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麗,張 怡
(青島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社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互聯網等電子技術的普及讓各行各業的聯系更緊密,數字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正逐步滲透至各行業,生產、銷售、融資等環節都可以看到電子技術的應用,數字產業再次面臨轉型和升級[1]。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中國各地數字經濟發展成效顯著,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2%;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為28.8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0%,其中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7.8%、19.5%和8.2%,數字技術正在深入推進。相較于工業和服務業,農業數字經濟增長緩慢,仍處于數字化水平較低的位置。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指出,數字鄉村是伴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也是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表現。但目前農村數字化存在較大的空缺,互聯網與農戶的聯系僅存在于日常的娛樂活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化的數字技術并沒有廣泛應用到實際的操作和學習中,因此“數字化+農戶”的發展空間較大。
2012—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關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2017年《“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對新型職業農民作出了明確定義,即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目前,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戶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生產效率低仍然制約著農村的發展,“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也得到較大關注。新型職業農民是高素質、高水平、新思想的隊伍,是城市快速發展與鄉村慢節奏連接的紐帶,培育和壯大新型職業農民可滿足新時代對農民身份的新要求,也為建設數字鄉村提供全面化人才。
世界各國農業發展都趨于現代化,現代農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但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土地流轉緩慢等因素嚴重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2]。傳統農業追求精耕細作、集約利用資源,而現代農業屬于綜合型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將傳統與現代有效融合,實現“1+1>2”[3,4]。目前中國土地流轉制度逐漸完善,但仍然存在土地流轉工作認識不足、操作不規范、缺少政策保障以及農民思想排斥等問題,導致土地閑置、勞動力外流[5,6],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不只是身份的轉變,更是生活習慣、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思想文化等全方面的轉變。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的問題,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效率、農村人口結構和農民受教育程度。首先,中國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國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差距明顯[7]。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經營風險加大以及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共同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低,部分農戶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無法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8]。其次,中國農村總人口不斷減少,永久居民的比例逐漸降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大量土地閑置,導致農村人口年齡、性別和質量結構發展不平衡[9-11]。最后,由于傳統農民小農思想以及文化素質基礎偏弱[8,12],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較難開展,效果也難以保障[13]。
創新數字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對農村農業的數字建設至關重要。首先,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研發與創新,而新技術的最終應用又回歸到農業中,因此技術的推廣決定著智慧農業的發展,通過教育和培訓數字化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最大力度達到技術推廣的目的。其次,培育新型數字職業農民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培育模式精準掌握農戶的基本情況,精確調整工作安排,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和農民互相交流的培育平臺,加快農村精準扶貧的速度[14,15]。
由表1可知,傳統農民與新型職業農民在經濟方面仍存在差距。首先,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前要有一定的資金儲備,資金的多少決定了農業生產規模大小、原料品質好壞以及技術水平高低等方面。傳統農民滿足于自給自足,較少租用他人土地以擴大種植面積。在農忙期間,傳統農民更傾向于尋求親戚朋友幫助,不存在租用外部勞動力的情況;在機械設備方面,傳統農民普遍使用較為原始的耕作工具,對于半自動化的機械設備認知度較低,資金投入較少。新型職業農民一般選擇租賃土地擴大耕種面積,形成規模化生產,增加產出;使用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的現代機械設備,雇傭勞動力,加快工作速度,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大。

表1 經濟因素對比分析
其次,面對資金問題,傳統農民將周圍的親戚朋友作為借款對象,沒有利息的負擔,但借到的資金數量有限,難以促成規模化生產,另外借出的資金回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而新型職業農民會選擇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和農村發展銀行等農村金融服務機構[16]作為借貸首選目標,借貸流程方便快捷,政府也為農民借貸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通過更加安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獲得資金,實現生產規模化。
在生活質量方面,傳統農民受自給自足的影響,不會主動擴大現有的生產規模,農業的產物基本滿足家庭的日常消費,只有小部分出售到附近的市場或小商販,銷售方式較為單一,因此傳統農民收入較低,生活質量遠落后于城市。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擴大種養規模,采用現代化技術促進農業產出的提高。新型職業農民不再局限于就近出售農產品,而是采取多樣化的銷售方式,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經濟收入。
最后,針對市場的了解程度,二者也有較為明顯的不同。傳統農民的農產品主要用于滿足日常的飲食,只有少部分用于銷售,市場消費的變化對傳統農民影響不大,傳統農民也不會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動更換生產品種。從新型職業農民的角度出發,如果某一年某作物的價格浮動較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新型職業農民會選擇增產或減產來保證農業收入,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必須了解市場的波動,及時作出調整。
在教育培育對象的選擇方面,傳統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質水平不高,部分農村出現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為主的空巢村,有關農業的教育培訓接受較慢。由表2可知,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育對象是全國范圍內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并符合相應條件的青壯年,如專業種養大戶、農業經理人、返鄉下鄉涉農創業者等都可以通過“云上智農”報名學習。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較高,有效保障了培訓效率。

