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華,張清華
(赤峰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奮斗征程中,對一系列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艱苦卓絕探索,積累了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黨和人民將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將完成幾代人的夙愿。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在這里,我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理論與實踐創新。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中強調,“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①毛澤東非常注重總結實踐經驗,他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仗,在每個戰役后,總來一次總結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后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②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③他提倡做“實事求是派”,就是強調要在實踐中不斷大膽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理論和實踐。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向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他提倡的歷史思維,實質就是強調從歷史中總結實踐經驗、從實踐中把握規律、再升華為正確的理論,從而找到正確道路和方向,引導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
在經歷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之后,1921年我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秋收起義的失敗,毛主席率領著失敗的隊伍在井岡山創立了工農紅軍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長征到達陜北后毛主席進一步潛心研究并寫了大量著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證明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性。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并舉,取得了初步成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歷史巨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科技、國防、民生、綜合國力等有了大幅躍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家和人民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其一,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創造性地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世界大同的成功之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中國革命歷經千難萬險,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我國今后的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鄧小平理論總結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創新了 “摸著石頭過河”,實踐一步、前進一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總體布局,重點改善民生,以人為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其二,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帶來了社會生產力極大解放和發展。從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到1978年中國實現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今天,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工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GDP年均增長約9.5%;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人民生活從經濟短缺走向充裕、 從未解決溫飽走向小康,實現7 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我國居民平均壽命從解放初期的40.8 歲到1981年的67.8 歲,再到2017年的76.7 歲。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面對2020年波譎云詭的復雜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創新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格局,形成加快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戰略主動戰。在全球新疫情暴發的環境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是負增長,只有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實現了2.3%的增長,為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
其三,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實現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這是鄧小平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再次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為先導,農民逐漸解決溫飽,農產品日漸豐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提出新的改革目標,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活力。隨著形勢的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為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其四,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從驅逐列強到建立新中國,從西方列強“卡我們的脖子”轉向沿海沿江內陸全方位開放。建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封鎖和遏制。在政治上孤立中國:美國不僅自己不承認新中國,而且千方百計阻撓其他國家與中國建交。在軍事上包圍中國:從1951年至1955年,美國通過《美日安保條約》《美韓條約》《美菲條約》《美澳新條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和《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完成了針對中國的軍事體系部署。在經濟上封鎖中國:美國不僅帶頭對中國實行禁運,禁止美國公司與中國進行貿易,禁止美國商船運送中國物資和在中國港口停靠,而且于1951年2月1日操縱聯合國通過了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決議。西方的這種封鎖和遏制并未從根本上動搖新中國的發展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從設立深圳、珠海、汕頭、 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到14 個沿海城市進一步開放;從海南建省并成立經濟特區到形成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開放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翻開嶄新的一頁,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實行多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尋求共同繁榮,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中國正在逐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乃至引領者,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2017年“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等重要外事活動、2018年至2021年連續四屆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顯示了全方位外交的大國力量。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其五,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推動國家逐步從人治走向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開啟了嶄新征程。1978年12月,鄧小平在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④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人民期盼已久的《民法典》頒布實施,對穩定人們生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創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
其六,百年的理論探索和斗爭實踐,使中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發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支持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最強音。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初心如磐,勇于擔當,始終做國際抗疫合作的推動者和全球經濟復蘇的“火車頭”,為解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是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⑤其中有四層含義:一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也是在長期革命中得到的經驗。二是別國的經驗、模式可以學,但是不能照搬照抄。三是走自己的道路,必須要準確把握中國國情。四是科學地總結實踐經驗,用求真務實的態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理論與實踐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不斷走向深化。黨的十三大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四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道路是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在此基礎上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進行了規律性的總結。
黨的十九大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內容包括“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基本方略”,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重大課題。十九屆四中全會開辟“中國之治”的嶄新篇章。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制度建設的重大理論實踐創新成果,突出黨的領導這個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抓住了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為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未來、贏得未來構筑了可靠的制度大廈。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回顧我們黨百年的歷史進程和艱辛探索,從50 多名黨員發展到9000 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從幾萬紅軍打天下到今天的國富民強;實踐充分證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百年的理論實踐創新充分證明,中國的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重大貢獻。百年的理論實踐創新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春風化雨、春華秋實,黨的領導使中國革命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曲折走向正軌,從貧窮走向富強。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時代,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經濟特區30 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新的使命,一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更需要黨在理論實踐中不斷創新。黨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安排。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對今后30年目標進行了新的規劃,從2020年到2050年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整時間表、路線圖,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繪制了宏偉藍圖。
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⑦今天的斗爭形勢更加復雜,一是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在全世界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會遇到霸權主義和國際資本強大的壓力。二是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過程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內矛盾,要處理好各種事關全局的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經過30 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⑧三是中國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這在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⑨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我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我們要把各項事業在新的層次、新的水平上進一步推向前進。對于“四個偉大”,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非常精辟的闡述。“四個偉大”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凝心聚力,推進偉大事業、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又一大跨越。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新征程上要順利實現新使命,就必須把建黨百年的理論實踐創造性地運用到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斗爭中去,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排除萬難,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曾經滿懷豪情地指出:“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 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 所以,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⑩今天,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人民、社會在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新的氣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那時,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全世界全人類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理論實踐經驗,將會形成“中國道路”,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成為更多國家走向文明富裕的正確道路,也必將為人類解放和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注 釋:
①②③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5-836,836,372.
④⑤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3.
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經濟特區30 周年大會講話[N].人民日報,2018-04-20.
⑦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2.
⑧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189.
⑩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