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全力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債券發行為主體的多元化籌資機制。伴隨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農發債譜系不斷豐富,籌資渠道逐步拓展,投資者范圍持續擴大,市場流動性不斷提升,開放程度持續加深,并通過不斷創新在債券市場上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在新征程上,農發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為境內外市場提供具有鮮明“三農”屬性的農發債,攜手市場各方參與者共同為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關鍵詞:農發債 “三農”發展 鄉村振興 生態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下簡稱“農發行”)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堅守農業政策性銀行定位,充分發揮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調節作用,依托國家信用支持,通過在境內外市場發行農發債,匯集社會資金,服務國家“三農”戰略,助力穩住“三農”基本盤,守住“三農”戰略后院。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繪就農發債“三農”底色
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自1994年成立以來始終牢記支農初心,堅守金融本源和主責主業,聚焦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全力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為保障履職發展的資金需求,農發行自2004年開啟市場化發債,逐步形成了以債券發行為主體的多元化籌資機制。伴隨著農發行履職發展,農發債發行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2年10月末,累計發行13.79萬億元,其中2015年以來年發行量連續8年破萬億元;存量規模達6.47萬億元,占負債總額的73%,將市場化資金轉換為政策性信貸資金,為農發行支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有效緩解了農業農村領域資金不足的難題。
(一)堅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農發行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支持糧棉油收購作為立行之本,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1—10月1,農發行累計投放糧棉油貸款5523.55億元,支持糧食收購量超過全社會收購量的50%;大力支持“菜籃子”工程建設,累計投放生豬全產業鏈貸款243.04億元,糖、肉等省級以上專項儲備貸款109.58億元,促進肉、蛋、奶、糖、蔬菜、水果等重要農產品保供穩價。
(二)持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農發行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累計投放精準扶貧貸款2.67萬億元;截至2020年末,扶貧貸款余額為1.5萬億元,投放量和余額均居金融同業首位,連續5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切實發揮了金融扶貧先鋒主力模范作用。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嚴格落實中央“四個不摘”要求,聚焦“四大領域”“三類人群”,全力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累計投放精準幫扶貸款1萬億元;2022年10月末,貸款余額達1.8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繼續發揮金融服務鞏固銜接的先鋒主力模范作用。
(三)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發行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累計投放農地貸款2447.8億元、農業科技貸款383.49億元、種業貸款300億元、種業基金22.73億元。因地制宜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三產融合、產業鏈條延伸、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等,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累計投放農業現代化貸款4800億元。
(四)全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補短板、惠民生”,農發行全力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持續加大對水利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城鄉一體化、農村路網建設、棚戶區改造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累計投放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貸款1.04萬億元。2022年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決策部署,設立農發基礎設施基金,于10月12日完成投放2459億元,支持基礎設施領域項目1677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近3萬億元,為穩經濟大盤貢獻農發行力量。
(五)積極服務區域發展戰略
農發行主動融入國家“三大區域”“四大板塊”發展戰略,信貸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制定實施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專項意見,突出支持長江大保護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累計投放長江大保護貸款3851億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貸款1232億元,規模均居金融同業前列。
(六)大力支持生態文明建設
農發行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發展綠色金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出臺打造“綠色銀行”特色品牌指導意見、金融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行動方案。緊扣“三農”領域綠色低碳發展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支持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加大對清潔能源建設運營的支持力度,累計投放綠色貸款5635.38億元;2022年10月末,綠色信貸余額達1.67萬億元,占農發行貸款余額的22.69%。
市場保駕、乘勢而上,推動農發債業務快速發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市場法規逐步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日趨成熟,市場規模躍居世界第二,債券品種日益豐富,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農發行市場化發債籌資從零起步直至發展壯大,順應債券市場發展大潮,奮楫揚帆、行穩致遠。
(一)農發債譜系極大豐富
農發債期限覆蓋范圍廣,涵蓋3個月期至30年期,廣泛滿足市場各類投資者的需求。計息方式包括固定利率、浮動利率和貼現,除了常規發行固定利率債券、近期穩定發行6個月期貼現債券,還先后推出以7天期回購利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個月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和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基準的浮動利率債券,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此外,農發行面向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了人民幣、美元、歐元等多幣種,綠色債券、扶貧債券等多品類,含權債等多屬性的債券品種,共同組成了豐富多樣的農發債譜系。
