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經緯 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級建筑師
在以往的校園規劃設計中,部分學校為了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會忽視規劃和設計方面的一些細節問題,影響學校的教學環境。校園規劃和設計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二者相互制約、相互支持,因此在進行校園規劃及學校建筑設計時應采取恰當的優化方法。
教學活動空間指的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學習知識的空間,主要包括普通教室、語音教室、微機教室、音樂教室以及美術教室等,這些都是獲取知識的特定空間。在進行這些空間的設計工作時,需要盡量滿足各種特定空間的功能需要,在實際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空間的功能特點,合理設定空間的尺寸與形狀[1]。在空間的研究方面,需要結合使用對象的生理特點等因素展開全面思考,滿足教學活動空間的采光功能需求。例如,語音教室需要保證環境安靜,盡量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美術教室需要有穩定的光源等。
在學校內,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都免不了溝通。但是在傳統的學校建筑設計中,常常忽視交往性空間的設計,學生課間交往的空間有限,影響交流,導致教學質量不理想。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角度來看,科學設計交往性空間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的空間,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通過互相溝通增長學生的知識,增進學生的友誼,幫助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同時拉近師生關系。
通常情況下,交往性空間是多層次的,可以打造室內空間,還可以充分利用室外的長椅、花園、涼亭以及廣場等,借助這些自然景觀優化校園環境能夠讓人心曠神怡。通過打造室外交流空間,促進學生課下的互相交流,使其放松緊張的精神。此外,還可以在校園建筑中單獨設置休息的平臺或空間,此空間既可以是圍合的也可以是開放的,還可以提高建筑布局的空間感。
自主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開拓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現階段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在學校建筑中設計自主學習空間,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自身視野,拓展其知識面,提高創新能力。在設計該空間時,應區別于教學空間,突出開放性和多元化的特點。自主學習空間主要包括多功能活動空間、圖書閱覽室以及科技活動空間等,這些空間的設計需要按照功能的不同展開多元化設計,讓人擺脫拘束的心理。
娛樂活動空間能夠幫助學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使其在娛樂游戲中收獲知識,并培養其交往能力,借助各類有益活動真正實現寓教于樂。通過模擬生活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校園建筑規劃中,可以在室外設置娛樂場所,如籃球場或足球場等,也可以打造室內娛樂場所,如音體活動室等。在設計娛樂和活動空間時,需要提高其親和性與趣味性,借助建筑空間布局的圍合性與多樣性,創設趣味性豐富的外界空間。例如,可使用挖空的片墻等眾多構件打造戶外空間,讓學生在空間里自由地穿梭,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過去的學校空間建設中,常常會忽視辦公空間的設計問題。辦公空間主要包括行政辦公室、教師辦公室、閱覽室、會議室以及教學成果展示室等,其要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便于和學生聯系。在平面組合設計方面,可在比較開放的位置設置教師休息室,供教師課間休息,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休息室和學生溝通,實時把握學生思想,促進師生間的溝通。
學校建筑空間的設計中,應當提升建筑的人性化特點,把人作為重要因素,從空間尺度、顏色、質感與形態等方面,結合使用對象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等,打造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2]。
有些學校建筑在規劃設計時沒有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未遵循建筑知識的相關原理,學校建筑設計與規劃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建筑的承載能力遠超負荷,土地資源嚴重浪費。這樣不僅影響學校環境的生態平衡,還會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越來越看重建筑設計的面子工程,校園建筑也不例外。有的學校為了彰顯自身的價值,過于追求學校建筑的高大上,對校園的整體規劃考慮不充分,導致學校建筑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不足。學校建筑工程項目規模較大,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可以把學校內部建筑設計得過于密集,以免影響學校的環境質量。特別要留意不能壓縮校園的生態環境空間,有的學校在設計主體建筑時常常會忽視學校內部景觀的設計,園林景觀的設計流于形式,雖然從表面上看美化了校園空間,但實質上卻破壞了學校整體的空間特點。
學校交通路線的通暢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使用功能。學校中的交通應具備直接、簡明的特點,在正常的情況下保證通行順暢,在特殊的情況下確保人流疏散時的安全。
學生上學和放學的時間較為統一,每天都會出現多次人流集散的情況,時間比較集中,所以要求學生在走進校園后盡快進入教學樓,避免穿過運動區及生活區。教師進入學校后可以直接到達辦公室,盡量避免與學生人流交叉。同時需要給學校設置行車道路,供食堂和總務使用,而且在學生的活動范圍內嚴禁機動車進入。如果學校的規模比較小,只能設置一個出入口的情況下,需要合理設計校園里面的道路組織情況,在滿足學生基本需要的同時,落實好安全規范,創設理想的教學環境。
