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燕
(1.寧夏警官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2.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知識,必須依靠勞動,必須依靠廣大青年。”[1]梳理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青年教育思想發現無論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步入新時代,中國社會舊貌換新顏,幾代領導人接力奮進,培育好青年一代是他們共同的期許與愿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始終堅持關懷青年、愛護青年,贏得青年,使得具有中國風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思想進一步豐富與完善,我們黨在青年教育進程中始終以尊重青年發展為前提、 提升青年能力為根本。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回顧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青年教育的基本經驗,探尋青年教育的價值意蘊,對加強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針對青年教育培養和人才發展戰略規劃中,青年教育的未來走向、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定位都需要細細斟酌,綜合考量社會發展狀況、經濟和教育對象等因素來進行積極、正確的政策引領。
1.重視青年的社會地位和作用
在中國青年教育征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青年學生只有順著黨的正確指引方向,順勢而為、積極肯干,才能走上健康成長之路,在中華民族追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復興之路上使得青年愛國心、 報國志真正落到實處。延安時期,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要求保護青年、婦女、兒童的利益,救濟失學青年,并使青年、婦女組織起來,以平等地位參加有益于抗日戰爭和社會進步的各項工作,實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兒童得到有益的學習。”[2]鄧小平1956年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強調:“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切事業的繼承者”[3]。體現出他對青年的關注與厚望,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希望所在。江澤民認為青年是一個社會當中最具有活力的群體,要充分的運用青年身上諸多優點,要善于對青年進行積極的教育與培養使其成為具備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富有創新性活力的全面復合型人才承擔起國家發展的重任與委托。胡錦濤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國家一定要多給青年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成長空間和鍛煉機會。只有這樣青年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干,才能有所作為。
進入新時代,青年教育工作更是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要求,面對著社會結構、主要矛盾等出現的變化,青年教育的方式、思路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當前形勢,黨中央更加注重為青年創造更多的公平、正義的環境,黨的“十四五”規劃,再次重申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的作用。
2.注重社會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教育目標
中國青年教育實踐告訴我們:“一部中國青年運動史,說到底,就是一部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的歷史”[4]。中國共產黨青年教育工作之所以在每個特定歷史階段能夠帶動青年、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歸因于他們善于分析和洞察青年基本特質、個性需求,善于根據每個歷史時期黨的任務、社會經濟狀況、發展形態來調整教育內容與形式,中國共產黨人的青年教育思想就在這一及時調整和社會實踐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五四”以來,他們為了民族大義、國家興衰勇敢挑起重任,不怕犧牲、敢于奉獻,為民族獨立解放尋求出路;革命戰爭時期,認清形勢主動投身于抗日救國洪流之中,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改革開放時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有所專、學有所用。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重要的轉型發展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依托于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對新形勢下青年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習近平在致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六大的賀信中提道:“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我們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同人民一起奮斗,青春才能亮麗;同人民一起前進,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5]中國共產黨雖然對于各個歷史時期的青年教育任務不同、 側重點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堅持以培養青年全面發展、綜合能力提升為主,為了民族興衰榮辱而進行的,這些教育思想是相互影響、一脈相承、互為補充的。
3.著力突出青年為本教育目的
堅持正面積極引導、激發青年自覺、自省式教育。突出以人為本堅持多元、自主、互勉共進式教育培養模式。以推動青年自由全面發展為特點,堅持以青年為本,結合青年自我成長規律和個性來進行青年教育工作,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教育理論。
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以突出青年為本問題的根源,為我們黨領導青年教育工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人的本質界定與青年本質的認識指出人真正的社會聯系是最核心、根本的。其中最為直接的表述就是馬克思1835年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論述青年在關于自己職業問題的探討,提到青年極富個性的表述“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聽天由命。”[6]在注重青年教育的道路上不僅要強調青年社會作用,還要突出青年自我發展的獨特性。在推進青年個性化發展的過程中,關注青年思想動態、關心青年思想進步,充分相信青年、大膽使用青年,創造機會讓他們發揮聰明才智,不斷激發創新精神;鼓勵青年擺脫束縛其手腳的條條框框,用自己的力量創造美好新生活、擁抱美麗新世界!
