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華,馬曉霞,蒲 罡
1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2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寧夏吳忠 751100
3寧夏吳忠市農業農村局,寧夏吳忠 751100
動物出生時處于健康狀態,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各種不良刺激,逐漸呈現為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甚至死亡。管理是指樹立健康制度、措施、方案、方法的信任過程。實現健康的手段主要通過保健和治療[1]。保健是指對健康狀態的動物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疾病而采取的措施。治療是指對已經發病的動物所采取的診斷、控制、消滅,使之恢復健康的方案和方法。健康管理是指為了實現健康所采取的措施及執行效果的績效考核。
動物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發生的疾病主要有疫病、營養代謝病、中毒病、混合感染性疾病。疫病主要指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營養代謝病主要是由營養物質供給不平衡引發體內自由基穩態失衡,氧化應激-炎癥介質-免疫力下降引起的代謝障礙性疾病。中毒病是指外源性毒物引發的疾病。混合感染性疾病是指被多種不特定病原微生物同時感染的疾病,如乳房炎、子宮炎、蹄病、外傷感染等。現代畜牧業對奶牛多發性疾病預防均采取預防醫學的防控理念,即消滅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提高動物抵抗力等。
犢牛常發疫病主要包括犢牛傳染性腹瀉[2~4](病原有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黏膜病毒、隱孢子蟲、球蟲、沙門氏桿菌、梭菌、克雷巴氏桿菌、巴氏桿菌等),犢牛傳染性肺炎[5](病原有支原體、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副流感病毒、黏膜病毒、巴氏桿菌、曼氏桿菌、嗜血桿菌、昏睡桿菌、肺炎鏈球菌等),犢牛梭菌病。
為了降低犢牛疫病對牧場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需要加強犢牛健康管理。本文從牧場規劃、犢牛飼養區建設、犢牛生物安全技術、犢牛健康管理流程、犢牛舒適度控制、犢牛營養供給、犢牛保健七個方面對犢牛健康管理進行闡述,以供同業參考。
犢牛飼養區要求建設在牧場的上風口。新生犢牛出生時抵抗力弱,容易受到來自母體和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患病。如果犢牛保育區建在產房牛舍內,犢牛島建在成年牛舍的下風口,犢牛始終受到來自母牛攜帶病原微生物的威脅,很容易感染發病,造成惡病質狀態或引起死亡。故牧場在規劃上首先要根據當地的風向,將犢牛飼養區建設在牧場的上風口,地勢要高,并且距離母牛舍不少于50 m,用圍欄隔開。
建設與成年母牛相對獨立封閉的犢牛飼養區是提高犢牛健康的有效管理手段,也是建立無疫病小區的關鍵措施。健康的犢牛是牧場的生命線,保證犢牛健康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后備牛,實現牧場效益最大化。但是牧場成母牛多數都攜帶有多種病原微生物,如支原體、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黏膜病毒、結核桿菌、副結核桿菌、布魯氏桿菌等,犢牛出生后易受到來自母體攜帶的致病菌的感染[6]。同時,成年母牛生產區的環境、用具、空氣中都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為了減少甚至阻斷來自成母牛環境中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威脅,規模化牧場必須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犢牛飼養區,采取工廠化飼養模式,其方法是在牧場上風口建立犢牛飼養區,飼養區內的飼養人員、獸醫、車輛、用具不能和成年牛混淆使用。犢牛飼養區分為飼喂準備區、犢牛保育間、犢牛島、犢牛圍欄。
