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園園 棗莊職業學院講師
段修俊 棗莊職業學院副教授
王 萌 棗莊職業學院助理講師
董 艷 棗莊職業學院講師
棗莊市曾經是著名的煤城。1878 年中興煤礦成立,首創中國民族工業的先河,誕生中國第一張股票。在歷經了130多年的開采后,煤礦支柱產業逐漸萎縮。2009 年棗莊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成為國務院政策支持的東部地區唯一轉型試點城市,2013 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老工業城市重點改造城市。
遺址是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1]。工業遺址是人類工業活動留下的遺跡,分為工業遺產和棕地兩類。工業遺產屬于不能恢復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棕地屬于可以改造及再利用的閑置工業土地資源。
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是原國土資源部公布的第二批33 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是目前山東省首家以煤礦申報獲批的國家礦山公園。棗莊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位于棗莊市中區城北,規劃面積約21.3 km2,由中興煤礦遺址和28 處老遺跡組成。
在充分保護礦業遺跡、維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人文資源,開展工業旅游和生態旅游。以中興煤礦博物館為中心,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導入點,建成一座集學術研究、科研考古、生態園林、休閑娛樂、紅色旅游于一體的大型主題性礦山地質公園。
棗莊市政府在充分保護礦業遺址的前提下,以生態環境修復為根本,將愛國教育融入其中,開展工業旅游和生態旅游活動。主要礦業遺跡有棗莊煤礦辦公大樓、配樓、東大井、南大井、北大井、機務處、電廠、老公司、東過車門、西過車門、臺棗鐵路、老洋街、棗興堂、電光樓、老火車站以及國際洋行等,絕大部分礦業遺跡保存完好。依托中興公司,積極建設中國近代工業博物館、國家礦山公司、張學良紀念館等,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底蘊。
改建同時,將周邊6 000 多戶礦工老宿舍列入棚改項目,極大改善周圍居民生活條件。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的改建,不僅是工業遺址景觀的保護與再利用,還帶動了周圍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城市轉型探究路徑[2]。
其中,以煤矸石礦山廢棄地改造的矸石山水上公園已對市民開放,成為延續煤資源開采文化、市民旅游休閑的主要場所。公園位于市中區中興大道南側、解放北路西側,整體為南北走向,規劃多個出入口,分別設于北側、東側、南側,平時開放東側主入口,南北兩側為次入口。場地中部為煤矸石堆砌而成的高地,北側為湖,高差較大,呈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分布。公園中設有入口廣場、人工湖、運動場、兒童娛樂場地以及觀景平臺等多處景觀。
改造前,公園前身為被百姓稱作“矸石山”的石堆,矸石山由煤礦生產中井下的矸子石堆積而成,經多年自燃形成紅矸石。改造后的公園將矸石山作為公園標志。矸石山是百年煤礦開采歷史的見證,具有傳承和發揚棗莊煤炭文化即中興文化的歷史使命。因此,延續場所精神、回歸場所本身,使游客感受到煤炭開采礦山的歸屬感,表達固有文化是設計的主題;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和再利用場地遺跡是設計的手段。
在公園改建過程中,經過勘探和測量,設計者對矸石山進行縮量降高,確保達到安全標準,形成高差,將全園最高點設置在山頂,使其成為整個園區的中心。山頂鋪設大面積平臺,平臺中心主景觀為一處仿造中興公司辦公大樓而建的古銅色建筑雕塑,體量不大,游客可沿樓梯踏入內部,作為整個公園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小品景觀供人欣賞。平臺南側沿東西方向設有傳統風格長廊,以金瓦紅柱體現北方園林建筑景觀的特點,上有各式彩繪,色彩豐富,與周圍景觀形成鮮明對比[3]。
與此同時,對山頂進行改造,而山體周圍因為改造前矸石堆積,易發生滑坡、自燃等災害,嚴重威脅到周圍民眾的日常生活。改造后將矸石山周圍山體進行了加固,以減少此類災害的發生。山體做硬化處理,但因坡度較大,未進行進一步利用。
改造前,公園北側是煤礦挖掘留下的礦坑,與整體地形落差較大。改造后,為減少資源浪費,將礦坑進行再利用,在規劃建造的過程中將礦坑挖大、擴建,并將挖出來的土覆蓋到矸石山上,改坑為人工湖,湖水面積約占整個公園面積的1/5。水對于園林景觀有畫龍點睛作用,園林因水而活,因此人工湖的設計對于整個公園起到活躍園林景觀的作用。湖面建有漢白玉曲橋,從湖面南岸橫跨到湖面北岸,與東側入口廣場相連,曲橋整體風格為傳統樣式,以祥云、荷花等紋樣展現中國傳統文化[4]。
公園整體設計中,東側入口廣場作為全園的主入口,對于游客而言是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場所,也是公園的中心景觀,設計以人物雕塑展現中興文化。廣場中心雕塑以“中興”為主題,上有手拿鐵锨和鎬正在勞作的煤礦工人,體現了中興煤礦公司工人階級不怕辛苦勞作的精神,同時也展現了中興公司的輝煌。圍繞廣場建有弧形長廊,長廊為古希臘科林斯柱式。透過長廊,將園中景色延伸到入口廣場,以增加園林的趣味性。此外,長廊中展現了各個時期為中興公司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名人雕像,如李鴻章、張蓮芬、黎元洪、張學良、金銘等。
