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倩,龐麗銣
(山西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晉中 030620)
相較于城市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一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短板,如何解決短板問題更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重點。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對于鄉村文化建設和復興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學方法,既可以從歷史性、整體性、辯證性、 系統性四個方面回答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定位、任務、要求等問題,也可以針對當今社會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等思潮影響鄉村文化建設等問題提供策略,同時還能夠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依據,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動力。
文化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而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鄉土為根基,費孝通先生更是將傳統中國稱為“鄉土中國”。這不僅僅是在說傳統中國以農業生產為主,更是蘊含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以鄉村為基礎,由此創造出的鄉村文化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黨和人民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所創造出的革命文化,其中“農村包圍城市”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更是指明革命文化的形成與鄉村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歷經革命文化影響的鄉村文化所展現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其中蘊含著革命精神,為今后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構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堅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堅實基礎。文化建設對于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外國文化交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大戰略意義。鄉村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更應放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定位。鄉村文化建設也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只有掌握更大的文化話語權,才能使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將鄉村文化建設放置到國家戰略層面整體思考,用文化戰略這一定位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國家頂層規劃之中,這既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文化自信的堅定戰略中,運用了重點論、矛盾論、發展思維論等辯證唯物主義,指出要結合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實際,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以人為本宗旨,注重增強價值自信,把增強文化自信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堅定文化自信這一戰略性任務的重點就是堅定文化認同,鄉村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認同的必要條件。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民,以人為中心,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不僅是文化發展和文化需求的辯證統一,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題。同時,鄉村文化建設的戰略課題是重點和困難,增強對鄉村價值觀的信心,價值觀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中心,一般來說,是貫穿整個鄉村文化建設過程,我們國家大多數人都認同的共同價值。
文化自覺意識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是經過系統發展的文化自覺意識的目標和歸宿,鄉村文化建設是這一系統工程的橋梁,深化人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增強人們積極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意識,防范不良思想的逆潮。鄉村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單純的文化問題,而是要以系統思維辯證地認識其與經濟、生態、社會之間的關系,系統思考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文化產業、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治理之間的關系,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實現協同發展。文化自信與鄉村文化建設共存,建立社會主義文化權力體系。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精神價值支持。道路的自信、系統的自信、理論的自信,與“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一起,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系統布局。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指出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就是“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傳統的鄉村社會是相對封閉和不流通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孕育的鄉村文化也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加快,不僅有大量的非鄉村生活的事物涌入鄉村生產生活,孕育傳統鄉村文化的環境變得流動和開放起來,與當今生活環境格格不入,落后于現代社會的發展,還有大量的傳統鄉村的物質文化遺產在長年累月中遭受破壞,一些鄉村當地特色的自然景觀、建筑景觀以及民間曲藝等在現代化進程中經過村落大規模拆遷重建后被嚴重破壞,鄉村文化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下,文化資本大量涌入鄉村文化市場,不斷沖擊著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傳統的鄉村文化在資本的裹挾下發生嬗變,忠義禮智信等優秀傳統鄉村文化被拋棄,金錢至上等不良習俗被放大。
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危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點。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對立,導致農民群體普遍對鄉村文化缺乏自信,認定鄉村文化是落后于城市文化,所以主觀上傾向于選擇城市文化。農民群體人際關系日漸淡化,傳統的鄉村中的集體觀念日漸淡漠,個人主義觀點日漸盛行,導致農民群體的矛盾與沖突不斷,磨滅了鄉村文化中的和諧人情觀念。農民對傳統鄉村文化的失傳危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難點。主要缺乏青年群體傳承傳統鄉村文化,由于農民群體大量進城務工,背井離鄉,老年一輩傳承人缺乏繼承者,導致傳統鄉村文化不斷失傳。
鄉村文化建設的定位模糊。鄉村文化建設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實施文化創新,農民對鄉村文化缺乏文化自信。構建鄉村文化需要經濟,生態,文明,社會治理的合作,但鄉村文化產業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和特色性,同時村莊數量的極具減少,大量農民群體紛紛進城務工,一些村落人去樓空甚至走向終結,農民的精神家園逐漸消失。
智和智拓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顏東從宏觀、原材料等多方面對肥料行業近期及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據他介紹,尿素后勢企穩,或有階段性上漲;磷銨漲勢已起;鉀肥需結合國際大合同結果,呈上漲趨勢。他表示,整體而言,化肥行業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安全、環保持續高壓,能源和原料市場高位運行,復合肥的成本壓力因此在不斷擴大,擁有原料和品質優勢的生產企業將會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1.重塑鄉村文化生存環境,提升鄉村文化吸引力
要堅持保護鄉村文化生存環境,對于孕育出傳統鄉村文化的生存環境,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做好普查工作,制定科學的防護策略,這樣才能讓鄉村文化活下去。還要開發鄉村文化資源。鄉村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培養鄉村傳統手工技藝和曲藝文化繼承人,將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資源,打造鄉村特色支柱產業。