犢牛飼喂準備區就是犢牛廚房[1],犢牛廚房應配置有加工犢牛食物的設備、飼喂犢牛的器具以及清潔消毒器具和必須物品,主要包括牛奶巴殺機、儲備間、清洗間、消毒間、化驗檢測間、庫房、飼喂車、水桶、奶瓶、奶桶、胃管、灌服器、初乳、鮮奶、代乳粉、冰柜、清洗刷和手套以及清洗服等。
犢牛出生后立即面臨著三方面的巨變:一是從母體內38 ℃的恒溫環境到外界變溫環境,二是從臍帶不間斷供養到外界不定時飼喂,三是子宮羊膜腔內的不呼吸到外界的自主呼吸。犢牛出生后神經、血糖、體溫恒定能力很差,冬季必須建立適宜的新生犢牛保育區,必須采取工廠化養殖、智能化飼喂。犢牛保育區一般為全封閉的棚舍,內設多個網上犢牛島,島內設有采暖燈、風扇,主要用于寒冷季節出生1 周犢牛的保溫與飼喂。
犢牛島是犢牛哺乳期停留的地方,實現一牛一島,島和島之間距離不少于30 cm,犢牛島內地面要高出道路地面35 cm以上。犢牛島上方要建立遮陽棚或遮陽網,夏季犢牛島后下沿要用汽車輪胎支起來,便于通風、干燥。
犢牛出生7 天以后,待到臍帶愈合即可進入小群飼養,每欄10~15 頭犢牛,或者斷奶后留島15 天,進入犢牛小群飼養。
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切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為了確保犢牛健康,凡是進入犢牛區的一切投入品都需要消毒、分類保存;凡是出犢牛養殖區的輸出品均要消毒、記錄;在犢牛飼養區要嚴格控制醫用垃圾、生活垃圾、污物,不能隨意丟棄,保持養殖區域衛生干凈;犢牛養殖區域內禁止解剖一切病死動物;病死動物要徹底無害化處理,比如深埋、焚燒、窖藏。
犢牛的免疫力主要來自母源抗體。母乳中含有非特異性抗體G、E、M、I、D,而特異性抗體必須在懷孕240~250 天給母牛注射疫苗后才能在初乳中獲得。犢牛出生的35 天內,主要靠母源抗體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牧場要根據母牛免疫程序及效果評價,制定犢牛出生后的免疫程序。當牧場發生威脅較大的疫病時,在犢牛35日齡開始注射,間隔28 天再次注射相同疫苗,以后對犢牛采血進行抗體檢測,根據抗體水平決定免疫注射時間。犢牛需要注射哪些疫苗主要依據本場發生過的疫病和周圍牧場發生過的疫病,一般注射口蹄疫二價疫苗、皮膚結節病(山羊痘疫苗)、炭疽疫苗、梭菌疫苗、傳染性鼻氣管炎-黏膜病毒二價疫苗、支原體疫苗、巴氏桿菌疫苗、曼氏桿菌疫苗、布魯氏桿菌A19疫苗等。
每天做好犢牛養殖區、走道、犢牛島內垃圾的清理,保持干凈、干燥、定期消毒是確保健康的必要手段。牧場要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做好平時的預防消毒、緊急消毒、消毒記錄和消毒效果評價,盡量降低一切生物性疾病的發生。
生物安全通道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進出養殖場必須經由生物安全通道;二是通過生物安全通道進出養殖場,可以保證生物安全。進入飼養區必須經過消毒通道,犢牛養殖區要嚴格進行凈道和污道的管理,凈道和污道盡量不要交叉,尤其是運輸糞污、病死動物的車輛要專門使用,不可用于日糧的運送。凡是交叉使用的通道,必須標識清楚,定時進行嚴格清洗后消毒。糞污運輸車進出犢牛飼養區只能走后門。
隔離措施主要包括空間距離隔離和隔離屏障。養殖區各個功能區之間空間距離不少于5 0 m,棟舍之間距離不應少于10 m。隔離屏障包括圍墻、圍欄、防疫壕溝、綠化帶等。重點對新進場動物、外出歸場的人員、購買的各種原料、周轉物品、交通工具等進行全面的消毒和隔離。
3.5.1 患病犢牛的隔離
發病犢牛的隔離必須是一牛一島隔離。不論何時何地,凡是發現發熱急性、烈性的病癥犢牛,需要在第一時間隔離出犢牛群并運送至隔離區。隔離是最好的阻斷,是實施治療的第一要務,是控制疫病的最佳手段,尤其是犢牛發生傳染性腹瀉[7]、肺炎時,必須隔離到犢牛島,實現一牛一島,便于獸醫給藥和管理。
3.5.2 外來犢牛的隔離
動物易地運轉是疫病傳播的主要原因,合群是犢牛最大的應激,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導火索。凡是從外場輸入本場的犢牛,首先進入犢牛隔離飼養區隔離14 天,并經過消毒、監測,確認健康方可入群。
犢牛健康監測主要包括初乳飼喂效果監測和平時疾病臨床巡查。
初乳管理是確保犢牛期間健康的最主要手段。犢牛出生24 h內,采用奶瓶飼喂犢牛2~3 次,體重35~44 kg的健康犢牛初乳喂量為4 L+2 L模式,體重小于34 kg犢牛喂量為2 L +2 L +2 L模式,體重大于45 kg的犢牛,初乳喂量為4 L +3 L +2 L模式。犢牛飼喂初乳后72 h,必須逐頭采血,測定犢牛血漿中的蛋白含量,以驗證犢牛初乳飼喂是否達標。犢牛72 h后血漿蛋白含量大于55 g/L,屬于合格,蛋白含量越高說明初乳質量越好,飼喂量越多越健康。
