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可能是我本屆履職投入時間最多的一項工作。”指著桌上兩本厚厚的“一江一河”立法調研報告,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許麗萍笑著說。
作為連任四屆的市人大代表,許麗萍的認真和較真是出了名的。在市十五屆人大代表任期內,許麗萍共提交了10件議案、37件代表建議和1份立法調研報告。
“履職”和“本職”相互賦能
“今年我提交的其中一件議案是加快制定《上海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條例》。”許麗萍說,她從事污染土壤修復研究已有十多年,也長期關注上海的地下空間安全問題,這次牽頭提交相關議案,希望能推動這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除了專業領域,許麗萍提交的多件議案建議都涉及民生,如“馬路拉鏈”、老舊商品房小區更新等。“不少市民聯系我,反映‘今天電力,明天燃氣,后天排水管,一條道路反復開挖’,周圍居民苦不堪言。”許麗萍建議,將道路挖掘納入“兩張網”,實現多部門聯合審批,各區各部門在摸清道路管線的基礎上,設置一個3—5年的挖掘計劃,除突發情況外,都按統籌計劃進行。
一邊是最近幾年,每年人代會閉會期間參加80多場調研或監督活動,一邊是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這一本職工作,不少認識許麗萍的人都好奇她是如何兼顧的。
“我不覺得代表履職和本職工作是相互沖突的。”許麗萍說,一方面,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可以幫助她在履職時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另一方面,代表履職需要的系統思維、全局思維又開拓了她研究自然科學時的視野。“只要安排好時間,履職和自己的工作完全可以實現相互賦能。”
代表就是要為人民說話
作為一名“老”代表,許麗萍有時會受邀與新當選的人大代表分享履職心得。她總會強調,最重要的要有使命感。
2011年,許麗萍第一次來到對口聯系的黃浦區永安里居民區。這里緊挨外灘,鱗次櫛比的高樓投下的陰影中,是一片片修建于五六十年前的舊房屋,墻外的電表如蛛絲一般,有些屋內照不進一點陽光。許麗萍走進其中一戶人家,三口之家擠在10平方米的屋內,通往二層隔間的樓梯僅有半個腳掌寬,稍不留神就會踩空。一位80多歲的阿姨拉著許麗萍的手說:“我嫁過來已經60年了,住房條件一直沒有改善。”
這一幕讓許麗萍大受震撼。回去之后,許麗萍提交了一件建議,呼吁加大舊改力度,讓更多市民共享發展成果。“當時我就想,改革開放后,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還有很多人的居住條件很困難。我是他們選出來的人大代表,如果不為他們代言,對得起這個身份嗎?”
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
2020年6月,許麗萍開始擔任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委員。9月,許麗萍非駐會委員工作室成立。她的6位同事張勤芳等成了工作室的成員。工作室剛成立就接到一個任務——2021年1月底之前完成“一江一河”立法調研初稿。接到任務后,兩個多月時間內,許麗萍組織了30場調研活動,走訪了相關委辦局、“一江一河”沿線區相關部門、基層立法聯系點和周圍居民區,還登門拜訪不同領域的專家。
“‘一江一河’關系到上海市民的切身利益,能參與到立法過程,不僅被調研對象,我們的積極性也被完全調動起來了。”張勤芳說,“每次許代表在工作群里發報名調研的消息,大家都搶著去,最后只能拼手速‘秒殺’。”
2021年11月25日,《上海市黃浦江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獲表決通過。在許麗萍看來,“一江一河”立法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生動案例。“比如說,濱江應該全時段開放嗎?沿岸有些企事業單位和住宅小區居民就提出,要考慮到他們生產生活的合理需求。”許麗萍說,最終這些意見被采納,該條例規定濱水公共空間應當全時段對社會公眾開放,沿岸企事業單位和住宅小區生產生活、教學科研等確需在特定時間段封閉相應區段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