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馨 段秋穎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底蘊,是民族之根本,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則是生命和靈魂。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之根,失去了歷史文化的底蘊,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同樣,一個有文化內涵,有人文情懷,以及擁有自己的生活節奏的城市才是真正有活力、有靈魂的城市。
自誕生之日起,地鐵就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在國際上,地鐵已成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經濟實力、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且還是一個城市塑造文化形象的介質,是人們瀏覽、了解城市文化內涵的窗口,更是承載歷史文化、傳播城市形象、體現現代化水平的綜合平臺。地鐵文化存在于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蘊含著城市的文化,體現了城市的形象和本地特色。地鐵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城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優秀的地鐵文化甚至會引領城市文化的走向,更是地鐵文藝范的源頭所在。如何讓地鐵線路成為一條文化宣傳通道,讓地鐵成為城市文化形象的“外交官”,已成為城市文化形象傳播發展過程中的一道思考題。
地鐵文化積淀著城市文化的精髓,一條地鐵從想法萌芽到著手規劃直至最后的建成落實,都在一點一滴地把城市文化基因植入進自己的血脈之中。不管是線路的選擇與站點的設置,還是地下隧道的布置與站臺環境的設計,又或是日常管理與服務水平,種種細節都體現著一座城市所獨有的經濟、歷史、政治和文化。常州是江蘇省內第4座、全國第40座擁有地鐵的城市。自2019年9月21日至今,常州地鐵1號線已經開通了近三年。2021年6月28日,常州地鐵2號線正式開通運營。地鐵線路開通后,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2014年,常州開始建設地鐵,與常州BRT的初期線路設計一樣,常州地鐵的初期路線也是由兩條線路構成的“十”字網絡。常州地鐵1號線,以新北和武進為兩端,南北向地拉開城市框架,串聯起了常州兩大火車站,經過河海大學和武進大學城等眾多高校。橫向方面起于常州市主城區西部的青楓公園,終于東部的五一路站。地鐵1號線縱向全程34公里,而橫向的2號線有20公里左右(百度百科)。截至目前,在常州地鐵官方公布的規劃線路模擬圖中,除了1號線和2號線,還有最少5條路線尚在規劃中。隨之而來的城市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互相流通互補、新型商圈的形成、年輕人才的流入,都將為常州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
常州地鐵的標志是由“C、M”兩個字母構成,是常州地鐵(CHANGZHOU METRO)的英文縮寫,標志的圖形也是常州著名歷史古跡春秋淹城的航拍簡化圖案,將常州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大“C”包含著小“M”,圖案深邃富有層次,好似一列緩緩駛來的地鐵,縱深感也象征著地鐵讓城市得到延伸與發展。地鐵列車使用的是中車浦鎮的6B列車,地鐵的高架橋梁采用了只需一次澆注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創新工藝,因為有一條十分可愛的“帽檐線”,于是有了 “紅小夢”的昵稱。除此之外,列車外觀采用了紅黑的配色和三角形的前臉設計,并結合了常州市市花月季、市樹廣玉蘭和龍城特色龍須等元素。為了配合“紅小夢”的設計,地鐵員工的制服也都選用了紅黑色。
常州地鐵的設計人員,結合常州城市形象,為每座站點都做了精心的設計。每個站點都各有特色:如活潑動感的奧體中心站、寫意優美的文化宮站、淵源厚重的同濟橋站等。車內的站點信息顯示屏,也借鑒了上海地鐵的信息展示方式,采用了比較新穎的“川”字的樣式。進出站的閘機在傳統的地鐵閘機門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在兩側設立寬通道,為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帶來便利。此外,乘客乘坐常州地鐵時,可使用江蘇一卡通、地鐵官方APP、龍城通卡進站,并支持現金、支付寶、微信、銀聯支付,兼容度和互動性極強。常州地鐵的運行,標志著常州徹底迎來“軌道時代”。
