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輝翔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州 350002)
資金在整個經濟過程中具有激活作用,而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生產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亞當·斯密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職能,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必要條件,農業現代化必須在國家實力的影響下進行同等程度的適配,即做到基礎設施內容有助于國家經濟進步,設施制度有利于產品質量。基礎設施的效率有助于夯實鞏固提升中國農業產品產量,設施體系有利于推進中國農業生產的效率;在整體動態的視角下,齊飛等[1]認為,農業現代化是以物質為基礎、根據目前的組織形式和現行的制度體系形成的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為核心(具體表現在提高農業產量和農業效果)、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支持農村持續繁榮為基礎要素的過程??茖W合理的農業基礎設施體系能夠保障國家農業增產,是農村經濟發展增長的重要支撐。
國內學者基于不同的計量角度和時間維度探討了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的規模影響作用,蔡保忠等[2]認為,農業基礎設施部分依據資源稟賦的影響產生不同維度的積極作用,根據巴羅提出的經濟增長與財政支出規模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要轉變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在重點區域投向,即要將公共投資放在南方地區的產糧大縣,為糧食產能穩定提供保障;此外還要著重管護維護,重視地區間農業基礎設施的修繕,注重在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方面、農業基礎不同方面設施存在的差異問題,要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的結論。李燕等[3]研究認為,利用動態面板分析方法檢驗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產出增長影響方面,不同區域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公路和電力設施對農產業的產出增長有促進作用,灌溉設施則對農業產出具有顯著抑制效應。要充分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農田水利設施“最后一公里”一系列的問題。農業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存在分化[3-5]和地域差異性。糧食主產區該效應要強于糧食平衡區和糧食主銷區。要提高投融資效率和建設使用效益,可以從農業基礎設施單個項目的工程化借鑒,尋求其中的共性和個性特點,形成能夠使得局部或是整體上可以進行大方向上基礎設施推進的理論方法。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根據現行農業基礎設施工程化的概念和內涵著手分析,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深層剖析,對工程化的概念、內容和內涵進行深度解析,對中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工程化發展現狀進行科學地審視和解釋,根據其內在機理和效應影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討,提出“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的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的路徑與方法。
農業基礎設施一般情況下認為是在自然和經濟的生產交織之下形成社會有機總體的總和,特指在生物有機體同環境之間進行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循環[6-8]。農業基礎設施包含面廣泛,涵蓋的種類和方向十分復雜繁多,概括來說是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存在緊密關聯的公共要素投入總和,包含農業生產過程當中所必須的基礎設備或者人為創造的生產條件。在農業生產經營的環節中,包含了物質性的基礎設施以及一種相對廣義的社會基礎設施。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對農業生產發展起重要影響作用的基礎性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主要指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基本硬件設施,是實現農業綜合能力提高和農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要素。本研究重點探討硬件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的內涵在實踐的角度上分析為,農業基礎設施在社會產業發展融合的背景下,要提供高效率、高效益的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基礎設施分類不同,可以根據實際用途、地域范圍、服務性質、產品要素、設施形態等方面進行區別分類,本研究主要采用第一種區分方式,將其分為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基礎設施[9,10],生產性基礎設施用于提供公共服務,存在農業生產流通方面,多見于道路、橋梁工程、土木建筑方面;非生產性基礎設施是保證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領域,例如醫院醫療單位、教學文化單位、體育中心等。
本研究在國內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將農業基礎設施分為以下幾類: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包含農業水利方面)、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包含道路橋梁工程以及用水用電)、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包含森林樹木、生態資源方面)、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包含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方面),具體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基礎設施的分類
根據以上內容,可以得到農業基礎設施本身具備的特征[11]:①基礎性,即是服務于其他部門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基礎資本資源;②公共性,即是產品中含有的公共品要素相對而言較多,私人要素較少或者幾乎沒有;③自然壟斷性,即是農業基礎設施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需求的資金量相對較大,資源稀缺,規模較大,會使得社會出現企業聚集現象,來進行相關的投資,同時由于這些設施和服務都是免費的,所以沉沒成本較高,效益具有滯后性。