表2 教育培訓因素對比分析
在培育方式和內容方面,傳統農民參與培訓的數量較少,沒有專門的培訓教室,授課條件較差,培育方式單一化、模式化,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較差[17]。培訓基本圍繞宣傳化肥農藥或者農機具等內容展開,忽視農民真正的需求,針對性較差。新型職業農民擁有更多樣化、豐富化的培育方式,以田間教學或“校園+田間”為主,線上線下聯合教學,把空閑時間的利用率最大化;培訓內容涉及生產、服務、經營等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培訓內容,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積累更多專業化的人才。
針對農業生產品種的選擇,傳統農民一般依靠多年積累的經驗進行篩選,選種大多集中在附近的市場,每年選擇的品種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且不會輕易嘗試新品種。但新型職業農民更懂得變通,愿意嘗試新品種。選種地點也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而改變,不再局限于附近的市場或小商販,而是通過網絡更大范圍更科學地選取農業生產品種,提高產品的質量。
傳統農民在耕作過程中,容易忽視可持續發展,對環境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在生產過程中,傳統農民沒有考慮土地的承受能力,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污染空氣水源,作物需要的營養物質以及光照水分等因素全部依靠其積累的經驗進行判斷分析,誤差性較大,產量得不到保障。在農機具使用方面,傳統農業以鐵犁牛耕為特點,人力畜力為主要的動力,現代生產設備較少[18]。現代農業種養模式提倡循環利用資源,如稻田養魚、秸稈還田、間作種植等方式大大降低了資源的浪費,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種養方式也融合了生物、信息和基因等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種養代替經驗種養,使農民收入增加。新型職業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普遍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滴水灌溉等現代化的技術,合理利用土壤肥力,科學提高農業產量。對于農機具的使用,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采用半自動或全自動的現代機械設備,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表3)。

表3 科學技術因素對比分析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民被認為是生活在農村、收入低、素質較差的群體,他們是貧窮身份的象征,而不是體面職業的代表[19]。在這種背景下,一代代的農村居民把脫離農民身份作為奮斗的目標。但隨著“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口號的提出,農民正式成為一種職業,其社會經濟地位得到提高,針對農村發展的優惠政策也為農民提供便利,有技術、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可以主動參與到農業的生產中,現代農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土地是農民精神和物質上的依托,農村居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傳統農民依靠土地生存,對土地有很強的依賴性(表4)。當傳統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會引發一系列有關生活、家庭和社會關系等問題,從而選擇開墾荒地或者進城應聘體力勞動,就業范圍狹窄。新型職業農民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經營理念,文化素質較高,能在較短時間內接納新事物,并且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涉及生產、服務和經營等方面,不再局限于從事土地耕種,就業范圍相對較廣。

表4 思想因素對比分析
傳統農民在耕種期間缺乏現代的機器設備,也沒有科學化的種養技術,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此外,傳統農民小農思想固化,滿足于自給自足,很少去關注農業政策。同時傳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通信不發達,農民獲得信息的途徑有限,信息傳播延遲,造成農民缺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現代農村通信便捷,網絡覆蓋率大大提高,農民可以多方面獲得最新的政策信息,打破了信息傳遞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擴寬了農民的信息渠道。近幾年農民的經濟社會地位逐漸提高,農業優惠政策不斷完善,政府的大力宣傳為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奠定了基礎,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民提供了保障,農民的政策參與度也逐漸提高。
綜上所述,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換不僅是身份的轉變,也是社會經濟地位、科學技術水平、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變。傳統農民思想保守,土地是惟一的生計來源,再加上傳統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造成農村與城市脫節,農村發展緩慢。但隨著“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提出以及農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提升,農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更多農民參與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相比于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擁有更豐富的教育培訓資源、更科學化的技術設備、更專業的生產方案,正慢慢成長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
在培育對象的選擇方面,“陽晨”培育模式側重于陽晨集團的一線員工、陽晨生豬產業聯盟的內部成員和當地從事養豬行業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壯年,限制要求較多,難以滿足其他農業產業農民的需求;“西農”培育模式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內有意愿從事農業創業的大學生以及高級職稱農技技術人員、村干部等農業發展帶頭人、高級型農業人才為主,培育對象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較高,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較強。“四位一體”的培育對象集中在種植規模大、學習意愿強、文化程度較高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骨干成員,培育范圍較全面,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優秀的人才,解決了“誰來種地”的難題,但尚未開展對服務型和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
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提高了新型職業農民選拔的準確性和高效性(表5)。首先,全國范圍內有意愿從事農業的人都可以通過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或“云上智農”進行網上報名;其次,系統會整合報名信息,分類處理適合生產、服務、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人員,培育對象逐漸趨于全面化;最后,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提高培育前期的效率。

