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瑩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
商皓為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難題。吉林省的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落后,養老問題相比城市地區更加嚴重,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速度快等特點。根據2020 年吉林省統計年鑒,吉林省2019 年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1.73%,2001 ~2019 年間鄉村人口出現了負增長。青壯年嚴重流向城市地區,大部分空巢,老人沒有穩定收入,無法負擔養老院的花銷,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或本村養老因而在吉林省農村地區大力發展康養建筑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舉措。康養產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途徑[1]。
農村年輕人涌向大城市甚至出國務工等導致的人口流失問題是吉林省乃至東北三省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了許多村莊的空心化現象,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吉林省農村地區在寒地氣候和地大物博以農業為主的兩種因素影響下,即使是自理老人也無法長期進行務農活動,基本的自給自足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同時面對一些老年病的困擾。對于這些老人而言,舒適的養老生活成為奢求,他們是人口流失問題的直接受害者。
吉林省農村地區大部分老年人依舊處于土地養老的現狀,經濟來源一部分靠自有土地,一部分靠子女贍養。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進城務工子女的生活成本也在增加,給父母的贍養費又增加了其生活壓力。吉林省農村地區大部分老年人并未脫離務農活動,地域和地區的因素導致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經濟來源十分有限。因此,農村老年人認為需要支付費用的養老機構不是第一選擇,不希望因支付養老機構的費用給子女增加負擔。
吉林省農村地區的醫療設施相對落后,有些村莊缺少衛生所等基礎醫療設施,僅有鄉村醫生能夠處理簡單疾病,出售基本藥物。此外,多個村莊共用一個衛生所也是普遍情況,緊急情況下不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加劇了吉林省農村養老的困難程度。
公共設施的缺失也是吉林省農村地區養老的難題之一。常年的務農生活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看電視成為了大多數老年人唯一的娛樂項目,生活樂趣十分單一。村莊內缺少棋牌室、養生運動會館、公共圖書館、聊天室等可供老年人休閑娛樂、相互交流的公共空間以及豐富老年人康養生活樂趣的場所。
養老服務相關的資金、機構、服務人員等配套產業發展滯后。2015 年全省各類養老機構1 928 個,床位總數14.7 萬張,全省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2 張,與《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國家要求,社區護工與老人比例基本在1∶6或1∶7,但吉林省普遍維持在1∶20以上。服務人員的構成上整體也不具備養老服務護理員的執業資格,基本上無法勝任專業的管理與護理工作[2]。
吉林省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多因素導致的吉林省農村地區養老問題,建立健全康養系統是解決問題的措施之一。康養系統的核心在于如何建設滿足吉林省農村地區養老現狀的康養建筑。以農村為基礎,以康養建筑為核心,借助鄉村振興政策的東風形成系統的康養產業,可以改善吉林省農村地區的養老現狀,振興農村經濟,建設美麗鄉村。
康養建筑是在追求健康舒適養老生活的背景下出現的復合型建筑,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礎,追求多元化發展,服務對象兼顧本村、鄰村以及城市老年人。在鄉村本土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以康養建筑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
2.1.1 服務于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吉林省農村地區康養建筑的優先服務人群是本村老人,要使其得到醫療和養老的雙重保障。其次是服務鄰村老年人,對經濟落后村莊里的老年人提供康養服務。最后是有意向在鄉村度過養老生活的城市老年人,滿足他們向往田園生活的愿景,形成Long-Stay養老模式。接納不同需求的老年人,使康養建筑的產業多元化,提高康養建筑的使用效率。
2.1.2 提升康養建筑的產業質量
康養建筑的本質是提供服務,合理建設基礎設施才能滿足老年人對于娛樂休閑、餐飲住宿以及醫療保健的需求。吉林省農村地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可以通過對閑置的建筑或空間進行針對康養建筑體系的再造,提升康養建筑的產業質量,促使農村環境得到改善,提升鄉村吸引力,助力產業發展。目前,實施的模式主要有慕尼黑模式、政府主導模式、“農戶+合作社+企業”模式以及聯眾模式等[3]。
2.1.3 完善基礎設施
水利、電力以及基本交通路網等基礎設施相對完整,便于外來老年人或游客的出行。同時農村地區還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色,讓人們在青山綠水間感受自然的無限生機與活力,對于發展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1.4 產業多元化發展
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吉林省農村康養建筑在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的規劃背景下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獨立的產業閉環,帶動醫療、養老、旅游、文創以及農副產品產業的共同發展,并具有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通過多元產業創造的利潤反哺農村,為村內或鄰村老年人提供免費養老醫療服務。