工程化[1,12]指的是從科學技術理論具體到某一個實踐項目,從科學研究的相關要素具體到整體工程系統,農業基礎設施工程化就是在現實中從策劃到維護方面進行科學系統地研究和普及,在科學的運行機制和標準下將農業基礎建設規劃系統化。
工程化的內涵指的是從科學的標準要求下,根據目前發展情況進行客觀合理地整合,預設計整個基礎設施的運行實踐和效率,統籌規劃整體的周期。
工程化是理論不斷深進實踐,絕對接近科學事實的過程。工程化一般具備3個方面特性[2,13]:①嚴謹性,即在工程實施的整體過程中,根據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術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控制,根據現行的研究理論和成果進行深化分析,包括進一步的創新和改革升級,都需要有嚴謹細致的科學理論探討,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配置、問題探討分析、管理維護等各方面實現數字化、標準化、透明化;拒絕問題解決的經驗主義,運用科學思維進行協調調整,以科學思維為關鍵導向實現科學規范地解決實踐過程中的難點;②高效性,即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對建設環節中的因素進行組織管理,要在整個流程上進行運籌學管理,做到最優系統,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操作,做到整體布局配套設施完善,建造規范,運行穩定,在考慮建設流程和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形成安全和質量的可持續發揮,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質量安全事故;③系統協調性,即根據目前的現代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將整個農業基礎生命周期全過程的一系列工程決策、工程準備到工程實施過程環節中的項目措施進行統籌規劃,將工程化理念融入到工程的多個環節,綜合利用現代設備設施、集成高效的技術手段,提升勞動力質量和效率,形成系統性較強的產業結構體系,推動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核心驅動作用,形成整體農業科技的集成化進程。
根據中國人口和農業生產力現狀,綜合分析中國糧食市場、農產品產量、農產品生產質量等因素來看,中國農業的改革開放從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催生組織模式和工程集成模式的經濟組織形式,根據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2,4,14]指出中國初步形成的農業生產網絡,建成了主要覆蓋農業生產區域的設施網絡,已在原先基礎上實現密度、服務能力、承載能力、建設質量、服務能力等方面的顯著提升,中國的農業基礎設施結構上需要調整,要保證農產品的多樣性和質量安全的監督力度。
在農田水利設施方面,目前全國的一些農村農田的有效利用率相對比較低,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有效灌溉面積較低,地方財政不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有限;在農村交通設施方面,中國鄉鎮與村組的交通暢通率相對較低,村莊的交通設施低級,道路坑洼現象相對比較嚴重,部分居住偏僻的農村居民出入不便利,對農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不利;在農村能源和通訊設施方面,即電力電網的設施不能滿足農民目前需求,設施質量性能不高,有許多待解決的難題;市場通訊信息和技術信息對農村通訊設施的支持相對較少;在生態環境設施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破壞生態環境,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自然災害,阻礙農業經濟發展。
國外研究表示,美國在水利工程的投資和償還方面明確劃分為聯邦和州政府,要求對農業灌溉中的重大工程進行比例投資,負其應負的責任[15];法國政府為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涉及農業發展和農業保護方面,根據自有的資金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財政補貼政策多樣化,對不同的項目也有不同的優惠政策[16];日本農業基礎設施在財政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一般情況下財政的資金也會以補助的形式進行投放,還在產業政策正確引導農業投資方向,根據不同程度上跨地域流動現象,盡力破除地域限制,資源局限的地區同具有相同產業特征的地區作參考;日本還將水利建設投資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負擔,要求農民注重管理,適當地加強了農民自身的負擔能力,采取了法律手段收取農民的水利建設資金[17];印度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投資項目具體化,設立了政策性金融機構,用于水利設施、土地整理、農業機械的推廣,實行了具體化的投資方式,即政府出資興辦工程投資規模大的農業工程,同時鼓勵私人投資,積極引導金融[18]。
國內學者從不同方面根據農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發展、農業工程等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踐總結,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要以系統化視角重新審視基礎設施對待現代農業在社會系統的作用。因此,基礎設施工程化也必須在社會巨系統中循序漸進推動,在目前的生產設備以及產業結構上,根據現行農業現代化的進度,減少農業基礎設施的不穩定因素,要在決策、實施、評價3個環節方面科學銜接科,要使工程化各項活動持續有效地推進,各項內容平衡地螺旋上升。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基礎設施工程化路徑進行了更深層次地探討和研究,從實現路徑方法定義:首先,將基礎設施協調形成一個獨系統,并將建設內容、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等方面包含考慮,要滿足項目目標和區域現狀,找尋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建設問題和方向,再根據基礎設施建設內容進行時間規劃;其次,要將各個事項需要具備的時間期限和節點,科學合理地調整不同流程順序,將各節點需要的資源和人員列出相應的表格,制定時間計劃和方案,確定各個項目節點的實現標準;最后,對該項目實施進行橫向規劃,即統籌管理資源、人員、時間等項目關鍵要素的管理;對該項目實施縱向上的深度推進,實現不同層面上的綜合演進,最后綜合協調,運用相關的科技手段,將工程的理念方法和相關應用工具貫穿進入該路徑的全部環節,如圖2所示。

圖2 基礎設施工程化實現路徑
