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履職最讓“80后”市人大代表余思彥印象深刻的場景,就是好幾次在市人代會專題審議時的“搶話筒”。身為金山區博物館館長的他說:“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代表,我們要為鄉村、為遠郊多發聲音,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
獨特的鄉村情結
作為一名新上海人,余思彥有著頗不一樣的鄉村經驗。他曾說:“我經歷過三個農村,一個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農場,一個是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農村,一個是新時代正在著力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正是出于這份獨特的鄉村情結,余思彥更能理解上海在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進程中,郊區鄉村所具有的獨特性。為郊區鄉村多建言已化為他心中的一種使命職責。五年來,在他提交的33件代表建議中,涉及郊區鄉村的建議就有19件,占58%。
每年市人代會期間,余思彥提的一些建議總會受到媒體的采訪報道,在他看來,這也是履行代表職責的重要途徑。有一年在專題審議時,他講了一個關于疫情期間法國出臺法案,保護鄉村感官文化遺產的故事。他提出“公雞打鳴” “牛糞的味道”都是鄉愁記憶的載體,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注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這一話題得到了媒體的廣泛報道,引起了大家對鄉村文化未來發展的反思和探討。
“作為年輕一代,有責任做好翻譯者、中間人或者經紀人,去把鄉村的美好發掘出來,然后讓城市消費。”余思彥認為鄉村生活可以很豐富多彩,他倡導年輕人要重新認知鄉村,要努力講好郊區鄉村的故事。
“接地氣”才“能解氣”
作為聯系金山區廊下鎮的市代表,余思彥積極參加區、鎮人大組織的各類調研視察活動,了解基層訴求,傾聽百姓心聲。
讓余思彥記憶猶新的是《關于加快推進本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資產確權補證工作的建議》的調研經過。在一次市代表聯系社區的走訪過程中,他了解到,廊下小學有興建室內體育館的設想,但出于一些歷史原因,在辦理學校房產證時遇到了困難。經過調研,他認為這一問題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關,需要進一步了解全區,甚至全市范圍的情況,得到區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區人大常委會開展了人大代表約見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活動,通過約談教育、建設、規劃、住房等職能部門,梳理解決問題的工作程序。此后,他又前往廊下鎮及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調研。
市人代會期間,余思彥結合金山區及本市相關部門調研的情況,撰寫了建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后來當聽說土地證已辦出,接下來結合小鎮的控規調整再往下推進,把原本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時,余思彥很有感觸。“反映民聲要‘接地氣’,才能反映真實情況;要‘有人氣’,才能代表某一特定群體的利益訴求;要‘能解氣’,才能不斷優化完善社會運行管理。”
“組團”調研破局限
2020年8月,余思彥成立了代表工作小組,小組共有7名成員,來自文化、教育、鄉鎮、生態等不同領域。除了余思彥,還有3名現任政協委員、1名“退役”的政協委員。
為了能更好地履職,將高品質的建議帶到市人代會上,小組成員常常一起調研、走訪、討論。余思彥說:“代表不是萬能的,有的時候看問題也會有局限。我們需要去核實情況,不能只聽信一面之詞。”在他的帶領下,小組成員深入基層,圍繞加裝電梯、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工作開展調研。去年以來,代表小組共提交了7件高質量建議,其中《關于規范加裝電梯代建單位準入和監管的建議》《關于盡快建立環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帶生產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議》得到了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