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莊晨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悲劇”的定義中,第一次將行動與戲劇聯系在一起,19世紀后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式將行動引入了表演學。隨后,圍繞舞臺行動的研究與討論長久不衰。縱觀表演藝術的發展史,舞臺行動是展現作品魅力、牽動觀眾心弦的根本,無論是歌劇、話劇還是其他類型的表演形式,舞臺行動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演員所飾演的任何角色都需要通過舞臺行動的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舞臺行動是表演的基礎,是決定表演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塑造鮮明的人物角色、展現作品價值內涵不可缺少的保障。本文聚焦舞臺行動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從舞臺行動的定義、三要素與作用入手,對舞臺行動進行全方位的闡述,進而分析舞臺行動在表演中重要性的具體表現,最后就舞臺行動的選擇依據進行明確。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促進相關研究者更全面地認識舞臺行動在表演中的積極作用,引導演員更好地運用舞臺行動來提升表演質量。
舞臺行動可以援引戲劇家查哈瓦關于“動作”的定義,他認為動作是由意志產生的,并且具有明確目的的人類行為活動。動作的產生并不是偶然,它存在明顯的主觀目的性,因此,人的意識是決定行動的根本。
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舞臺行動一般被解釋為人物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心理與動機)所采取的語言、形體動作。舞臺行動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形體動作,還涵蓋了心理行動和語言行動。心理行動主要強調演員的心理活動,心理行動是指導舞臺行動思想意識層面的動力,想要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必須有心理行動作為支持,必須消耗一些精神力量。心理行動的目的并非是改變物質環境,其根本目的是改變自身的意識,而自身意識的改變自然而然會帶來行動的改變,最終也會形成改變客觀環境的現實結果。語言行動則主要是針對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在言語上的反映。形體行動、心理行動與語言行動共同構成舞臺動作,缺一不可。
舞臺行動的三要素,即“做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做什么”強調行動的目標性,也就是行動的目的是什么。在目標的指向下,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就是“為什么”,“為什么”是一個對目的成因的探求,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目標任務,不同的目標伴隨著不同的原因驅動,最后需要考慮的就是“怎么做”,也就是將目標轉化為最根本的行動。無論是何種舞臺行動,都需要遵從上述三要素,其中“怎么做”是最關鍵的一點。“怎么做”決定了舞臺行動的最終呈現方式,決定了表演的藝術表達能力,因此根據規定情境選擇合適的動作與表達方式對于舞臺效果至關重要。
舞臺行動是表演的基礎組成,舞臺行動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舞臺行動是表演的基礎。舞臺行動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舞臺行動代表了角色情緒變化、故事矛盾變化、人物關系變化,等等。演員必須通過一定的形體行動與語言行動來完成人物的塑造,同時完成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以角色之間的故事來推動下一章節。
第二,舞臺行動是彰顯表演內涵的途徑。舞臺行動并不是簡單的語言、動作,舞臺行動是表演藝術的呈現形式,如何通過舞臺行動來表達作品的內涵、傳遞作者的情感是關鍵。舞臺行動承載了表演的靈魂,觀眾透過舞臺行動能夠看到深層的思想價值。
第三,舞臺行動決定了舞臺表演的效果。舞臺行動的選擇決定了演員以何種方式方法實現“怎么做”,舞臺行動三要素對于最終的表演效果有直接影響,演員行動是否自然、流暢,角色塑造是否豐滿決定了觀眾對表演的評價。
舞臺行動是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舞臺行動源于生活,但卻是生活的藝術表達與升華。舞臺行動的產生與發生存在特定的條件,因此舞臺行動也表現出了如下特性。
舞臺行動是一種源于現實生活卻表現為虛構的行為,因此舞臺行動具有假定性的特點,演員在舞臺上的場景為虛設、角色之間的關系為虛構,因此舞臺行動必然具有假定性。在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筆下,假定性貫穿于戲劇的始終。假定性能夠賦予作品更多的浪漫主義、悲劇主義色彩,充滿想象的內容能夠更突出作品的靈魂。
舞臺行動的假定性對演員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假定的人物關系、假定的環境中,演員的行動必須自然連貫,情感流露真切,是否能夠駕馭舞臺行動的假定性已經成為衡量演員表演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
舞臺行動必須遵從規定情景,舞臺行動是演員根據劇本設定進行二次創作之后所產生的,作品中的人物與故事源自生活,因此,舞臺行動也不能脫離生活與劇本的限定。制約性是舞臺行為的“理性”展現,表演的根源是生活,舞臺上所發生的角色關系、矛盾沖突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的,人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分析問題等都有特定的規律,并非是演員純粹的主觀創作。演員作為舞臺的主宰者,必須遵循基本的邏輯與規律,規定情境之下的矛盾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舞臺行動的制約性,控制看似“不自覺”的行動,以更好地展現行動理性。
規定情境之下,劇本限定了舞臺行動的“大邏輯”“大框架”,但是也賦予了演員二次創作與表達自我的權利。舞臺行動是具有明顯藝術屬性的行為,演員作為舞臺的主導者并非是劇本的“傀儡”,也不是“依葫蘆畫瓢”的行為模仿,舞臺是演員展現個人藝術創作、展現藝術理解的平臺,舞臺行動的選擇性則是尊重了演員作為主宰者的選擇權。
規定情境對故事的走向、人物關系的調整進行了限定,對角色的基本情緒、矛盾表現也進行了明確,劇本限定了角色的行動目的與最終解決。但是,舞臺行動的選擇性確保演員能夠將靈魂注入角色,在舉手投足之間實現場景轉換與故事伏筆,在滿足行動三要素的前提下,演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來進行行動優化,結合個人生活的體驗、經驗的積累與對角色的把握,反復琢磨、反復推敲舞臺行動,將舞臺行動作為展現個人藝術魅力的途徑。
