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當好一名人大代表?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施政對這個身份所肩負的責任有很形象的感悟,她說要言之有物、有據、有理,心里就要有“信、達、雅”的標準。信,是準確;達,是不拘泥形式的通達;雅,是要說與人為善的真話。
這五年,施政以交通行業本職工作為切入口,瞄準城市生活的難點、痛點,撰寫了多份調研報告,提交了許多議案、建議。在調研中求“信”,在思考中求“達”,在建議中求“雅”,施政提出的每一條議案和建議都力求以普通市民的視角去闡釋“人民城市”的內涵。
在調研中求“信”
在施政的理解中,代表履職要言之有物,這個“信”,首先要“準確”,不但要看到事實,還要從各種視角出發去認識現實,然后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在出租車管理條例的調研中,施政發現除了互聯網平臺和傳統的出租汽車行業之外,車企居然也親自下場參與網約車賽道的爭奪。在上汽集團,她聽到了在面對新經濟的大潮時來自傳統制造業的危機感。在未來,如果平臺類的網約車覆蓋了人們需要用車的所有場景,那么造車企業也可能從產業鏈的頂端變成末端。
施政把這些思考都寫進了《〈上海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修訂課題調研報告》里。在調研的后記中,她寫道:“在課題收尾時,我們似乎隱隱意識到了今天的社會正走到了之前的經濟學沒有覆蓋到的區域,幾乎所有問題的討論都變得艱難而有趣。在進行最后的修改時,我們已經很少考慮什么是‘正確’,因為那是一個粗糙的標準。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應該要努力去夠到一種叫作‘美好’的標準。課題的成果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我唯一能保證的是它一定是出于體貼的、想要關照到未來的努力。”
在思考中求“達”
代表履職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施政認為,要做到言之有據,就不僅要成為自己本職領域的專家,而且要在具體的工作中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方法。比如交通行業,它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從甲地到達乙地的線路,也可以看作是由此到彼的方案。她說:“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有銜接的問題,比如紅燈肯定是要停的,綠燈肯定是能走的,難就難在黃燈的時候該怎么辦。要在這個點上做思考,不僅要‘到達’,更要‘通達’”。
城市最大的特性就是“聚集”,或許只有大城市里才有所謂“小眾”的說法,因為哪怕再特殊的人也總能在大城市里找到同類。也因此,所有的問題都會在城市的放大效應之下變成“城市病”。從“出行難”到“停車難”,從“數字化”到“老齡化”,從“無障礙出行”到“全齡友好”,她關注的焦點始終是新生事物與原有系統的銜接、弱勢群體需求與城市發展方向的對接。她常常感慨,真正困難的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當兩個都對的原則碰到了一起時,該如何取舍。
在提出建議中求“雅”
當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時候怎么辦?施政說她常常需要回到“初心”,讓自己在更高一點的站位上思考作為代表的立場,思考上海的市民究竟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城市。
今年春天上海抗疫期間,施政收到一群PKU(苯丙酮尿癥)患者發來的求助,他們需要購買特殊的藥品和食物來維持生命。從4月12日到15日,她寫了一份建議、三份專報、兩份情況說明,記不清打了多少電話。她知道大家都很難,也知道大家在努力。四天里,一條特殊的生命通道開始迅速搭建,4月15日,施政欣喜地得知,配送特米面的車輛的通行證獲得批準,新華醫院也開始主動對接患者。她在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當時覺得沒有愧對代表的身份,也覺得我們的上海還是暖的。”
五年來,施政作為人大代表,提出了24件建議、18件議案。在她看來,代表工作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就一句話:好觀點不如好方法,好方法不如好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