2.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鄉村文化時代內涵
要繼承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必須創新其表現形式。鄉村優秀傳統需要適應村民的文化需求、審美情趣、生活習慣,應借助電視、廣播、電臺、報刊、文藝匯演等形式,讓表現形式不斷更新,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的感染力。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面向全體村民開展節儉養德、和諧家庭、最美兒媳等文化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增強村民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要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激活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3.整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鄉村文化凝聚力
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鄉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村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信心。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村規民約的日常生活氛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 字要求作為村規民約制定的規范,轉化為村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建設體系,完善法律政策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建設的文化產品生產中,推動鄉村文化建設進程。
1.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彌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足,要著眼于城鄉公共服務不平衡,著眼于鄉村公共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尋求規范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平等建設。在鄉村建立以“多元化合作模式” 為基礎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滿足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和農村不同年齡、不同類型、不同文化群體的公共文化需求。
2.增加鄉村文化基礎設施
確保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要增加對鄉村文化基礎建設的投資,增加文化資源對鄉村地區的傾斜,為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文化產品,在鄉村建立城鄉均衡的鄉村文化資金投入結構,為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監理良好的財政基礎,縮小城鄉文化基礎設施的差距,還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如出版物、廣播、電視、互聯網、圖書館、文化中心等,構筑高水平、現代、范圍廣的覆蓋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3.出臺鄉村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
構建以禮治為中心、法治為主體、德治為輔助的系統的鄉村文化建設體系。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將鄉村文化建設納入鄉村基層政府考核體系之中,創建一套完整的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體系,對基層政府的文化建設工作展開群眾滿意度調查,給予群眾滿意度高的基層政府榮譽和獎勵,從而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工作者的熱情,同時,要在遵守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劃的前提下,制定好基層政府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劃與地方性政策措施,使鄉村文化建設既能做到有法可依、又能做到因地制宜。
1.培養農民主體性意識
為農民群體搭建學習平臺,合理使用學校、鄉村文體活動中心、 村史館等場所展開文化知識、專業技術、傳統技藝的教學課堂,讓鄉村留守群體走進課堂學習,使其了解鄉村文化的內涵和環境。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農閑時候展開戲曲歌唱比賽、秧歌舞蹈大賽、舞龍舞獅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把文化活動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
2.健全人才回歸制度
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的本土人才,挖掘鄉村本土人才,培養熱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其現代鄉村文化理念,使其帶動其他農民展開鄉村文化建設,為回歸人才提供優質條件,政府可以通過建設優惠政策,對于回歸鄉村的外來人才,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主動報考鄉村工作的人才,給予豐厚的獎勵獎金。鄉村文化建設需要創新發展就應當大膽啟用青年人才,探索新辦法,積極引導和鼓勵青年人才開展實踐鍛煉,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3.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鄉村教育體制的改革,加強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環境,優化鄉村教師隊伍,使鄉村地區教育資源均等化。加強鄉村思想道德的宣傳和監督力度,對鄉村優秀的家庭和個人予以表揚,對作風差勁的家庭采取批評的態度,不斷提高農民群體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同時,調動農民群體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將鄉村特色文化融入鄉村日常的活動之中,提高農民群體的文化素質。
1.以鄉村文化建設帶動新經濟增長點
促進鄉村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精準定位鄉村特色文化,挖掘鄉村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鏈接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打造鄉村精品文化產業;其次是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構建鄉村文化產業鏈,打造優秀鄉村文化品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和引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以政策和資金支持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的監督指導,凈化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2.將鄉村文化建設嵌入鄉村治理
以政府的文化引領作用鄉村社會治理,兼顧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就是政府做好鄉村文化的頂層設計,完備鄉村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同時,強化民間文化組織的自治功能,民間文化組織能提升農民群體的創造力,利于彌補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鄉村文化建設也要堅持發展群眾路線,擴大農民群體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式,提升鄉村文化治理能力。
3.將鄉村文化建設融入生態建設
鄉村文化建設要推進農村物質環境建設,繼承鄉村文化中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和弘揚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文化理念,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生態意識。以鄉村文化建設帶動鄉村精神家園建設,將鄉村文化與現代社會價值理念相結合,既要傳承農民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在鄉村文化與現代工業文明之間做好平衡,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機會。
文化自信的歷史性、整體性、辯證性、系統性四個方面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定位、任務、要求的重要依據。在歷史性、整體性、辯證性、系統性四個方面指導下,鄉村文化應該從以下幾個路徑建設:首先,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提高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性,重塑農村文化生存環境,增強農村文化吸引力。其次,引入農村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最后,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奠定鄉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將鄉村文化建設融入鄉村治理,把農村文化建設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