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赟 蘭州交大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推動下,為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建筑的各種需求,建筑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在富有實用性的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人們的審美,并且蘊含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在教育改革和教育擴招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大多數學校都在擴建或者是建立新校區,其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對于學校內的建筑設計而言,建筑設計方案中所蘊含的文化氣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同時在學生群體中還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優秀的學校建筑也能夠給學生營造出一種更加良好、適合學習的氛圍,不管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是生理健康,都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近些年,西方建筑對我國建筑設計產生的影響比較深遠,建筑的種類以及功能都在不斷增加,與傳統紅磚綠瓦的建筑形式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建筑的主要發展趨勢。隨著建筑種類、功能以及形式的改變,建筑文化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建筑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融入豐富的物質設計以外,還要融入相應的地域文化或者是自身獨有的文化內涵[1]。因此,當下建筑文化的發展是以全球化為主要風向標,并且還會吸收不同地域中優質的建筑風格以及文化元素,進而轉化為自身的建筑文化特色。
各種文化的頻繁碰撞下,能夠帶來建筑設計理念的創新,從而滿足人們的各項需求和不同的審美。對于現階段的建筑文化而言,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汲取了古代建筑文化的精華,又剔除了其中的糟粕,使得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生機勃勃。同時,對西方建筑文化進行科學融合的過程中,我國的建筑文化已經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建筑文化的新類型。
現階段,我國學校教育改革工作仍在不斷推行,其發展也在向著由量到質的方向轉變。學校文化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文化,主要是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部分構成,而在學校不斷擴張、改革、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建設已經逐漸成為學校教育向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校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而言,具體指的是整個學校校園文化的表層部分,其核心構成就是建筑文化。一般來說,一所學校的建筑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這所學校過去的發展歷程,同時代表著學校未來的發展風格和方向,能夠最直接體現出學校物質文化的內容。
從開展教育工作至今,我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教育體系以及高等教育體系。對于現階段的教育改革而言,其重點內容是要做好改革工作的規劃,盡可能均衡地發展現代教育,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更加優質和多元化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發展背景下,學校建筑規劃就成為了學校教育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文化共同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中文化發揮出來的作用和力量是巨大的,能夠凝聚民族力量,大幅提升國家競爭力。校園文化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教育和成長,而且會影響到社會文化的發展質量。因此,各地區的學校也在積極響應,在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同時,對于學校建筑文化的建設給予足夠的重視。
使用學校建筑最多的人是學生和教師,其中學生的占比最高,因此在制定建筑設計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需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來進行建筑主體的設計。在建筑設計的初始階段,建筑設計師要能夠和學生、教師之間保持密切的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各自對校園建筑有哪些需求。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學校建筑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將學校建筑設計成能夠給周圍居民提供相應文化服務或者是開展終身教育的場所。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設計,更能夠體現出學校建筑所具有的人文和文化氣息。
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程度的不斷加深,對于現代化的建筑群而言,融入相應的生態設計理念非常有必要。學校建筑不僅要融入生態設計理念,而且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用現代化的設計方法和理念來進行學校建筑的設計,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保證創新和環保在理念上有共同點[2]。此外,校園建筑的創新化發展要始終堅持以生態化設計為主要方向,貫徹落實環境保護的生態理念,同時還要足夠重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防止出現嚴重浪費情況。考慮到整個建筑在后期使用過程中所具有的節能能性,對建筑朝向的設計也有著較高的要求。
由于學校具備較強的教育功能,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社會都有著較強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因此在開展學校建筑的設計工作時還要對歷史內涵足夠重視,校園歷史要能夠得到傳承與發揚。同時,如果學生能夠對學校的發展歷史有著全面地認識或者了解,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以及自豪感。在學校建筑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融入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特殊的教育意義。
不同地區所具有的人文氣息大不相同,學校也不例外。不同學校內的人文氣息大相徑庭,它能夠反映出一個學校最基本的特征。設計師要能夠把握人文氣息的特點,通過對新型設計理念的靈活運用,設計出來的校園建筑一要符合當地人文氣息的同時,二要具備學校自身獨特的人文氣息,并且能夠通過對多種文化元素的運用和融合,進一步升華原有的人文氣息,從而體現出校園文化建筑的當地特色。
