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到這里突然間出現了障礙物,盲人或視障的人就沒辦法通過。”在一家咖啡廳門前,董健看到一輛私家車阻斷了盲道,有些焦急,她一邊錄制視頻一邊感慨,“希望全社會的公民提高這種公共意識。”
“視障居民出行方便了,我的心里也踏實了”
連續十幾天,下了課,董健就沿著閔行區的幾條公路步行。每看到一處無障礙設施的不完善、不便利之處,她即刻記錄下來。這次調研活動源于一個訪談。
董健是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副院長、研究生導師。在一次訪談課上,一位盲人嘉賓向學生傾訴:“盲道上出現井蓋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如果盲道要帶我們避開井蓋則會多繞一段路,浪費公共資源。盲道兩旁出現的消防栓、路墩還會絆到腳讓我們受傷。”
聽到盲道經常被占用,甚至遭到損壞,視障者不僅出行困難,有的還因此受傷,董健的心立刻跟著揪了起來。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每一位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迫切需求,這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為了從盲人實際需求出發,真正深入了解盲道使用現狀,董健自己設計了調查問卷,與盲人學校、盲人協會相關人士溝通了解情況,走訪多個社區居委會、老年服務中心,并開始實地調查研究本市街道、社區、醫院等地盲道設計。通過近一個月的走訪、調研、現場體驗,董健對盲人朋友遇到的不便感同身受。她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科學化和實用性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建議》,希望嚴格杜絕盲道被占的現象。
市交通委收到董健的建議后,專程到上海戲劇學院和董健當面溝通,詳細聽取她關于“加強宣傳,共管共治” “完善和細化盲道設計規范與技術標準” “建立人行過街提示系統”等提議,并很快給予回復和落實。“特別是增加了部分重要街區信號燈的提示音,視障居民出行方便很多,看到他們臉上有了笑容,我覺得自己的心里也踏實了。”董健說。
一次次迎難而上 不負選民重托
在當選市人大代表后,董健一直在思考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負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董健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聽取建議,也樂于幫助他人,作為民情民需代言人,她總是廣泛征集人民群眾亟待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再進行深入調研,提出有價值、有分量、凝聚民心的建議和議案。2018—2021年,董健先后提交及參與議案7件、建議15件,參加各項履職活動近百次。
董健經常深入小區,聽取居民的意見。2019年,偶然一次聽見有人在抱怨,電動自行車沒有地方充電,立即引起了她的重視。了解情況后,董健一邊廣泛聽取民意,一邊展開調研,咨詢相關政府部門、多方聯系相關負責人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基于現實條件,方案一次次被推翻,然而她一次次迎難而上。最終,由她撰寫的《關于規范居民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22年,董健又提交了《關于完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建議》,再次為減少用電安全隱患提出了建設性方案。
“當好人大代表,不負選民重托。”這是董健當選時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她一直在踐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