健康巡查內容為“10看3測”。10看:看精神,看毛色,看腹圍,看鼻鏡,看眼屎,看鼻漏,看呼吸,看糞便,看食量,看體況。3測:測體溫,測心率,測呼吸。
犢牛凈化的主要疫病有黏膜病毒病、結核病、副結核病、口蹄疫、布魯氏桿菌病。在犢牛出生后要做好黏膜病毒病和結核病凈化,犢牛出生時要采集耳組織保存,集中檢測犢牛體內是否帶有黏膜病毒,凡帶有黏膜病毒的犢牛全部隔離出群。在犢牛第20、60、90、180日齡進行結核檢疫,凡是陽性者全部淘汰,做無害化處理。
3.8.1 人員行為規范
進入犢牛養殖區的所有人員,一律先經過門口腳踏消毒池(墊)、消毒液洗手、紫外線照射等消毒措施后方可入內。所有進入生產區的人員按指定通道出入,必須堅持“三踩一更”的消毒制度,即場區門前消毒池(墊)、更衣室更衣和消毒液冼手、生產區門前消毒池及各動物舍門前消毒池(盆)消毒后方可入內。條件具備時要先沐浴再更衣和消毒才能入內。外來人員禁止入內,并謝絕參觀。若生產或業務必需,經消毒后在接待室等候,借助錄像了解情況。若系生產需要(如專家指導),也必須嚴格按照生產人員入場時的消毒程序消毒后入場。任何人不準帶食物入場,更不能將生肉及含肉制品的食物帶入場內,場內職工和食堂均不得從市場采購肉品。飼養人員各負其責,一律不準串區、竄舍,不互相借用工具。不得使用國家禁止的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嚴格落實休藥期規定。
3.8.2 犢牛管理人員職責
犢牛對外來人員進入應激最強烈,犢牛管理要提倡一致性管理,即一個人承包一定數量犢牛的全部工作。日常事務主要有組織每天3 次的飼喂及各環節、各階段的獸醫衛生防疫工作,監督養殖場生產、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的實施,依照獸醫衛生法律法規的要求,組織淘汰無飼養價值、疑似傳染病的犢牛,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犢牛健康管理流程:干奶、圍產牛管理→產房管理→接產環節→犢牛臍帶消毒→犢牛轉運→初乳飼喂→常乳飼喂→供應充足的水→顆粒料訓練→犢牛島飼喂管理→犢牛斷奶→犢牛分群飼養。
在犢牛保育舍和犢牛島管理上,重點關注犢牛環境是否干燥、干凈,犢牛能否自由起臥,體表干凈,毛色發亮。在飼喂空間管理上,關注犢牛島內奶盆、水盆是否干凈,是否保持足夠飲水以及水溫,是否遭受曝曬和雨淋。牛奶飼喂是否定人、定時、定溫、定量,保持一致性和穩定性,沒有應激刺激[1,7]。
吃好、吃飽是犢牛健康的第一要務,吃不飽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疫病,為此采取犢牛智能化飼喂管理程序可以定量飼喂牛奶。吃好初乳的第一要務是增強犢牛初乳飼喂過程的允乳反射,刺激食道溝反射,禁止牛奶進入瘤胃。現代規模化奶牛場犢牛飼喂均采取強化飼喂模式[9],即犢牛出生后0.5 h內灌服4 L經巴氏殺菌的優質初乳(IgG>50 g/L),6 h再灌服2 L。24 h后轉入犢牛島,飼喂常乳,每天2~3 次。在犢牛島飼喂約7 d后,轉入哺乳犢牛舍,7~40日齡期間飼喂牛奶9~12 L/d,每天3 次。41~60日齡飼喂奶量由9 L/d逐步遞減至斷奶前1周的2 L/d,每天2~3 次。全程平均耗奶量約9 L/d,哺乳期內耗奶量約550 kg。4~7 日齡開始添加顆粒料,自由采食[9]。45日齡限制牛奶喂量,55日齡準備斷奶,夏季60日齡,冬季65日齡,犢牛采食顆粒料超過1.5 kg/d,即可斷奶。斷奶后稱重,斷奶體重大于出生體重2 倍為合格,85%犢牛平均日增重大于850 g為良好,90%犢牛日增重900~1 000 g為優秀。
犢牛保健方法主要有環境保健、營養保健、藥物保健、免疫保健。
冬季犢牛出生后需要飼養在15 ℃以上的環境中,夏季搭建涼棚,防雨防曬;犢牛出生12 h內需采取允乳方式飼喂足夠量的初乳;初乳飼喂后2~6 h灌服犢牛腹瀉高免蛋黃制劑預防犢牛傳染性腹瀉;犢牛出生24 h時,注射廣譜抗生素(馬波沙星、加米霉素),灌服5%百球清(托曲珠利混懸液);犢牛20日齡內要以牛奶為主;犢牛哺乳期間要飼喂大量的乳制品,20日齡以后飼喂代乳粉;犢牛55~65日齡注射口蹄疫、梭菌、炭疽、巴氏桿菌、傳染性鼻氣管炎-黏膜病毒二價疫苗;犢牛95~110日齡再次注射以上疫苗;犢牛60~65日齡,90~95日齡,120~125日齡,150~155日齡,分別灌服百球清1 次或磺胺嘧啶鈉片拌料飼喂,連續3 d,預防球蟲病;犢牛5~6月齡注射布魯氏桿菌A19號疫苗。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