除此之外,在設計的過程中,學校內部的公共設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通過對公共設施的巧妙布局,能夠進一步彰顯出學校的文化價值。同時,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人文氣息的標語、雕像或者是藝術作品,從而對學校內的人文氣息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文化差異,由于每個學校所處的地區不同,因此學校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為了盡可能縮小地域文化和學校建筑文化間的差異,使二者呈現出來的效果盡可能保持一致,要將地域特有的文化內涵融入到校園建筑文化的設計方案中,使得設計出來的校園建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作用[3]。
南北方氣候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一般南方地區的雨水較多,空氣較為潮濕,容易出現積水問題。因此,在對南方建筑屋頂進行設計時,一般會選擇坡屋頂,這種設計方式更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能夠較好地防止出現積水問題。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降低氣候條件帶來的影響,南方地區建筑樓層的高度也比較低。相反,北方地區日常降雨量比較少,陽光充足,在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時不需要考慮到積水問題,因此北方地區學校建筑的屋頂大多設計為平屋頂,整體的樓層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對于地域特色的細節把控能夠讓學生和學校之間更加親切,也有利于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和生活。
在當代建筑文化設計工作中,對于意境美的掌控有著較高的要求,學校建筑的意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學校所具有的美感。例如,當前不少學校都有人工湖,在帶來無盡美感的同時,還能帶來無盡的遐想,很容易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升華。此外,很多學校還有假山、小橋以及涼亭等設施,這些都是將意境美融入學校建筑文化設計體系中的具體體現[4],都能夠給師生帶來無盡的美感。所謂意境美,就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做到情景交融,呈現出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好場景。現階段大多數建筑的意境美呈現都是通過對古代園林意境美的繼承來實現。通過巧妙的設計和相關理念的運用,使古代山水意境與中國現代建筑較好地結合在一起,既能體現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又起到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對于現代化的建筑設計理念而言,地緣文化也是其核心內容之一。地緣文化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指的就是雖然身處同一地區,沒有血緣關系,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部分社會群體在歷史、文化、信仰以及風俗方面都有著共性。而同一所學校內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思想觀念上都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于學校建筑地緣文化的設計就有著較高的要求,要充分考慮到地緣文化的影響。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學校建筑文化的設計必須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在對校園建筑進行設計前,設計師要對項目的地理位置進行實地考察,同時還要對建筑所處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環境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例如,某學校在建筑設計之初,設計師就對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同時還做好了結構的劃分工作,北邊設計為學校的大樓區域,東邊則是城市主干道,西邊規劃的是大量的綠化帶。同時,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非常重視校園內的美化問題,不管是校園內的空間功能性,還是綠色景觀方面,其設計和布局都非常合理。除此之外,由于該學校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居民小區,考慮到整體的美觀性,設計師還盡可能地使學校建筑的建筑風格能夠與該小區的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從而呈現出一個有序的整體。
每個學校的設計方案中都會具備一個基本的功能區,如景觀區、生活區以及教學區等。因此,在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時需要結合每個功能區自身的特點來進行設計[5]。其中,教學區和生活區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對于教學功能區的建筑而言,在文化設計上應該凸顯得更加莊嚴和肅穆,讓每個學生在進入教學區后能夠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另外,對于生活功能區的建筑設計而言,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休息,整個生活區的設計和布置都應該以舒適為主[6],同時還要保持整潔。而景觀區主要起到點綴和美化校園的作用,因此可以結合氣候特征來進行布置。除了上述的這些功能區以外,還要有相應的運動區,讓師生在課外能夠擁有一定的休閑運動空間。
學校風格和特點不同,也是導致各個學校建筑之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對于部分封閉式學校而言,學生的校園生活往往是三點一線,教學樓一般也是封閉狀態,這是為了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每所學校都有著自身的辦學和管理特點,這些與學校自身的文化底蘊有著緊密的關聯,很多建筑都能夠彰顯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同時建筑分布上實現了封閉與開放的有效結合。
隨著人們對學校建筑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開展現代化的學校建筑設計工作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設計師在開展設計工作時要重視文化內涵,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充分發揮學校建筑教書育人功能的同時,更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設計原則,盡可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生活需求,從而使建筑文化真正融入學校文化中,并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造出一個更加優質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