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江蘇省無錫市南長街小學(以下簡稱“南小”)“明德學堂:陽光兒童‘力行’新勞動實踐”項目圍繞勞動教育開展豐富實踐,在勞動實踐設計、思考、實施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先,勞動是人與自然界的對話,人化自然的同時化人。“勞”的本意是希望和光芒。在《說文解字》中,“勞”是奮力地積極動作,即勤苦任事不停止。“勞”由“炏、冖、力”三部分組成。從造字結構上,我們不難察覺到其耐人尋味的深意:辛勤勞動,生活就會充滿希望與光明。勞動是人與自然、他人、社會接觸的,具有實踐性、生產性、道德性、教育性和精神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蘊。
其次,流汗的勞動能實現“教育性勞動”的身體體驗,能加深兒童對勞動的理解。南小的“力行”新勞動強調勞動要“流汗”,要讓兒童的身體與自然對話。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任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勞動育人的“創造與磨礪”價值。毛澤東提倡和堅持“勞教結合”思想,他特別強調勞動教育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南小的實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勞教結合原理和借鑒中國傳統耕讀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適合城市學生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因此,“流汗的勞動”是“力行”新勞動的實踐,既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體現了人類勞動與兒童自由天性之間的關系。
最后,“流汗的勞動”能夠讓兒童體悟真、善、美。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南小的新勞動實踐,讓兒童“接觸自然、使用工具、收獲勞作、創造作品”,從勞動與自然、與社會以及與自身的三重向度出發,將勞動設計在教育場域中,浸潤新勞動教育求真、至善、臻美的價值意蘊。南小實踐表明,勞動教育是個體積累經驗的方式,內化認知的真;勞動教育是陶鑄公共理性的方式,內養倫理的善;勞動教育是個體自我確證的媒介,體悟成長的美。
總之,“流汗的勞動”體現了“勞中育”“育中勞”。在勞動過程中,兒童頭腦中抽象的勞動產物,生動地表現為活潑的活動和真實的對話,兒童盡可能地運用自己一切的“本質力量”:思維、感情、意志、注意、才能、知識、經驗等,這些精神力量融匯到稟賦、素質、體力中,形成洶涌澎湃的育人力量。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了勞動教育的三個基本特征: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突出的社會性,要求引導學生走向社會;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南小的“力行”新勞動實踐特別強調“流汗—體悟—思考—思維—價值”的理解邏輯,強調勞動教育的“行動起點”是知行一體、行知共融。
一是南小的勞動教育強調“三有”理念,實現兒童的身體與思想的自由。在新勞動教育實踐中,南小注重“四條主線”:精神線、身心線、傳統線和主體線。其具體表現為: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學校通過“小主人、新農人、建設者”的實踐,關注勞動過程中兒童的體驗和感悟,讓兒童在勞動中擁有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思維、身心和情感自由放飛,實現身體與思想的統一與自由。
二是南小的勞動教育強調“新勞動評價”,建構兒童喜歡的實踐評價體系。南小以“勞動護照”為主要形式,整體架構“表現性和過程性并重、激勵性和運用性結合”的評價體系。“勞動護照”覆蓋小學六年,是一份珍貴、獨特的品格成長手冊。“勞動護照”內有任務列表、場館介紹、勞動足跡、成長收獲、力行卡、“碼”上秀等,指引新勞動實踐的內容和方式,記錄活動參與歷程和感受,是一份過程翔實的成長檔案。因此,評價指向兒童品格成長,為每個兒童打造專屬的勞動記憶。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人們通過自身的活動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為了實現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人會在勞動過程中“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這種運動除了帶來體能上的提升,還激發了自身的潛能和道德力量。由此看來,南小的新勞動實踐是指引兒童創造物質財富、促進兒童智力發展、錘煉兒童提升品格、挖掘兒童潛能的全景實踐。因此,讓兒童在“真實性、教育性”的勞動場景中,已經滿足了社會性勞動和科學性勞動的兩個條件。自由全面發展的勞動應該具有社會性、科學性和自由性,科學性就是讓兒童習得的科學知識與生產活動相結合,加深兒童對知識和價值的理解。
南小的“明德學堂”,是勞動學堂、實踐學堂和道德學堂。“明”是貫通與澄澈,貫通實踐與理性,澄澈思想與美德;“明德學堂”,是提升兒童品格的勞動時空、實踐載體、育人平臺。
一是智履學園,指向家校共育和共情。智履學園以“勞動與技術”課程為載體,引導兒童“有思考地勞動”。學校采用縱橫交錯的模式推進:“縱”即兒童遵循“做學創一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橫”即“家校社聯合”,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資源,開發勞動“小崗位”,培養“小主人”意識,引導兒童探索和發現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建立自己的研究項目,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智履學園留下智慧的足跡,烙上勞動創造的履痕。
二是躬耕田園,指向回歸自然的體驗。南小堅持讓城市里的兒童擁有一間自由呼吸、生動成長的自然教室,讓兒童的腳丫子里帶有泥土的芬芳。這里的田園不止于耕種,他們用各種方式踐行勞作和表達,培養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良好習慣,兒童從學習物候知識、體驗四季農事到探究奇妙自然、感受生命成長。學校設置了“長程課程”“短程課程”,前者著重貫穿六年,甚至九年的主題實踐,后者著力解決“項目化、專題性”勞動實踐。“長程課程”中的“種植盟友圈”,打破班級和年段限制,以興趣為出發點組建“盟友圈”;學校每年開展的“田園嘉年華”活動,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豐收”作為口號,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展示的舞臺;“短程課程”的“間苗移栽”“遠程數字化種植”等,主要面向高年級兒童,引導兒童探索和嘗試間苗和移栽,學習科學合理密植,設計套種、輪種方案,進行數字化生態監控等。
三是行知樂園,指向廣闊的社會實踐。行知樂園為兒童開創實踐體驗時空,在豐富的實踐旅程中完成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對話,達到身心靈一體發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行知樂園采用虛實結合的模式推進課程實施,“虛”即與心靈對話,引導兒童在實踐體驗中自我省察、反思,引導兒童追問“自己是否有進步?是否有感動?”“實”是用腳掌說話,讓兒童用腳掌親身體驗,親身參與。兒童在虛實結合中表達對生活的思考,體認勞動不分貴賤,尊重勞動創造的財富,尊重勞動者。
總之,“流汗的勞動”讓兒童在身體與物質交流中體會自然之美,在付出與產出中體會創造之美,在思考與體悟中體會理性之美。兒童在勞動中潛移默化地塑造價值觀念,激發智慧才干,增強身體素質,涵育審美情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綜合育人目標。
南小的“力行”新勞動實踐給了我們三點啟示:一是勞動教育要強化躬身性,“流汗”“出力”“出活”“出思想”;二是勞動教育須堅持教育性,“理解文化”“學科轉化”“知識貫通”;三是勞動教育須堅守道德性,“合作”“尚善”“求真”。
勞動教育要注重“育勞一體”,“育”是結合起點、設計起點,“勞”是實踐支點、思考起點。生產勞動同智育、體育和美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方法,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是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對人全面發展做出的方法論預判。
勞動教育讓兒童親近自然,回歸人、理解人、尊重人;勞動作為一種教化方式,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真”為基礎,以“善”為宗旨,以“美”為旨歸,通過有價值的勞動,讓兒童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勞動教育,在風中、在雨中、在一切儀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