常州地鐵在文化建設方面,著重體現在富有設計感的地鐵站文化墻上。如文化宮站的文化墻展示的是《康熙南巡圖》,整張畫氣勢恢宏,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半部分選取第六卷中康熙從瓜州渡江登金山經常州府,提取運河兩岸商鋪林立,阡陌縱橫,農田密布的古代常州景象。下半部分則選取了現在常州的一些標志性建筑,即紅梅公園、文筆塔、天寧寶塔、春秋淹城、中華恐龍園、常州大劇院等。河流素來有文明發源地之稱,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都與河流有關,而這幅畫卷的中間部分正是提取了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大運河河岸線進行藝術創作,將運河兩岸真實的歷史風貌展現出來,借古與今的碰撞傳遞常州在歷史長河中的巨大變遷。同濟橋站的文化墻《啟》可以說十分與眾不同,沒有運用常見的繪畫形式,而是用鋼絲和片狀水晶構成了一幅專屬于常州溫婉氣質的城市畫卷,這面文化墻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老式織布機,而紡織業正是常州現代工業發展的起點,市民對此再熟悉不過了。一根根垂直而下的鋼絲代表了織布機上的棉線,也體現著常州人民堅毅不屈的精神,下方波浪型的片狀水晶構成的長卷則為織出來的布,每一個構件上都進行了電鍍著色的處理,并且以寫意國畫的藝術技巧,在具象中融入抽象,設計十分精巧。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常州地鐵也適時推出了一個以慶祝為主題的列車——“龍城先鋒號”,以歷史上的革命者、創造者、領跑者為內容載體,在1號線開通的同期上線。主題列車采用的是整體內包車的形式,車廂外觀結合了祥云、太陽等元素,通過“筑夢”“追夢”“圓夢”這三個主題,全面打造常州紅色地鐵文化。第一節車廂“筑夢&國”,運用了淡綠色的基調,刻畫了我黨歷史上意義重大的七個時刻,寓意著中國共產黨在青蔥歲月里艱辛奮斗的歷程;第二節車廂“筑夢&家”,采用了淡黃色,描繪了“崢嶸七十載與國同夢”的常州歷史文化時刻,寓意著七十年歲月的沉淀;第三節車廂“追夢&城市”,采用了淡粉色,描繪了常州如何打造建設“三個明星城市”,同時幸福樹等紅色元素也寓意著追夢的美好過程,旨在展現出“強、富、美、高”的新常州形象;第四節車廂“追夢&人”,車廂的色彩是極富活力的淡紫色,通過擬人化的方法,描繪了常州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先鋒代表人物,歌頌了努力奔跑的常州追夢人;第五節車廂“圓夢&國”,則選取了我黨在砥礪奮進中的偉大成就進行展示:神舟飛船、港珠澳大橋……無不體現出科技正在締造著“中國奇跡”;第六節車廂“圓夢&家”,在色彩的選擇上采用了生機盎然的深綠色,與第一節車廂的淡綠色首尾呼應,選擇了常州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科技產業,如常州石墨烯、常州光伏、常州科技智造,以及常州地鐵集團等進行重點展示,綠色代表希望,也寓意常州將永續發展。當人們穿梭在地鐵列車車廂時,不僅可以回顧新中國壯麗的70年歷史,還可以親身感受到常州的經濟文化巨變,目睹常州的跨越發展和時代新貌。
地鐵文化依托于城市文化而形成,但相較于城市文化而言,地鐵文化傳播受到的影響更多、可塑性更強,短期內就可以形成。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地鐵文化傳播影響著甚至引導著城市文化建設的方向。但相較于高品質的地鐵文化,國內地鐵文化均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水平較低。
通過對常州地鐵的實地調研,可以發現常州地鐵文化在對常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及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問題與不足。
1.地鐵文化建設過于工具化
目前,常州地鐵文化建設反映了地鐵作為交通工具的各種要素,但缺乏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常州地鐵不包括文學、藝術元素。在其他地鐵發達城市,如上海和倫敦,地鐵站變成了公共藝術空間,而這樣的理念在當前的常州地鐵文化建設中并沒有得到體現。此外,公共利益和公共關系的打造,比商業信息的傳播能夠更加直接地反映城市的整體文化形象。然而,目前常州地鐵在一些大型站點過度追求商業利益,常州地鐵媒體更加注重商業信息,而忽視了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公關價值,在一些重要節點上常州地鐵與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整合程度較低。
2.地鐵文化建設本地特色不明顯
