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石化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27年的LNG長期購銷協議。根據協議,卡塔爾能源公司將每年向中國石化供應400萬噸LNG。該協議是雙方就卡塔爾北方氣田擴能項目開展一體化合作的重要部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據悉,北方氣田擴能項目預計于2026年投產。

近 日,國 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其他可準確計量的可再生能源類型將逐步動態納入。
當地時間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現場,《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報告)》正式對外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氫產量約為3300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30%。中國有三分之二的氫產自煤制氫工廠,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規模采用煤炭制取氫氣的國家。
近日,中國海油渤海億噸級大油田——墾利6-1油田最大區塊7座平臺全部完成海上安裝,為項目按期投產打下了基礎。墾利6-1油田是我國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勘探發現的首個億噸級大型油田,也是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渤海油田2022年在建的最大原油增產項目,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建成投產后可供100萬輛汽車行駛20余年。
11月15日,中國石油首個域外供暖項目——冀東油田山東武城地熱清潔供暖項目管網升溫提壓逐步到位,標志著2022年到2023年度供暖任務正式開啟。冀東油田武城縣地熱供暖項目,是山東省最大單體地熱集中供暖項目,創造了魯北地區最高館陶組砂巖回灌率和回灌量紀錄。這個項目年替代標煤5.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萬噸。

德國第一個用于接收液化天然氣的碼頭,近日在北海亞德灣的威廉港竣工。首艘液化天然氣船將于2022年12月中旬停靠該碼頭,并通過租用的浮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向德國輸送天然氣。預計2023年1月至3月,德國通過該設施可進口液化天然氣30億立方米。威廉港是德國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國最大的石油轉運港。
近日,歐佩克發布《2022年世界石油展望》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原油需求達到1.1億桶/日的峰值,高于去年預測的1.081億桶/日。對于當前全球油氣投資的低迷形勢,歐佩克認為全球需要對新的石油生產進行更多投資。到2045年,全球原油行業將需要總計12.1萬億美元的投資。
近日,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及歐盟各成員國宣布2035年起,歐盟范圍內僅能銷售零碳排放的汽車或卡車,并將推出一套針對交通領域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評估方案,逐步推進道路交通領域的碳減排進程。自提出以來就爭論不斷的歐盟“2035年化石燃料車禁售令”終于落地。在業界看來,該協議的出爐給歐洲汽車制造商帶來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