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義,劉思一,樊志峰,楊 志*
(1.云南民族大學民族醫藥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大學作為學生成長階段重要組成之一,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和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著未來的生涯發展。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日益突顯,而這與大學生生涯教育的缺失或欠妥存在著直接的關系[1-3]。1970年,悉德尼·馬蘭提出“生涯教育”的概念[4],目前生涯教育基本確立為以人本主義為基點,以發揮學生的天賦才能、人盡其才為目標的教育歷程;我國生涯教育接觸較早的是香港、臺灣地區的高校,如香港高校的生涯規劃強調“主動式”“全方位”,涉及面很廣,現已漸具特色[5-7]。而我國大多數高校生涯教育處于靜態的職業規劃水平,對學生個體潛能的開發和個體發展的開放性還有所忽略;較為理想的生涯教育應制定出明確的教育目標模塊,并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7-10]。
云南民族大學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在50%以上,由于地域差異、成長環境、教育投入等問題,導致存在少數民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教育相對較為落后,進而使其在大學學習、生活、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基礎薄弱、能力跟不上等問題[11],甚至可能產生自卑、自閉等傾向,而其未來的發展又常常關系到背后家庭的興衰,所以,做好民族大學學生生涯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筆者進行了民族院校大學生生涯教育課程構建的思考和探索,通過系統地構建民族大學學生生涯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從而使民族大學學生將小我與大我相融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發展自我,有力促進民族大學學生的思想解放和全面發展。
大學生生涯教育是以人本主義為基點,以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著眼于大學生未來發展,旨在將大學生的潛能、需求與社會關系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的教育[7]。因此,大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的定位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核心課程,制定出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教育目標模塊,并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專業定位基礎上,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學生自身情況調查,通過對外在情況和內在因素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大學生生涯教育課程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確定不同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明確自身學習的任務。目的是使學生能進行自我覺察與試探、生涯覺察與試探、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掌握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的原則和方法,能夠分析自身情況和外界環境,搜集信息并制定適宜的生涯規劃實施方案,建立生涯規劃檔案,有目標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及素質。
圍繞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職業生涯規劃這條主線,以基本知識為前提,在專業定位基礎上,通過調研和分析,確定課程后期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知識,并實踐應用。以職業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在不斷自我探索、專業未來發展探索和評估完善的過程中,讓學生將自我與職業進行覺察與試探,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課程內容設計按照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針對不同時期分階段進行,從自我到外界再到規劃,不斷逐步完善“職業檔案”,按專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確定由簡單到復雜的系統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實現職業能力遞進式提升。可將生涯教育的相應內容與民族類高校學生大學各階段的特點有機結合,按不同年級建立一個全程化的課程體系。
針對大一的同學,由于年齡、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局限,要引導學生充分認知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特別是對自我興趣、價值觀和能力的探索,充分利用霍蘭德代碼、性格理論、職業測評和規劃系統等工具,使用價值觀、能力澄清等方式,作出較為客觀的自我評價。再引導學生通過生涯訪談、招聘信息等方式了解潛在的職業機會,樹立職業初步目標,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針對大二的同學,通過交流會、招聘會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直觀了解崗位需求,引導學生做出合適的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可行的短期生涯目標。通過參加理論學習、活動等實踐,幫助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職業核心能力的方法,提高適應將來職業工作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針對大三的同學,要結合定位于考研、考編、找工作等不同目標的學生提出差異化的學習要求,有的放矢。課程通過從畢業生就業形勢與政策、簡歷制作、面試禮儀與技巧、創業等不同教學模塊,講授相應的途徑與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不斷強化自身求職、面試等技能,完成系統的職業檔案,為后期工作做好準備。
針對大四的同學,通過企事業單位走訪,實驗室科研訓練等課程實踐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指導學生適應轉變,提供考研、求職的精準輔導,讓每個學生都真正探索職業,開展求職行動,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增強的生涯教育課程的效果,需要不斷改進教育的方式,結合學生的特點,使用室內學習、網絡測評、小組場景合作等“啟發式”“體驗式”的方式;教學模式上,將教育、學習、實踐融為一體化的,引導學生把生涯規劃教育內容運用于實踐,實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要求。利用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檔案,在掌握學生未來發展大方向的同時,又有利于掌握學生在性格、興趣、價值觀和技能方面的情況,讓學生準確定位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自學的需求,把大學四年作為一個整體去規劃和設計。
綜上所述,民族院校大學生生涯教育課程構建要結合邊疆民族院校教學及少數民族學生實際情況,實行按專業班級為單位的系統化的教學,使之與實際專業課程相結合,做到及時評估、實踐、再評估,增強針對性和可全面掌控性。生涯教育課程的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使學生深入理解生涯的意義,掌握系統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及時開展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求職行動,形成自主發展的意識與能力,激發學生發展的內生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自我職業生涯發展的責任人,引導學生追求幸福人生,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優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