(二)籌資渠道逐步拓寬
農發行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以境內發行為主、境外發行為有益補充的發債籌資格局。境內發債實現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市場、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全覆蓋。境外農發債在香港交易所、盧森堡證券交易所、中歐國際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新加坡交易所等地上市。截至2022年10月末,農發行累計發行境內債券2202期,發行規模共計13.75萬億元;發行境外債券25期,發行規模折合人民幣449.52億元。
(三)投資者范圍持續擴大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推進、中國債券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重大發展機遇的出現,農發債的投資者群體從銀行、證券公司、保險機構、基金、資管等專業金融投資主體擴展到非金融企業和個人,從境內投資者延伸至境外投資者,投資者類型呈現多元化特征,農發債的影響范圍持續擴大。
(四)二級市場流動性不斷提升
隨著債券存量規模的擴張和債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投資者參與債券交易的熱情不斷提升,債券市場成交額大幅上升,債券流動性逐步增強。自2019年農發行推出做市激勵制度以來,農發債日均成交筆數快速增長,交易對手數量大幅增長,年均成交額顯著增加,換手率上升至較高水平,交易活躍度不斷提升,農發債二級市場表現日趨良好。
(五)對外開放程度持續加深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農發行于2012年發行境外首單離岸人民幣債券,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征程。繼境外機構直接入市的全球通模式之后,2017年,債券通“北向通”打通了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的新渠道,為農發債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北向通”開通首日,農發行作為該渠道首家發行人面向境內外投資者發行債券160億元。多年來,農發行積極推動在境外交易所披露存量農發債信息,境外投資者通過多個渠道、多種方式積極參與農發債投資,農發債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開拓創新、反哺市場,發揮農發債的示范帶頭作用
(一)順勢而為,創設農發債“晴雨表”
2016年,農發行和中央結算公司聯合發布中債-農發行債券總指數,這是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首只全面、客觀反映農發債二級市場價格變動的綜合性表征指數,也是國內首只“三農”債券指數,為境內外投資機構資產配置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也為后續基金管理公司等機構特別定制農發債和政金債期限指數提供了較高的借鑒價值。此外,同年發布的中債農發債收益率曲線為市場機構進行農發債投資定價提供了便利,也為進一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貢獻了農發行力量。
(二)矢志擔當,開辟脫貧攻堅籌資新模式
農發行充分發揮國家金融扶貧先鋒主力模范作用,率先發行全國首單扶貧專項債券,參與設計研發全國首單扶貧社會效應債券,創造性地提出“債券+”金融扶貧新模式,并先后創新發行普通扶貧債券、精準扶貧債券、深度扶貧債券。截至2020年末,累計發行扶貧專項債券960億元,扶貧主題債券298億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三)扎根綠野,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農發行深化綠色國際合作交流,聯合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首創存量債券三方綠色認證,首批加入“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發行首單債券通綠色債券,首次采用中國和國際雙標準評估認證綠色債券,創新發行國內首單用于森林碳匯的碳中和債券,與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合作開展《中國綠色農業標準及金融支持模式研究》,并進一步完成《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綠色金融改革與創新實踐》綠色課題研究,做“三農”綠色帶頭人。
(四)開拓進取,引領市場改革創新
農發行全力配合主管部門制度創新,率先啟動直接面向境內外投資者的試點招標發行,在境外市場發行首單機構及零售合并債券,發行首單境內外分銷直連農發債,推動農發債標準債券遠期現金和實物交割業務上線,開展農發債隨賣做市支持操作業務,積極參與債券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建設。
(五)攜手同行,倡導同業共同踐行社會責任
農發行創新發行支持阻擊疫情、抗洪救災、高標準農田建設、春耕備耕、“菜籃子”穩產保供、重大水利工程、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農村路網等主題債券,宣傳農發行支農履職成效,擦亮“糧食銀行”“水利銀行”“農地銀行”“綠色銀行”品牌形象,攜手承銷做市機構匯聚金融“活水”,共同支持鄉村振興和“三農”事業發展。同時,以農發債為橋梁、紐帶,農發行發出“履行社會責任,助力共同富裕”倡議,號召市場同業伸出金融援手,切身參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工作中發揮作用、貢獻力量。
踔厲奮發、精業篤行,譜寫農發債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黨建引領,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農發行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決維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金融、“三農”等方面的重要論述,高度認識農發行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的政治屬性,充分理解農發債籌資引水、潤澤“三農”的重大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深厚的支農情懷持續投身“三農”資金籌集工作,全力服務國家“三農”戰略大局。
(二)穩中求進,提升農發債的品牌價值
在鞏固籌資渠道、穩定提供常規農發債品種的基礎上,農發行將繼續保持創新的力度和節奏,創新發行綠色債券和特色主題債券,助推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探索彈性招標方式、預發行交易,完善農發債做市支持業務,持續加強農發債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建設,不斷擦亮農發債“三農”品牌。
(三)合作共贏,強化農發債生態體系建設
作為中國債券市場的第三大發行主體,農發行發債籌資離不開市場的保駕護航。農發行始終依靠市場、呵護市場、尊重市場、建設市場,與市場同業一路攜手并肩,同呼吸、共成長。未來,農發行將繼續鞏固農發債各方關系,積極參與監管政策改革和業務創新,繼續拓展基礎設施合作維度和深度,持續提升客戶服務質效,共建債券市場合作共贏的良好生態。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在新的趕考路上,農發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牢記“支農為國、立行為民”的職責使命,砥礪奮進,賡續前行,持續為境內外市場提供具有鮮明“三農”屬性的農發債,攜手基礎設施機構、市場同業和投資者,共同參與我國實體經濟建設,共享“三農”發展機遇,為服務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貢獻新的力量,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