對于學生而言,自行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需要在學校內設置自行車停放區域。可以將自行車停車場設置在地下室、臨近校門建筑的一側或者是校門一側,即將自行車的活動方位設計在距離校門比較近的地方,以保證通行的順暢與安全。除此之外,可以在校園入口廣場以及校門附近等地方設置臨時停車位,解決家長接送孩子的停車問題。
內部的人流組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關系到學校的組織與管理模式,影響著教學管理的效果。在交通組織方面,應充分考慮學校的變化,為新機制的運行預留一定的空間。
首先是校園規劃,對于學校建筑而言,校園里的主要道路是校園規劃的重要骨架,在確定了主要道路的走向后,基本上就確定了校園的總體布局,所以在校園道路設計方面必須確定功能分區的價值。按照設計需要把學校分成不同的分區,具體包括校前區(學生進出校園的集散空間)、普通教學區、體育活動區、辦公區以及生活區等[3]。
在校園規劃期間,主要道路的設計需要把不同的空間依據不同的功能聯系在一起,同時把主要道路當作消防通道。結合學校人群比較集中的特點,合理設計次出入口,供交通的輔助通行,同時也將其作為學校供應的進出口。在學校建筑設計規劃中,需要為學校設計一片比較廣闊的運動場,如跑道、籃球場和足球場等。在道路的設計中需要保證校園的場地功能分區明確,通過合理地設置道路走向與中軸線,劃分校園的功能分區。
3.3.1 總體平面設計
首先,秉持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合理設計單體建筑計劃,更好地滿足設計任務書的功能需要。其次,必須保證建筑平面的功能分區合理、明確,流線清晰,維持各個房間內部的采光和通風條件良好,打造一個流動空間,進而形成立體景觀。再次,學校建筑的結構要合理、規整,在結構設計中要遵循經濟性和功能性原則,以提高學校建筑的美觀度與實用性。最后,提高學校建筑的文化品位和藝術特性,顯現出民族特色與時代特點,令學校建筑體現出簡潔、大氣、現代化的特點,同時和周圍的建筑物相互呼應,把建筑的出入口和共享空間當作造型和空間設計的重點。
3.3.2 總體立面設計
在總體立面的設計方面,需要充分考慮校園建筑的特點,用整潔和平實的手段設計建筑造型,保證校區形象建設的整體性,保證校區建筑具有穩定、典雅、不張揚的特點。將暖色和中性色融合在一起,搭配質感較強且空靈性的玻璃,提高校園建筑的質感、韻律以及肌理。此外,在整體中融入一些變化,在變化中保持統一性和協調性,從而打造一個具備規整功能、立體景觀以及流動空間的學校建筑[4]。
在校園規劃及學校建筑設計優化中,需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創設一個更為舒適、合理的校園環境。打造多層交叉的空間,便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校園規劃期間要細致地劃分教學區域、生活區域以及娛樂區域,并保持這些區域的連續性,以免不同的區域之間發生相互侵擾的問題。例如,教學樓之間可以發揮園林景觀半通透阻隔的價值,應用連廊連接彼此間的微聯系,確保校園空間布局合理。
校園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校園規劃和學校建筑設計中,需要體現出校園建筑的現代化氣息,提升人才培養的效果。因此,在校園規劃及學校建筑設計期間,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內容。首先,合理分區現代化功能,現代化主要體現在教育功能的整合規劃與分區規劃中。在設計步道時,應獨立分開,實現各功能分區的相互協調,保證美觀有序。其次,應用現代化設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實現資源共享的目標。通過打造現代化氣息的校園環境,更好地培養現代化人才[5]。
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物相比,校園建筑富含精神氣息。環境對人的精神和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的園林建筑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合理的建筑設計能夠讓人身心放松,有著很強的親和性,帶給人很強的愉悅感。在校園規劃及學校建筑設計期間,要結合學校地理位置等因素進行設計,適當地融入一些園林建筑的風格與特點,在滿足教學功能的基礎上打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創設輕松的環境氛圍。
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創設具備人文氣息的環境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學生長期生活在富含人文氣息的環境下能夠振奮精神,發散思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在校園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植被、氣候以及水文條件等特點,在此基礎上按照相應的規范標準展開建筑設計,顯校園的文化氣息。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文化生態的打造,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載體的一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校園文化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會一代代地向下傳播文化氣息。
校園不單單承載著文化教育的功能,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的關鍵陣地。為此,在學校規劃和建筑設計期間要充分結合知識資源高度密集的發展趨勢,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規劃與暢想。主要表現在多功能圖書館的設計上,便于學生查詢學習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創建資源共享中心,確保信息的互通和資源共享,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幫助學生增加社會經驗,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的效果。
學校建筑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校園規劃與設計中,需要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細化設計內容,保證建筑設計的質量和效果,提升場地規劃的合理性,彰顯學校建筑的文化氣息。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斷優化設計校園的格局,為學生打造舒適的學習環境,進一步保證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