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壽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二高級中學 741306)
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學生在考試中能夠取是較為理想的成績就可以了,而做實驗會耗時費力,有些實驗用時過長還會延誤教學進度,因而,教師的實驗教學便出現了“紙上談兵”的情況,學生很難親手操作實驗與經歷實驗過程,如教師采取“說實驗”“演示實驗”等不需要學生動手的方式,以節省教學時間.而化學知識是一門實驗性與抽象性較強的學科,教師需要通過直觀性教學,才能化抽象為直觀,而學生失去了動手實驗的機會,就很難對于化學知識及相關原理產生真切體驗.
目前,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通常是按照課本上提供的實驗內容及步驟讓學生進行機械操作,教師照本宣科,不善于改革與創新,通過演示實驗及畫實驗的方式,企圖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掌握滲透于實驗當中的化學知識點,教師往往讓學生背實驗,記憶實驗中體現了哪些化學知識與原理.長此以往這就成了化學實驗教學的固化模式,學生在這種機械單調的實驗模式下,化學學習動機很難得到激發與強化.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讓學生親手實驗,學生對化學實驗只是有膚淺層次的了解,不能深入理解實驗中的原理及相關概念,學生只能夠掌握理論知識,但這種理論知識由于不是經過實驗而獲得的,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失誤與理解片面.導致實驗教學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對于新課標的理解及實施還不到位,部分化學教師的教學思路受傳統觀念的支配,對于化學實驗的基本目標及內涵理解不深入與全面.教師以高考指揮棒為導向,在教學壓力及升學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師生普遍重視考試成績的提高,對于化學實驗持消極或者敷衍的態度.而部分對化學實驗稍有重視的教師,對于化學實驗的方式缺乏理解與創新,把實驗原理及相關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由于化學知識不是學生在化學實驗中自主建構的,而是從書本及教師的灌輸中獲取的理論知識.
高中學生對于化學實驗是充滿好奇心的,并且喜歡動手操作實驗.但是因為考試的壓力,以及教師不能充分落實學生主體探究地位的教學方式,學生動手操作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此下去,學生就會對化學實驗課失去了興趣,學生只對課本描述的實驗深信不疑,而沒有機會進行驗證,更談不上在實驗中創新.學生進高中化學學習階段,其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教師的機械性及反復性實驗,枯燥乏味,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難以發揮.并且高中學生已經進入青春期,他們具有叛逆心理,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學生很難對化學實驗課產生興趣,如果在緊張的學習狀態下,再進行機械重復式的化學實驗,或者聽講與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或者是背誦實驗,他們會感覺到浪費了復習備考時間,從而對實驗難以產生主動操作的欲望,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得不到培養,使理論知識與實驗能力不能密切結合,學生很難理解抽象的化學知識,不能真正發現與總結化學知識體系.
問題是驅動學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動力,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不能在實驗或學習中發現問題,不能提出問題,學生也就會缺少解決問題的好奇心與欲望.教師要改變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依靠教師演示或講解學習實驗知識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親手參與實驗,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使實驗過程成為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而追求問題解決的重要過程.實驗是化學知識探究的重要形式,化學實驗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能夠引發學生探究動力.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探究活動、課外家庭小實驗等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強列烈欲望,學生必須專心致志地進行探索,要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明確觀察及實驗的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觀察實驗要點,對于相關現成的結論持懷疑態度,不輕信教材的固有信息,這樣學生才能不斷的提出問題,并沿著解決問題的思路設計與操作實驗.如學生可以針對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完整、實驗產物的存在形式、能不能找到實驗藥品的替代品等提出問題.如實驗室制取氯氣用的是二氧化錳,可不可用其它藥品如高錳酸鉀替代,有什么作用,有沒有尾氣裝置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是可以就化學實驗本身創設問題情境,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實驗素材,優化實驗內容,可以從多個維度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學習鐵及化合物時,教師選擇市場保健品抗貧血補鐵的藥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檢驗鐵元素是否存在,及鐵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就會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學生也急于通過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二是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層次性,學生的探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發問,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創設要層次分明,使學生進入良好的探究狀態.如介紹酸的氧化性及氧化性酸時,引導學生聯系鐵的性質,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有哪些酸,酸有什么共性與特性,酸作用于其它物質時什么時候體現酸性或氧化性等,這樣學生可以更進入問題探究更深層次,在探究過程中再提出更多問題.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離不開對事物及科學探究結果的猜想和假設,這種猜想與假設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用多種思維方法,進行猜測、推理,在猜測與推理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自己學習過的知識點及生活中所見的現象進行分析,通過能動性的解釋與分析,可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猜想與假設,還要引導學生進入一定的知識背景,組織學生小組展開探究,教師要給小組活動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深入思考,發揮想象,對解決問題的結果進行分析,或者對于某種現象的發生尋找原因,小組成員積極討論,充分發揮小組的探究作用.此外,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或推理想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異常現象的發生.如學習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結合鋁比鐵活潑的知識點,設計實驗,把相同大小的鋁片和鐵片同時放入相同濃度的鹽酸中,卻發現鐵片附近先冒氣泡,這種現象是學生沒有想到的,學生認知發生沖突,興趣與被激發起來,學生暢所欲言,表達看法,提出不同的假設,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于鋁及其化合物的認知,學生可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用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2.3.1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實驗教學中較為基礎的環節,這一環節中教師往往忽視發揮學生主動性,而是讓學生按照課本提供的相應步驟及環節進行模仿性實驗,忽視了實驗設計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及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實驗設計環節具有知識的綜合性,即學生需要調動自身相關的知識儲備并加以靈活運用,才能使實驗設計更趨于科學合理.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發揮自身想象力進行實驗設計.因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化學實驗設計機會,讓學生在設計活動中動腦思考,動手測試,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經歷參與實驗設計的過程,讓學生對實驗進行反復認論,測試其可行性,實驗要安全、簡潔,幫助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常用方式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制定設計化學實驗計劃.實驗前,要從思想上做準備,明確探究主題和如何探究,要對于相關器材進行充分準備.探究活動進行中,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操作.教師要注重的是,實驗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設計過程,引導學生精心思考,設計探究問題,鼓勵學生設計多樣化方案,用多種證據論述課題,讓學生養成善于評價和借鑒別人的設計方案,善于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設計方案的意見,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提出完善的方案建議,吸收多種意見,借鑒各種思考,實現取長補短.
2.3.2 收集實驗證據
在實驗教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及信息收集能力的培養,從實驗中讓學生理解觀察生活現象的重要性,學會留意身邊生活中的相關化學現象,能夠根據化學現象提出問題.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除了通過觀察收集信息外,還要進行相關測量、信息工具查詢等,在這一環節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采集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應用于對化學實驗的分析.事物本質都是較為隱蔽的,需要在實驗中對相關數據分析,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充分分析,以獲得正確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對信息的分析與處理得出正確結論,學生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取得的結果,教師要給予反饋,強化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學習自信的提高.
2.3.3 注重反思與評價
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反思與評價,主要是從實驗的可靠性和科學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采取督查、檢測、調整探究教學的重要措施,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重新審視.在反思與評價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自主評價中要發揮引導與輔助作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自我反思的能力,通過評價讓學生更了解自己,能夠及進調整自身學習過程,不斷優化實驗過程.教師要通過小組探究等形式,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營造民主和諧氛圍,鼓勵學生相互傾聽,相互接納,對于對方提出的意見認真分析,提高學生化學核心素養.
新課標背景下在高中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教師要豐富實驗教學形式,體現學生主體探究地位,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化學原理,提升學生化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