矸石山北面依山而建浮雕景墻,長約20 m,以卷軸的形式展開,以棗莊煤礦中興公司的發展史為脈絡,詳細地將中興公司的興建、繁榮歷程展現出來。同時又以棗莊紅色文化,即家喻戶曉的鐵道游擊隊故事為主題,介紹1938 年9 月,抗日義勇隊時任排長、原中興礦工洪振海和王志勝受命深入棗莊建立情報站等一系列抗日救亡故事,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展現和弘揚棗莊地方特色文化,同時進一步發展文化旅游[5]。
改建前的矸石山坐落在棗莊市中區北部,屬于老城區,也屬于開挖已久的礦區。周圍多是開挖礦井、礦區居民宿舍樓、礦區老舊街道等,整體道路老舊、空間狹窄,周圍居民缺少鍛煉運動場地。
改造后的中興國家礦山公園為解決城北居民健身難的問題,依托矸石山,沿周圍平緩地帶設置塑膠健康步道,為周圍居民提供運動場地。矸石山北側上山步道設臺階踏步,而南側上山道路鋪墊為平坦路面,從縱向上延長步道長度。同時,在公園西側設置健身器材區域,在公園東側設置籃球場、網球場,極大增加了活動場所,擴展了活動空間,提高了公園使用率,增加了公園的親民性,使公園不僅是主題性、紀念性公園,還是城北居民健身的主要場所,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成為老城礦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娛樂區主要針對兒童設計,集中在矸石山北側中心廣場。中心廣場整體呈長方形,北側延伸至湖面,南面延伸至矸石山,整體面積較大,以鋪裝為主,地勢平坦,大量商家聚集于此,一部分開展收費性兒童娛樂項目,一部分為街邊小吃。消費性娛樂項目促進周圍經濟發展,為周圍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整個園區的活躍性,打破了傳統紀念性園林靜謐的氛圍,成為整個園區內人流量最大的區域。合理的區域劃分,使人群大量聚集,也大大提高了公園民眾的參與性。
改造前的水面為開挖已久的礦坑,沒有實際的意義和使用價值。為堅持改造及再利用的原則,將礦坑改為人工湖。水上游樂區以此部分為主。
改造后的人工湖以公園北側水面為主,形成整個園區的水上娛樂活動區。湖面整體從公園最東側延伸到公園最西側,南北寬約30 m,水面寬闊而靜謐,水面北側設有步道,是整個園區可供安靜休息、休閑散步的主要區域。水面主要參與項目為水上游船體驗,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項目體驗。這一水域設置不僅使整個園區因水活躍起來,而且與喧鬧的兒童娛樂區形成對比,將不同功能的區域進行了劃分,豐富了區域的功能性,也使游客的游覽情感發生起伏變化,達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通過前期對中興國家礦山公園— —矸石山水上公園的實地調查,公園人氣較高,周圍居民參與性較強,吸引大量民眾。而縱觀現有參與性項目,多數為針對少年兒童設置的娛樂性項目,能夠真正利用現有場地進行再利用的項目卻很少,沒有真正意義上將場地進行因地制宜的再次利用。根據勘察,矸石山現有護坡存在一定傾斜角度,可加以利用,增加攀巖項目,提高場所利用率,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工業遺址“體驗性”景觀改造設計需要從“感覺關聯”“身體運動”“活動參與”等多方面塑造[4]。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規劃的主要礦業遺跡有棗莊煤礦辦公大樓、配樓、電廠、老公司、臺棗鐵路、老洋街、棗興堂、電光樓、老火車站、國際洋行及探采礦工具、史籍等,絕大部分保存完好。依托中興公司,積極建設中國近代工業博物館、國家礦山公司、張學良紀念館等,主要以矸石山為中心,規劃將科普、娛樂、生態、愛國教育集為一體。
煤礦開采作為體驗項目是其中最有意義的一項。造訪者頭戴安全帽,隨著頭頂照明燈的微弱光線來到井下,感受著從未體驗過的井下挖煤、運煤的過程。項目的體驗方式不僅將工業遺址保留了下來,同時也轉變了資源生產方式,將煤炭工業文化轉為文化旅游資源,促進城市轉型。
再建臺棗鐵路,將棗莊市整個旅游景點串聯,整合旅游資源。現如今,臺兒莊因臺兒莊大戰及臺兒莊古城成為全國知名旅游勝地,每年節假日全國都會有大量游客。它不僅是二戰遺存最多的抗戰名城,也成為古運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因此建議再建臺棗鐵路,再現棗莊至臺兒莊鐵路盛世風貌,挖掘沿途旅游價值,豐富旅游景觀。火車選擇原始蒸汽機車,鐵路游覽路線可繞棗莊市區城外,設旅游專線,將首站設于棗莊東站,沿途可經過棗莊中興煤礦公司、嶧城萬畝石榴園、仙壇山溫泉小鎮等站,每段鐵路線根據情況不同,兩側種植鄉土植物或特色植物,如層林盡染的楓林等,最終至臺兒莊古城附近。游客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站點下車停留觀賞。
由于歷史原因而遺留下來的工業遺址廢墟,在被遺棄的角落不僅沒有使用價值,而且使環境受到各方面的威脅。工業遺址的存在雖然對環境具有破壞性,但是同樣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對于工業遺址不能全盤否定、全部推翻,應該適當地保護和傳承遺留的建筑文化與風土人情,使生態環境修復和歷史文化保護達到和諧的狀態。
工業遺址景觀的改造和設計不是毫無根據和理由的設計,而是基于一定的遺址殘留和文化歷史背景。成功的改造案例應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將場所重新塑造,引導觀眾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風貌,切忌一刀切的大規模拆建,最終形成獨特的文脈。
工業遺址景觀改造的核心就是保護和再利用,對于工業廢址的價值再現,需將更新和改造相結合,體現每個城市的個性和特點,以長遠的眼光對待工業遺址的改造和設計,實現城市的全面發展,增加活力和生命力,打造出屬于每個城市的獨特名片。
中興國家礦山公園延續煤炭資源工業文脈,進行資源再利用,因地制宜完成場地的改造。通過將工業文化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同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更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