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辛苦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居民。”這是上海南房公房物業聯合黨支部書記蔣華云一直以來秉承的態度和信念,鐫刻在他40個春夏秋冬的無私奉獻中。
作為市人大代表,蔣華云說:“只要在職一天,就要24小時不下線,這是責任所在。”在居民的眼里,隨時隨地為人民服務的蔣代表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詞。
呼吁給予物業更多的政策與激勵
蔣華云長期堅守老城廂,帶領團隊進行應急維修,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房屋醫生”。
上世紀90年代,通訊非常不方便,沒有互聯網手機,連電話都是奢侈品。蔣華云當時就創設了夜間水電報修服務,24小時不停歇。他把名字、家庭地址、水電修理內容張貼在居委會,方便居民報修。一年到頭,只要有電話,有需要,不管他是在吃年夜飯,還是中秋團圓飯,他都會立刻放下筷子奔赴一線。他總結形成了“一問、二看、三修、四教”的32字操作法,成立了“華云技藝交流苑”,開設“蔣華云水電維修技術提高培訓班”,通過“傳幫帶”,帶出了一批青年骨干。如今,一個人的力量擴大到一個團隊的力量,蔣華云不但自己當上了勞模,他的團隊里又誕生了新的勞模。
這些年來,他深知物業工作的不易與艱辛。物業在社區基層治理和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疫情防控預案管理、防疫宣傳、出入口管控、公共區域消殺、物資保障、配合隔離……疫情面前,大大小小的物業無所謂國企、私企,不計成本、只爭朝夕,拼搏在第一線,牢牢捍衛著安全之門。但是,物業本身也面臨著沉重的壓力,有時候也不免力不從心。蔣華云四處整理素材,撰寫了代表建議,希望政府從政策、經濟上支持物業,聽聽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物業的聲音。在蔣華云等代表的關注和呼吁下,一系列優惠政策相繼出臺。
蔣華云敢于鉆痛點、疏堵點,融會貫通解決問題。黃浦區的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針對這一問題,蔣華云建議物業可以進入養老服務環節,借助物業接近社區、靠近老年人的優勢,更向前一步,更專業、更細致地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受到廣泛關注。
從關心“小梁薄板”到整治“黑色污染”
目前,上海仍有一些居民住在“小梁薄板”屋子里?!靶×罕“濉狈课荽蠖嘟ㄓ谏鲜兰o50年代,是為了解決住房困難臨時搭建的,一般“壽命”只有20—30年。但實際上這些房子都屬于“超齡服役”,存在不少問題,尤其在惡劣天氣下更是隱患重重。蔣華云心里藏著一張地圖,熟記著這些房子的地理位置,他經常去走一走,排查一番,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中。
蔣華云不僅關心屋子里,也關注屋子外、街區上。縱橫交錯的架空線、歪歪扭扭的粗欄桿、多樣無序的箱體……消除城市“黑色污染”一直是蔣華云心頭常常掛念的事情。這些“蜘蛛網”既不美觀,又有隱患。合桿整治刻不容緩。平日里,他多次走訪街區,仔細記錄,沿街排摸,整理“黑色污染”清單上報相關部門。看著數量眾多、大小不一的道路桿箱被一一拆除,集成形成簡潔有序的道路桿箱環境,街面一片清朗,他覺得特別欣慰。
感同身受向前一步 “熱心腸”來幫忙
蔣華云是公認的“熱心腸”。走到哪里,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有困難,蔣華云都會向前一步,看看自己能否盡所能幫一下。
有一次,蔣華云去浦東仁濟醫院看病。他看見路邊兩位銀發蒼蒼的老人看上去很著急,正朝著馬路上的車招手,無力地擺幾下,又失望地放下。周邊的警察正幫著他們叫車,但是路上始終沒有合適的出租車。蔣華云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邊,立刻把車開到了路邊,拉下車門,示意他們上車。在車上交談得知,原來是老先生前不久在醫院里進行了心臟手術,當天是出院要回長風新村的家。但是兩個人都不會打車,所以在路邊一籌莫展。對于蔣華云的出手相助,老夫妻倆連連道謝,在得知蔣華云人大代表的身份后,更是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