表5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對比
早期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體比較單一,通常由政府、學院或企業單獨提供服務,很少出現某2個或3個聯合培育,因此早期培育工作效果較差。“陽晨”模式主要是基于陽晨集團形成產業聯盟,該模式的培育主體以企業、農廣校、政府為主,由陽晨集團牽頭,將政府與龍頭企業緊密聯系起來。“西農”模式則以學校為主體采用“一主多元”“政校共建”“校企聯動”的合作方式。“四位一體”模式依托河南省溫縣的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田間學校和當地的培訓機構共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激發龍頭企業的培訓積極性,發揮企業本身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
網絡的發展打破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有利于整合各種有利資源,共同打造數字鄉村,壯大數字化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培育主體逐漸多元化,政府、企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各司其職,依靠網絡緊密連接(表6)。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參與培訓;企業為其提供實踐場地和相應就業崗位;學校和培訓機構專門負責學生的理論實踐指導,傳授專業化的知識技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電子技術成功實現農民、學校、農廣校、企業、政府等主體互相聯系,緊密發展,共同促進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發展。

表6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及主體
“陽晨”模式以規模養殖場作為產業聯盟的終端,實現龍頭企業與規模養殖場強弱聯合,由陽晨集團進行“五統一”管理的運作模式,實現規避風險、互利共贏的目標。“西農”模式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陜西職業農民培訓學院,對各級各類農民進行培訓;其次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測試示范站,進行當地特色產業鏈試驗;最后建立農民發展學院,解決農民培訓過程中的問題。“四位一體”模式嘗試與扶貧產業、種子產業和龍頭公司基地結合,強化課程設計,創新教學內容,以農民真正需求為主開展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并培養農民關于農業的法律、金融、品牌意識。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見證者,農村現代化是農民的現代化,要實現數字化農村,首先必須增強數字化新型職業農民。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企業和學校逐漸趨于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理念,互聯網、云計算等電子技術可以模擬現實的氣候及土壤條件,打造1∶1還原的生產環境,方便學生虛擬操作練習,提高實踐能力(表7)。“互聯網+”培育方式方便師生及時溝通交流,甚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有利于提高培訓效率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表7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及方式
綜上所述,原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只適合某一地區或某一時間段。隨著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不斷擴大,更多的專業化人才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中,由分散到集中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標志著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局限于生產型人才,同時也需要服務型和經營型人才的加入,農民正逐漸轉變為一個完整的職業,需要培育模式的創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方向,網絡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培訓效率,虛擬課堂的應用縮短了實踐過程中不必要的空閑時間,跟蹤反饋機制的建立增強了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互聯網也將政府、學校和企業緊密聯系,以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加快現代農村地區的發展。
互聯網發展顯著縮小了居民文化消費差距,刺激農村居民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使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數字技術逐漸融入到農業的相關產業,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新型職業農民必須緊跟農業發展潮流,學習各項數字技術的應用。
一方面,“互聯網+分類式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將互聯網作為媒介,連接政府、企業、學校等培育主體與新型職業農民,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調節理論與實踐的空缺,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充分發揮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加快打造數字鄉村。首先,將報名參加中國農村遠程教育或“云上智農”的人員進行篩選分類,判斷報名者是否有意愿從事生產、服務或經營管理工作,方便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專項培訓。其次,利用互聯網打造政府、企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的溝通平臺,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支持作用,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報名學習,調整學校與企業的連接。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了解新型職業農民的真正需求,提供相應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開設虛擬課堂,真實還原生產過程或服務經營環節,方便學生操作練習。最后,應加強培育工作的跟蹤反饋評價機制,沖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方便新型職業農民及時反饋學習和實際操作情況。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尋找適合的外出學習和參觀機會,與全國各地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交流探討,提高培育的效率,促進數字鄉村的建設,加快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