首先,要在資金方面進行推進。根據學者研究[19],中國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資金投入與管理不當等問題,依據中國現行的投融資模式經驗,要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繼續發展農村的公共事業;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民間資本投融資要在期間發揮更加多樣化的作用,鼓勵外資參與,加強相關部門的配合。
政府、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在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有積極影響作用,金融體系要綜合運用政策、商業、合作等各因素,國家應該鼓勵一些小額擔保機構進入農村緩解現在的難題,政府補貼相對較多的公益性強的設施更要鼓勵民間資本,可選用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和PEI(私人自主融資)模式;根據投資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在道路設施項目融資中可以利用TOT模式和ABS模式,使得現有的存量資產流通盤活,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在農村醫療設施中,可以采用BOT模式和PPP模式。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工程化系統模式。明晰基礎設施的不同方向和不同作用,根據建設和投入的不同方面,在水利工程、道路橋梁、通訊交通等各個方面之間的各事項之間,現存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效果不同,要根據實現的現實效果不同進行各事項的評價,根據學者研究一般采用“GE矩陣”評價值(5分制)[20],確定不同事項在評價矩陣中的位置。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在產業結構中的結構體系,強調有效的技術手段來促進農業基礎設施的科研進步,衡量現行資源,重視科研投入和人才的培養,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調整進程。
3.3.1 建設效果評價方法建設效果評價方法根據以下條件進行判斷,即對農業現代化目標的生產績效是否產生重要積極影響,從公共資本的提升是否對生產效率改善提供有效促進作用,如交通通信設施方面,從建設效果對待現代化進程是否有重要貢獻,包含對提高農民增收、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產業需求增加等方面的建設成果是否有效應,在農村的覆蓋程度是否能夠展現逐步增長現象;例如循序漸進地根據公路基礎設施是否可以促進農村的交通流動和農村的信息流動,進而是否可以引發在地區級上對企業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機理,是否能夠在新常態下提升中國農業經濟,能夠利于之后的產業經濟投資結構,能夠穩定農業基礎設施的優化體系,便于加強貧困地區的生產后續項目,實現可持續地進步。
3.3.2 建設意義評價方法根據當前的農村基礎設施對中國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非農建設項目、糧食安全和農民生活滿意度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影響和具備規模的經濟效應,同時也要考察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意義(包含必要性和社會性),在本項目事件目標從其實施的必要性出發,對初始投資、農村居民受益、項目建設運作成本、演化趨勢、整體作業的機械化水平等進行評價,考察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和實施的重要性;社會性指的是在政府投入后得到的經濟效益是否較高,該項任務的完成是否能夠促進該項目的組織規模、信息技術等的促進。
3.3.3 根據國家戰略和相關政策的選擇進行定位根據當前國家的戰略選擇以及其他國家可能新增的資金投入量等協同參考。對定性定量的評價進行賦值,評價值高的則進入參考。該評價方法是從農業基礎設施整體大方向入手,從整體區域著眼,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和定位,對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統籌處理,推動整個國家各產業的建設和轉變,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3.3.4 分階段、分方向評估根據基礎設施的不同方向,在之后發展階段的不同程度上進行評估,發現教育基礎設施的作用相對于其他方面效果最為顯著。因為在不同地域資源起始點就存在差異和區別,大力增加某一個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將會在該地區內實現相對較為客觀的效應,然而在國內的不同地區內對農業電力設施、農業道路設施、農業通訊信息設施方面進行的投資則會出現更加明顯的差異和更加地域化的差別。其中,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對貧困地區的影響差別較大,道路硬化程度越好,當地居民的貧困程度就相對縮小。由此可見,交通、道路橋梁等各方面的基礎設施在不同地區上體現的經濟效應和作用存在不同。
此外,還有同一基礎設施在不同時間階段上會產生不同的差異。一般情況下,道路橋梁的基礎設施在時間的維度下會呈現輻射作用,即根據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道路會對當地的工業和制造業產生巨大的影響,會改變貧困群落空間聚集的現象,也就是說農業基礎設施在時間上會出現流動性的改變,建設初期的效益可能會比較薄弱,但伴隨著時間的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各生產要素的流動以及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充沛,地區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不會阻礙地方的盈利和發展,能夠籌集到充足的資源,改善有效的資源體制與體系。同時,農業基礎發展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協調同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規劃要求,呈現了工程化的良好局勢。
農業基礎設施在綜合決策的基礎上要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要契合國家發展關鍵時點的要求,要與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相協調,要在中國農業基礎建設的工程化進程中與實際相銜接,本研究著重從農業基礎設施的概念與內涵入手,深刻探討農業基礎設施的概念和涵義,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著力點為適應新時代、新常態發展任務的農業基礎設施應用路徑;探究農業基礎設施的內容,工程化的概念、特征與內容,進行科學審視和觀察,在現有理論分析上,探討目前國內的發展現狀,借鑒了國外在該方面的理論經驗和實踐措施,提出了實現路徑和平衡推進的方法,并給出了效果評價方法和結果。由于農業基礎設施涉及的范圍廣、幅度大,現代農業的形態充滿了復雜性,本研究并沒有進行定量判斷,但伴隨著時代發展、科技數字化、大數據信息的不斷進步,城鄉管理技術的發達等一系列的推動下,決策的精準度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