面對各種政策的扶持,農村康養建筑的設計模式和設計思路是完善產業閉環服務,經營模式由對內的公益性養老和對外的盈利性康養產業組成,主要包括醫療資源、養老資源、旅游資源、基礎設施以及服務產業等大方向。
康養資源的傾斜上,養老院要明確服務對象。農村康養建筑應該同時對農村及城市老年人服務,其功能需求有所不同,應進行區別設計。對內的本地農村老年人的使用功能更偏向于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而對外的度假旅居項目功能應更偏向于療養院或服務綜合體。
服務產業的功能上,康養建筑應該能夠為產業聯合提供助力,包括配套的休閑娛樂和餐飲旅游產業,幫助本地居民產業和康養產業實現融合。依托農村地區豐富的自然景觀,創造適宜老年人活動的室外空間,通過康養建筑體系配套服務產業,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同時為短期旅游老年人提供展覽場所,展現本土鄉村的特色歷史文化和特色農副產品,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在項目建設之初應該明確對內的公益性和對外的盈利性。對內的本地老年人生活產生的費用由對外的盈利設施產出,力求實現自負盈虧或者盈利。農村康養建筑在設計時應遵循融合“度假+養老”“學校+養老”等綜合服務的模式,建設不同于農業產業園、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項目的綜合體,同時強調文旅和農業的共同發展,建設生活居住、文化景觀、生活農業以及綜合服務的多功能復合空間。
功能分區設計中,面對農村老年人所需的功能與傳統養老院的功能相似,因為農村老年人容易出現慢性病和關節疾病,所以應該著重進行適老化設計。面對城市老人旅居模式服務的功能更加豐富,更偏向養老度假村或養老社區,通過為康養體系賦能,創造更多價值。
居住空間的設計上,面向城市旅居人群的居住設施參考具有無障礙設施的酒店,以便實現高端、規范的旅居養老服務標準[4]。面向本地農村老人的居住空間參考民宿或本地特色建筑,內部裝飾也以日常家庭生活為主,力求帶來家庭的溫馨感,讓老人更容易接受。城市老年人Long-Stay 養老模式屬于一種旅居方式,目的是體驗鄉村田園生活,可以利用農村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配置少量耕地讓更多的城市老年人體驗耕種生活。
公共基礎設施設計中,吉林省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具有對自然的強烈親切感以及對活動和交流場地的強烈需要等特征。公共空間應該呈現出開放和交流的姿態,在此基礎上兼顧城市老年人對康養建筑的需求,以農業產業和文化景觀為建筑核心,創造親近自然景觀的公共室內外空間并進行適老化設計,為老年人的日常活動提供便利。同時挖掘閑置建筑的改造潛力,將其建設成可供老年人休閑娛樂的棋牌室,豐富老年人康養生活的樂趣。此外,建設可供老年人運動鍛煉的養生運動中心,改善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建設老年人相互交流的專用聊天室和心理室,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通過對閑置房屋的改造,既提高了村內建筑的使用效率,又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閑娛樂選擇。讓原本枯燥的農村地區老年人的康養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引導老年人走出自家宅院,與更多的老年人相互交流。多樣化的娛樂選擇也將吸引更多的城市老年人,使其在城市中所能享受的休閑娛樂活動在農村地區也能實現,消除其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全面的顧慮,讓其在農村地區也能得到城市中的康養生活水平。
道路交通設計中要提升村內道路的可達性和安全性。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弱化,導致他們需要更高的道路可達性來減輕出行的負擔,因此要注重適老化設計,為老年人在村內的出行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村內道路與外部干道要有良好的銜接,為外來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進村路線,為村內和村外的聯系創造更加通暢的條件,同時滿足救援車輛快速便捷到達村內實施救援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道路施工過程中要找平修復整體路面,并填補道路坑洼地段,同時配置相應的道路排水系統,防止雨季出現水洼和大面積積水問題,從而降低老年人出行的風險。此外,道路兩側設置休息空間,為老年人散步提供舒適的條件[5]。
景觀環境設計中要注重村內自然景觀的營造。農村地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但不能僅靠外部的自然景觀,在內部更要有良好的景觀植入。舒適宜人的景觀植入能讓來此康養的老年人有更愉悅的心情,可借助綠植滿足老年人體驗園藝的需求。同時增加展覽墻,宣傳農村地區的風俗文化和特色歷史,讓城市老年人更了解農村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底蘊,充分感受村莊內的人文環境[6]。此外,增加村內的照明系統,為老年人的夜間出行提供更明亮的環境,在慢行區域營造充滿意境的夜晚燈光氛圍,讓老年人在晚飯后的散步中有良好的環境氛圍。
在我國老年人中,有一大部分是60 ~69歲的低齡老人,其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相比10 年前的老年人有明顯的提高。在康養建筑中提供老年人靈活就業的空間,讓有勞動意愿的老年人完成簡單的手工業或做康養建筑家政服務等,通過靈活就業補貼家用,減輕家庭生活壓力。
未來的發展道路決定了研究的成果,人永遠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技術革命和城市發展都不應該將人和自然隔絕開來,保護農村與發展農村才是未來的發展之美。尋求一個協調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的發展途徑,找到適宜的建筑設計模式,提供優質康養服務,從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發展康養建筑是滿足老齡化社會需求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吉林省農村現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吉林省農村康養建筑發展模式,并針對未來吉林省農村發展康養項目提出設計策略,以改善吉林省農村地區養老問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村注入新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