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太原工業學院設計藝術系助教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凸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環境成了全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社區室外空間作為老年人退休后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應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的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需求。社區景觀在考慮適老性設計的同時,還應增強地方特色。以山西為例,其在養老社區景觀設計中融入了當地民居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心理歸屬感的需求,幫助老年人減少孤獨感。
我國老年人逐漸增多,“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社區作為養老的主要依托場所,社區環境好壞直接影響居家養老者的晚年生活質量。我國現階段需要進行優化的養老室外景觀空間有兩種。
(1)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居民區,多集中在20 世紀90 年代建造的“老舊社區”。由于其建造時間較早,生活配套設施上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如綠化面積少、路門不平整、非機動車占用活動空間、井蓋缺失等大量問題。老年人在社區空間中沒有生活、娛樂、交往活動空間,同時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2)新型的城市養老社區主要提供基本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但療愈性社區景觀空間發展不完善,如環境設施助益性不符合老年人需求、景觀空間層次缺乏適老性、景觀環境缺少季節性變化等[1]。
結合不同需求,設計出適合老年群體活動或個人獨處相結合的空間,并設計出與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特征相適應的功能區域,比如文化娛樂場所、棋牌區、老少同樂區以及體育健身場所等[2]。
安全是社區景觀設計中的關注重點,尤其是針對老年社區而言。老年人身體機能相對較低,許多公共場所提供的器材對老年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社區景觀設計需要根據老年人身體特點,并將安全放在首位,設計需要依照安全、適用、經濟、自然、雅觀的原則[3]。
2.2.1 通行安全設計方面
針對老年住宅交通組織,首先應遵照人車分離的基本要求,并考慮臺階、燈光、人行橫道、標識牌、慢跑步道等因素,立足于老年人身體實際情況,對這些因素進行合理設計,保證安全性達到最佳。具體要求包括:第一室外臺階應進行高差處理,級數超出3 級,寬度與大小應合理,材料選擇防滑不凸起的材質;第二燈光度恰當,公共設施等特殊地方應加強燈光度,不可過于刺眼或反光;第三針對人行道設計而言,需要做到全程無障礙,大小寬度足夠,穩妥處理高差,合理設計坡度;第四標記牌的標記需要明顯,設計具有符合老年人獨特文化風格的標示牌,便于老年人識別;第五無障礙通道的設計,需要合理設計高低落差,扶手設計應合理選擇相關材料,多采用不銹鋼及木頭等材質[3]。
2.2.2 園建與設施安全
老年人視力與聽力等方面都大幅下降,對外界的感知能力相對緩慢,特別是預料危險與反應能力方面,一旦發生了危險也無法立即離開危險區域。因此,建筑物、園建、公共娛樂設施以及健身設施都需要注意視聽設計,確保其在滿足安全需求的同時便于使用。設計尺寸也需要適合老年人,以確保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具體要求包括:第一,花基高度設計應合理,尺寸需要科學,具備完善的輔助功能,材料平滑且不凸出;第二,景觀連廊需要設計成為步行空間,同時也需要將電動車考慮在內,寬度需方便通行[4]。另外,針對戶外私家設計需要做到尺寸大小適宜,合理選擇材料,不宜用亮色,多使用柔軟材料,防止結構突起。
2.2.3 空間心理安全
為了方便老年人控制活動場所,并降低其過度的防衛感,對于老年人的交往空間應該設計成半封閉的可防衛空間,比如利用植物來圍合空間等。
2.2.4 文化角度
景觀設計應根據居住老年人的地方特點,結合當地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以此賦予各個空間不同的文化意義,同時滿足老年人的念舊心理。比如根據居住老年人年齡層次和所處地區歷史文化特征,設計與文化相應的園建、雕塑及標示牌等。
老年人社區景觀設計中需要合理選種植物,打造出清凈、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可以選擇一些大型、枝葉繁茂的樹木,遮風避雨的同時還有助于凈化空氣,營造適合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另外,應盡可能減少種植干枯老化的樹木,選種生命力旺盛且樹枝舒展的樹木,營造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氣氛。不僅如此,不可以選種集中落果落葉植物,避免地面濕滑而出現安全隱患;不可以選種有刺激性氣味和有毒的植物[5],多種植如柏樹這類可以散發清淡香味的樹木,有利于凈化空氣和殺菌。
在關注老年社區景觀設計中,環境不僅包括物質實體,也包括社會因素,社區景觀范圍中的植物與以人為主體的物質環境實體包括景觀中各種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比如空氣、水體、道路、氣候、土地、建筑物、小品和設施等。高質量的社區景觀需要改善整體環境,獲得良好生態效益,打造具有保健功能的宜居環境,還要具有合理的生態結構,和周邊環境相統一[5]。本文把社區景觀植被和物質環境實體的相互作用關系確定為關注老年人的社區景觀的環境生態維度。
游憩空間是社區景觀設計中最常見、最必要、最重要的空間。注重老年社區景觀設計中的游憩活動維度的重點在于社會系統,結合地域文化與自然系統特征,站在人類心理與精神感受需求角度,依據人們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和精神活動規律,通過心理與文化進行引導,合理協調社區景觀和社區系統有關的構成要素,比如文化與娛樂等方面關系,主要關注老年人,為其打造可供游憩活動的場地[5]。
