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何夕平 (安徽建筑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教育理念,為做好“大思政”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1]。全面推行“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根本性舉措,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促進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課程思政”,是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十九大報告中要求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途徑[2,3]。“課程思政”理論的提出,促使了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升華,使專業課堂呈現出了新的模式和高度。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技術課,包括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兩大部分,主要闡述土木工程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工藝、技術要求、質量與安全措施和施工組織設計相關理論等,涉及的知識體系比較復雜,同時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目前,高校工科的實踐課程“思政”可遵循的范式較少,本文從“土木工程施工”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出發,對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深入挖掘,探索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教學形式、手段以及評價考核方式,對于推進“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思政建設,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目標設置中融入思政教學目標,將土木工程施工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通過學習和實踐,除了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從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以及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一般土木工程施工實際問題的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以及嚴謹治學、團隊協作和大國工匠的精神,增強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融入思政教學的課程目標分解設置如下。
①了解土木工程施工領域國內外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發展動態和組織施工的原則、方法,通過重點展現我國正向土木行業大國強國邁進的輝煌成就,培養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②掌握各分部分項及主要工種施工工藝、施工方法、技術要求、質量安全措施和施工組織設計基本理論,樹立邁向建筑工業化大國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
③應用所學施工知識,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一般土木工程施工實際問題的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從事施工管理能力和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專項施工方案、網絡計劃)的能力,通過重點案例的分析,促進學生工程智慧的啟發,樹立大國工匠的精神。
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的載體,對課程大綱中要求的專業知識點進行分析、理解和挖掘,找準切入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形成協同效應,達到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具體教學設計見下表。

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①講解優秀工程案例,對學生進行正面激勵。
隨著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工程,這些均可以引入到土木工程施工的課程思政教學中。例如,在進行緒論部分的講解時,引入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等超級工程案例,觀看紀錄片,激發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和為國家建設發展貢獻力量的理想與信念;混凝土工程部分,引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分析混凝土采用的原材料、配合比、表面處理與養護措施等,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預應力混凝土工程部分,引入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地上二層8根大跨度、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成功應用,展示施工技術人員精湛的施工工藝;土木工程施工組織概述部分,結合疫情期間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造,一方面可以向學生展示良好的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會使工程質量優、速度快、操作性強,另一方面讓學生見證中國速度,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使命意識,堅定學生技能報國的信念。
②分析事故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感。
分析工程上出現的一些事故案例,向學生講述這些事故所產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這些事故對社會造成的深刻、沉重的影響,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能從側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例如,在緒論部分,引入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中鄭州地鐵5號線亡人事件,其主要問題之一即為違規設計和施工,一是擅自變更停車場設計,二是停車場擋水圍墻質量不合格,建設單位未經充分論證,用施工臨時圍墻替代停車場西端新建圍墻,在施工期間,又違反工程基本建設程序,對工程建設質量把關不嚴,圍墻未按圖做基礎,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讓學生明白質量安全是工程建設的“底線”,教育學生要敬畏生命,有高度的責任感。
③介紹名人故事,鼓勵學生奮勇拼搏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介紹名人故事,例如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帶領學生領悟大師們的開創精神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魄力,鼓勵學生們在學習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應積極進取、不畏艱難、奮勇拼搏。
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思政”資源庫,包括優秀工程案例、警示教育案例、名人故事等,按章節、思政主題等分門別類。對“課程思政”資源庫進行充分合理的應用,將課程變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開展課前預習、課后多方面拓展、重復學習等,加深“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效果。
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與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思政”資源庫相結合。學生在課前先觀看資源庫中某一優秀工程案例、警示教育案例或名人故事,同時可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見解。上課時教師通過小組討論、知識問答和主題演講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回答、專題辯論和演講,教師在過程中進行引導,最后再進行評價。采用這種方式,不僅能促進學生勇敢的展示自我,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教學中的互動性。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表達,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將課程思政教育真正落地。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8]。
形成性評價中的課程作業除了每章節與專業知識相關的題目外,還可以包括超級工程紀錄片觀后感,激發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認同感,感受大國工匠精神,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與信念。還有對警示案例的反思,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感。
在終結性評價中,也可加入適當的思政內容考核,例如從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談文明施工的必要性;從港珠澳大橋、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優秀工程案例,談匠人精神;結合綠色建筑施工,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談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堅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土木工程施工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關系密切,教師在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應在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的合適切入點,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建立融入思政元素的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心和為國家建設發展貢獻力量的理想與信念,培養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