真正的地鐵文化,不僅僅是車站門前的涂鴉、流浪歌手的自彈自唱,也不僅僅是幾組展現城市歷史的浮雕。常州地鐵文化建設與國內其他城市的相似度很高,如果將“常州地鐵”這幾個字抹去,換做其他城市的名字也并無不妥。這充分說明在常州地鐵的文化建設中,并沒有將常州這座歷史悠久古城的特點融入其中。常州的城市口號“中華龍城,江南常州”在常州地鐵文化建設上也毫無體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常州地鐵的規劃相對保守,近期只有5條規劃線,雖然還有市域規劃S線5條,但還沒有做到與長三角其他相鄰城市相通。對比上海、香港等城市經常在地鐵站舉行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常州地鐵至今還沒有舉行過任何大型公益活動。相較于長三角其他地鐵城市,常州地鐵的車票設計也缺乏特色,正面圖案是建設銀行的廣告,沒有起到宣傳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
3.傳播效果評價缺位,危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城市文化形象的形成和傳播是一個多因素的過程,但影響城市文化形象傳播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傳播上的缺陷。目前,常州地鐵文化對城市整體文化形象傳播影響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常州市政府和地鐵集團沒有建立專門的信息監管部門,或聘用專人進行信息傳播監督。承接地鐵媒體外包項目的傳媒公司往往是單向傳播,很少有與受眾進行互動的環節。即使有一些在線投票活動,也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虎頭蛇尾、草草結束,溝通的有效性無法得到滿足。此外,面對城市文化形象傳播中潛在的缺陷和無法控制的因素,城市管理者的危機管理意識不夠強。
針對常州地鐵建設對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及傳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嘗試從城市文化形象定位切入,結合傳播學理論,為常州地鐵文化建設提出幾點策略,希望有助于打造常州整體城市文化形象。
1.突破工具化思維,充分認識到地鐵文化的價值
地鐵及其周邊地區不僅應該成為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還應該在城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倫敦地鐵在25個車站為各類藝術家提供了39個演出地點,并為藝術家們提供表演許可證,允許他們在指定地點表演2個小時。這種形式為新興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空間,也豐富了倫敦的城市文化。此外,武漢和蘇州的地鐵站建立了自助圖書館,通過地鐵傳播公共閱讀文化。總結當前的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城市的未來發展中,常州市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地鐵文化:一是增加地鐵城市景觀,挖掘地鐵站作為公共文化藝術空間的功能;二是精心設計地鐵基礎設施,建設有地域特色的基礎設施;三是豐富城市文化內容,建設有意義的本土地鐵特色文化。
2.地鐵文化建設與城市文明相互促進
建筑設計師布正偉先生認為,建筑個性的藝術表現有三個層次:“與使用性質相適應的藝術氣氛,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與生活前進步伐相一致的時代氣息。”地鐵文化建設亦是如此。地鐵文化建設可以考慮當地的地域文化,融入當地城市特色文明,使地鐵基礎設施文化更具特色,使得地鐵文化更具有深層的價值和內涵。以常州為例,恐龍園聞名全國,著名的常州青果巷享譽海內外,春秋淹城遺址、溧陽天目湖景區更是聞名遐邇,這些極具常州特色的地域文化都可以融入到地鐵文化建設中來。國內的一些城市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在南京,地鐵報專門開設了一個“城市”部分板塊,用來介紹南京的地方特色和悠久歷史;移動電視則全面直觀反映城市風貌;地鐵站樹立著城市雕像和城市展板;連地鐵廣播都致力于打造南京“人文地鐵”品牌。
3.制定傳播規則,評估傳播效果,實現利益最大化
建立常州地鐵文化傳播監督評價機制,是成功塑造和傳播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關鍵,多渠道收集各種反饋意見,并科學地評估傳播效果。首先,完善地鐵文化傳播對常州城市文化形象影響的評價機制,定期評價地鐵文化傳播效果,將傳播效果與地鐵運營管理者的工作評價聯系起來,使地鐵管理者切實有效地完成任務;其次,專業研究機構和地鐵運營管理者應定期進入地鐵文化傳播環境中,并通過受眾反饋及時評估和調整地鐵文化傳播方案。同時,常州市政府和地鐵集團可以在其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廣泛聽取受眾的意見,根據公眾輿論和公共政策,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完善常州地鐵文化建設和傳播的策略、措施,更好地推動常州城市文化形象傳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