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產物,每個地區都有獨有的文化。社區景觀整體規劃設計需要考慮到本地民俗與風土環境等文化內涵,從地方文化中提取精髓,站在文化學角度對景觀的文化歸屬進行探討,以此找準切入點,將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到社區景觀設計中,并重視文化內涵的合理表現方式和交互式動態體驗景觀設計,讓老年人感受到社區景觀設計中流露出的文化精髓,以此提高社區景觀對老年人的認同感與吸引力[6]。
社區景觀設計中的視覺景觀是以社區內的植被為重點,這是傳統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是由環境生態維度、游憩活動維度以及地域文化維度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果。景觀設計時,從人類視覺景觀形象感受出發,根據美學規律,融入相應美學思想,基于環境生態、游憩活動以及地域文化協調性,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地域文化,達到老年人實際需要,讓老年人從社區視覺景觀中獲得美的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滿足[6]。
山西民居建筑作為一種地方文化載體,其建筑形制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水文、經濟發展以及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山西民居的建筑形制以合院式為主,正房坐北朝南,東西設廂房,南面為倒座,四面圍合。
山西民居的風格以方形空間為主,中軸對稱,簡潔規整。建筑風貌最能體現地方景觀特色,如若在景觀設計中巧妙融入地方文化,可以使人們能感受到場所精神,喚起老年人的城市記憶,加強老年人對社區景觀空間的情感歸屬[6]。養老社區景觀空間設計可借鑒這種規則式的空間處理方法,空間邊界明確,增加老年人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營造出氛圍良好的交往空間。
山西地方民居建筑具有“窯房合建”的特點,屋頂以平屋頂為主,突出女兒墻的使用,建筑整體高低錯落。建筑群隨著山體地形變化而變化,遠眺建筑群屋頂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山西地方民居空間布局主次分明,狹長的甬道連接各個空間,有曲徑通幽之感。
養老社區空間中主要有3 類交往空間:公共空間、私密性空間、灰空間。各類空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配合景觀墻、植物種植等構筑豎向界面。多樣化的立面形式營造出簡潔大氣、變化豐富的社區景觀空間。為滿足部分老人的獨處需求,可以利用高低變化的植物圍合形成連續變化的空間。因此,在現代養老景觀空間中借鑒山西地方傳統民居的空間布局和豐富的景觀層次,不僅傳承了當地傳統民居文化,與城市肌理相呼應,同時營造了景觀情切感,為老年人尋求情感歸屬。
山西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奇,又有南方建筑的秀雅,建筑構建均可以作為裝飾藝術的載體。從裝飾材料來看,山西傳統居民建筑裝飾藝術課分為木雕、石雕、磚雕、窗花等,裝飾題材則選自于大自然的物像并加工提煉,大多是動物、植物、人物、神話故事、器物和傳統紋樣,這些符號化的紋樣大都體現了百姓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景。裝飾色彩一般都以建筑本身的顏色(青灰色)為主題色調,民居室內斗拱、掛落等重要建筑構件飾以青、藍裝飾,整體色彩沉穩大氣[7]。
養老社區景觀設施在保障安全性、適老性的基礎上,應協調景觀環境與療愈性的相互關系,提升養老社區景觀空間的活力。在社區景觀設計中合理融入山西居民傳統裝飾元素,塑造場所精神的空間,或是應用于景觀設施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獨特標志。利用現代設計語言將山西傳統元裝飾素進行再生表達,通過融入鋪裝紋樣、識別設施、景觀小品等,在無形中為老年人起到正面心理導向作用,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并營造出景觀情切感,還能繼承和發揚山西傳統民居象征性文化。在風格與色彩上,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色彩肌理對功能區進行區分,有助于老年人準確了解空間功能,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導向性,避免造成視覺干擾。
山西地方民居建筑以人為本。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選取了黃土高原特有黃土燒制的磚石和地方木材。窯洞的建筑形式是當地人的智慧結晶,與地方環境完美融合[8]。社區景觀空間中的構筑物、小品選擇凸顯地域特點的本土自然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地域特點。
種植植物的種類,除了要考慮到植物對老人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外,還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選取當地易成活的植物。通過對當地民居文化的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自然景觀,使社區景觀設計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通過現代設計方式,將地域文化呈現在老年人眼前,不僅幫助老年人在社區空間中參與交往活動,同時培養了老年人的地域感和歸屬感,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舒適和諧。
隨著居家養老模式的不斷完善,老人的康養體驗不再局限于室內設施,景觀空間也需要為老人提供更多的療愈性空間。通過分析老年人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結合山西當地民居特色,提出了山西地區的社區景觀設計在滿足老年群體適老性要求的同時,營造適合當地景觀特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