼養規程;完善我國的肉用羊營養需要數據庫和飼料營養價值體系,合理利用當地飼料原料,進而提高肉羊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