1.促進青年全面自由發展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突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從社會現實層面上,中國共產黨對青年進行的教育工作,從最初的組織到自覺參與其中、充分展現出人的能動性。無產階級善于將人的積極主動性激發運用起來,最終實現人的解放,注重青年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主義國家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青年培養的衣缽,在百年來的奮斗進程中,一直強調培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而全面發展的青年為主。只有把青年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經濟不斷地提高,人才發展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年發展也面臨著思想多元、就業難等諸多問題與困境,我們黨對青年的發展更加注重考慮知識、 能力和素養等因素,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多方攜手不斷地促進青年就業問題,維護青年權益,關注社會尤其是農村青年的現實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公平、公正的機會與條件,尊重青年的個性發展突出主體性作用,使青年真正的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2.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廣大青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認知水平有限,在正確應對外界事物時會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和干擾,需要正確的加以引領。這又回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原點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更是將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通過科學理論來教育青年,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曲直、樹立正確的三觀,發揮出自我價值;帶領他們回顧學習黨的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認清國情、民情和現實,激發青年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指引他們善于從實際出發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3.提升青年為人民服務宗旨培育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產階級人生觀的本質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集中表現。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如何讓年輕一代認識到這一根本任務自覺自為參與到其中,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時刻以此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是當前教育關注的焦點問題。
回顧黨的歷史,幾代領導人重要論述中都體現出一個永恒的主題——“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正是因為心里裝著老百姓,才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打破舊社會換來了新中國,1947年在給毛岸英的信中,毛澤東提出:“一個人無論學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7]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于“為人民服務”有著獨到的見解,從團結教育群眾到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再到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實事求是、大膽革新、踏上了改革開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最終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江澤民應對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內憂外患,新時期為進一步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將此作為全黨建設的重要綱領,為我們蓄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群眾利益無小事”是胡錦濤同志經常掛在嘴邊的,科學發展觀的最終落腳點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群眾辦實事。在人生的境界層次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屬于做人最高層次的要求,在青年的價值觀正確引導過程中,首先要幫助他們找準自己的清晰定位、在社會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緊跟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其次教育引導青年面對現實,從自身實際出發,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鼓勵青年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學以致用、激發情感、報效國家,這也是我黨青年教育思想遵循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最終歸宿。
1.讓青年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因素、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次獨特而宏大的創新。黨帶領著中華兒女歷盡千辛萬苦走出的這條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現實狀況的道路實屬不易。堅定走這條道路,青年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的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體現,也是國家和人民的依靠。引導青年善于創造,創新、勇于實踐,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進步。
2.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統一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于青年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黨每一階段的青年教育目標都是與各個時期時代主題相契合的,重點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開展青年教育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本質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藍本;當代青年只有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這一目標聯系在一起,才能樹立起崇高的人生追求,在當前持續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逐夢遠航。
3.在實干中提升自我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培養出什么樣的青年,才能夠符合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條件,是進行青年教育的著力點。青年的發展確立了目標和航向,將理想信念當作人生的風向標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追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于學生教育問題毛澤東依然堅持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主張、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并且對現行的脫離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教育制度多次嚴厲批評,指出教育脫離生產生活、脫離實際的害處。
一直以來,應試教育成為國民教育中最大的影響因素,學生普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當代青年更加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精神。時至今日,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習近平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教育廣大青年抓住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堅定政治立場、將正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自覺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即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理論被人們所掌握、運用并能夠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去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積極團結、 爭取青年力量,將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中國青年運動實際相結合,進行積極實踐與運用。在我黨領導的青年運動進程中,十分注重根據現實發展需要提出青年教育的目標與任務。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充分肯定青年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全面、辯證、發展地來評價青年。這些論述提示我們革命要依靠工人階級中的青年、他們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主要力量,在充分的借鑒、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奠基人對于青年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人也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在中國的初步嘗試。自我的社會屬性與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命運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使得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教育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青年教育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青年評價的基本觀點上結合中國社會實際發展狀況以青年的特性為出發點,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歷程的雛形并予以發展和完善。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是學生運動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三十年,這一階段是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對于中國青年影響最為深刻的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是青年教育科學發展重要轉型、發展時期;十八大以來,是我國青年教育實質性發展快速飛躍期。歷史實踐證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青年將個人命運同國家危亡相聯系,在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中肩負著重擔。青年教育日益豐富與完善并系統印證了青年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任務和作用,如何將青年的特質與中國社會各個階段的目標任務結合起來,更加合理、全面、有效激發青年自主性,使得青年積極投身于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社會實際,增進教育實效。共產黨人從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實效性,期望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為蓄力奮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為誰培養青年? 如何培養青年? 一直以來是我黨針對培養青年教育的終極追尋。當下,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途中,需要廣大青年努力奮斗,只有把青年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新愿景。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武裝青年頭腦,運用科學理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繼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教育應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激發青年進取心和自信心,激勵青年不斷向前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青年教育在民族振興的偉大征途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奏出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