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13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舉行。宇航展廳內,火箭、中國空間站、各種衛星等航天器通過實物、模型、展板及視頻演示等多樣形式,系列化展出了我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宇航技術,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模型、中國空間站組合體1:1模型,以及羲和號等衛星以裸眼3D形式震撼亮相,更彰顯出強大的科技實力,成為展會關注焦點。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根據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規劃,為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制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是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成員之一。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由助推器、芯一級、芯二級、芯三級、逃逸塔及整流罩組成,全長約90米,起飛質量約2000噸,可將25噸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奔月軌道,或者7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直徑與長征五號火箭的芯級一致,高度比長征五號火箭高近三分之一。該火箭按照載人飛行的最高安全標準設計,充分繼承了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火箭研制中已突破的關鍵技術,通過利用成熟的動力和結構模塊進行優化組合。其規模將大大超過我國當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最大程度發揮了我國現有火箭研制能力體系,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出空間的能力。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將繼承長征二號F火箭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的設計標準和設計基因,在故障檢測、自動化飛行,還有相關的冗余設計方面,開展一系列的技術攻關。未來,支撐更大噸位的飛船進入太空,讓航天員進入太空,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適、更安全。后續,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還將用于未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中環月、繞月、登月等演示驗證及飛行任務,快速推動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和進出空間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未來還可以和重型運載火箭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實現月球可持續開發利用。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模型
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展示艙成為展會上最熱的觀眾打卡地。空間站組合體展示艙按真實比例1:1制做,按“T”字構型展示。

中國空間站1:1模型
中國空間站全系統以“1=1+1+1”的方式構建,即整站功能被系統分解至3個艙段。其中,天和核心艙負責空間站平臺的統一管理和控制,并作為目標飛行器支持來訪飛行器交會對接、轉位與停泊,且擁有完備的平臺功能和少量載荷支持能力。問天實驗艙可以對天和核心艙平臺功能進行系統級備份,具備對空間站組合體姿軌控、信息管理、能源管理、載人環境、熱管理等功能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能夠在應急情況下“整體接管”空間站。它支持航天員在軌駐留,提供專用氣閘艙和應急避難場所,還支持開展密封艙內、艙外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夢天實驗艙具備平臺重要功能和關鍵設備的備份能力,可以為航天員在密封艙內工作、開展艙內及艙外空間實驗提供保障條件。相比更早發射的兩個空間站艙段,夢天實驗艙除支持更多艙內和艙外載荷外還提高了自主能力,支持載荷與設備自動進出艙。
中國空間站不同艙段功能各有側重,既能相互補充,又具備適度冗余。除艙體外,展示艙還包括太陽機翼、中繼天線、對接機構、大小機械臂、艙內實驗機柜等配套設備。

陸地探測一號衛星模型
羲和號太陽探測衛星、陸地探測一號衛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以及風云三號和風云四號氣象衛星以裸眼3D效果震撼亮相。
羲和號太陽探測衛星采用國際首創的“動靜隔離、主從協同”磁浮式衛星平臺,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探測,對后續開展太陽空間探測任務及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協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全球首個激光二氧化碳探測衛星,于2022年4月16日成功發射入軌,實現高精度、大范圍、全天時、多要素綜合觀測,多項指標國際領先,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大氣遙感領域以及激光遙感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助力我國“碳達峰”與“碳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
高分三號系列衛星由3顆雷達(SAR)衛星組成,構成我國首個海陸監視監測衛星星座。具備海上船舶觀測和海上突發事件與海陸自然環境的監測能力,可滿足海洋防災減災、海洋動力環境監測以及減災、國土、環保、水利、農業和氣象等領域應用需求。
句芒號衛星也稱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是我國首顆監測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情況的衛星,具有植被測高結果“準”、獲取植被面積“全”、葉綠素熒光探測“細”、大氣校正數據“精”四大特點。將致力于服務我國林業、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減災等多個領域,為支撐“碳中和”戰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