同一個舞臺、同一個角色,不同的演員在形體動作、心理刻畫方面均有不同,舞臺行動的選擇性賦予了演員表達個人態度的機會,舞臺行動的制約性劃定了舞臺行動的框架,選擇性則充分展現了舞臺行動對演員的個人尊重。
舞臺行動集表演藝術的欣賞功能與社會教育功能于一體,是一場視覺盛宴。舞臺行動的價值表現離不開觀眾的認可,表演本身就是極具大眾吸引力的活動,舞臺行動的觀賞性則是吸引觀眾的前提。演員在選擇舞臺行動時,必須確保行為特點符合角色特點、符合大眾邏輯,力求將角色設計與藝術性相融合,突出舞臺行動的欣賞性,賦予舞臺行動更大的吸引力。
舞臺行動的重要性突出表現在塑造人物方面,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演員出現在舞臺的核心意義是塑造人物形象,舞臺行動就是塑造形象,引導觀眾去認識角色的過程。演員要從感性的角度去理解角色,無論演員的身份如何,都要在舞臺上將自己融入角色中,選擇合適的舞臺行動來向觀眾展示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尊重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設計。
高品質的舞臺表演需要演員進行二次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演員需要對劇本中角色的描述進行立體化理解,在了解角色性格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事件、故事來揣摩角色的心理,尋找符合角色特點與故事脈絡的舞臺行動。演員從角色角度對人物的探究、分析不等同于文學評價,文學評價強調客觀分析,而演員要站在角色的主觀立場來思考問題,進而才能夠更好地明確角色的心理走向,在打造角色的過程中形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角色狀態。表演藝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通過外部與內部的聯系來形成具有辨識度的藝術形象,因此舞臺行動的選擇至關重要。
舞臺行動是人物形象創作的基礎,在對劇本角色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在舞臺上展現形象鮮明、有血有肉的角色是演員的目標。實際上角色的構建與舞臺行動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角色的性格特點、心理矛盾、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都需要舞臺行動進行展現,演員需要在舞臺行動中完成構建角色、挖掘行為的過程。
構建角色也就對演員的角色認知、生活積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角色是一個立體的狀態,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能夠成為構建角色的組成部分,優秀的演員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設計與細節的處理,能夠根據場景的變化、人物關系的變化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舞臺行動,以舞臺行動來引導觀眾認識角色的內心。構建角色不能急于求成,角色的構建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根據觀眾接受能力來逐步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
舞臺行動的選擇性賦予了演員創造角色的機會,劇本中所設定的人物形象、人物特點是方向、是目標,但是如何賦予人物更多的鮮活要素就是舞臺行動選擇的價值體現。
在表演中,為了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更加自然、更加鮮活,演員要對舞臺行動細節方面進行加工,注重故事內涵的表達,以細節的處理更好地將角色心理狀態表現出來。想要實現塑造角色的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尋找”與“培養”兩個步驟。所謂的“尋找”就是要明確塑造角色的目標,找到角色的特殊閃光點,在尋找的過程中不斷體會角色的心理變化、語言變化。“培養”則是強調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鍛煉表演能力,將“尋找”的關鍵點與表演相融合,不斷揣摩角色狀態,以演員的藝術修養與表演能力塑造角色。
舞臺行動的選擇是決定表演成敗的關鍵,舞臺行動的選擇依據應當從人物關系中探究心理行動、從人物臺詞中確立語言行動,從人物表演中尋找形體動作。
心理行動是思想意識領域的變化,而心理行動是影響語言行動與形體動作的重要因素。心理行動的產生與外界刺激緊密相關,演員要從人物關系的變化中來探究心理行動,明確人物關系矛盾主線對角色的影響。
劇本中所設定的人物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因此演員在了解劇本、探究人物關系的過程中要進行沉浸式、全局式地融入,在堅定信念的影響下促使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在特定的情境下思考問題,才能夠真正明確人物關系變化帶來的心理沖擊,也才能夠在表演中選擇合適的舞臺動作。在探究人物關系的過程中,演員必須達到“忘我”的狀態,能夠以角色的角度來探究關系變化的根源。
語言能夠反映出角色的思想、情感、性格,因此,從人物的臺詞中了解人物形象、明確語言行動對保證表演的自然性、流暢性具有重要意義。演員要從劇本中設定的人物臺詞入手,分析語言風格與語言特色,并且關注劇本前后人物臺詞的變化,由此來明確語言行動的變化,抓住重點的“改變時間點”來配合故事的推進。只有把握住人物準確的語言行動,才能把角色的臺詞說清楚,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白。
角色的心理行動需要形體動作表達,因此要從表演舞臺事件中來尋找最合適的形體動作作為“表達語言”。舞臺事件是劇本已經規定的“必然動作”,根據角色的身份與情感,演員必須找到行動結構、心理行動,進而再做出準確的動作。舞臺事件是形體動作的核心,舞臺事件的出現改變了心理行動,那么形體動作必須進行回應。
演員要對劇本中設定的舞臺事件進行深入解讀,尋找行動線索,了解行動變化的方向與規律,確定好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與沖突狀態,更好地把握角色的精髓,同時選擇自然真實的行動來展現角色的內心,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
舞臺行動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機發展的過程。表演中,演員要根據角色的關系變化、舞臺事件走向來選擇舞臺行動,以恰當的形體動作、語言動作來表達角色心理的變化,向觀眾展現有靈魂、有思想、有內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