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陽麗
人類同享一個家園,保衛地球家園已經成為世界的普遍共識。“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優美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動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有著鮮明的理論特色和豐富的實踐要求,對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延續的目標具有深遠而又重大的意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自覺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智慧,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自然觀,借鑒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有益成分。
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恩格斯也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2]如此便知,人天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于自然,自然哺育了人類,創造了人類。馬克思還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3]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借助大自然的客觀物質作為前提,人類社會不能離開自然的供應而存在。馬克思認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能動的,同時也是受動的,是二者的集合體。顯而易見,人的能動性表現在人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并改造自然,然而這種認識和改造是有限的,受自然的制約、束縛。因此,人絕不可以忽略自然規律,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奴役自然。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能奴役自然,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融合為一,同生同榮,否則必將自食惡果。恩格斯也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4]在此理論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強調作為自然物的一部分,作為能動性和受動性集一身的人類,必須尊重、愛惜、維護大自然母親,這樣才是和諧共存之道。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奠基在中華兒女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之上。“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命題。在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年代,對其解釋各異,卻是儒釋道等各家學說幾乎都贊同并追求的理念,其主要強調人與自然相融相合的統一關系。“天”指自然世界,“人”就是人類社會,人與天相生相應,有著合一之心。“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孔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5]強調人必須尊重自然和熱愛生命,必須以仁愛為出發點對待自然萬物,如此萬物便可和諧共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存在的道、天、地、人構成了自然共同體。天之道,是自然萬物運作的規律;人之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要符合自然世界運行的天然規律,才能生生不息地存續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繼承并發展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態思想,明確指出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關系,并積極引領生態實踐,開創現代化建設的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整體主義主張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全局性出發,人們對自然萬物和自然環境的改造、利用等實踐要確保在生態系統所接受、消化、降解和恢復的范圍內。只有自然處于生態安全、穩定、完整、平衡的健康狀態,全人類才會因之而得福。因為從根本來講,生態系統的存續狀況直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要進行協調和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開發,便不能持續。這也就意味著判定人們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的最終尺度必須著眼于能否推進自然生態的安定、穩固、和諧和平衡[6]。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著眼于人們對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作為美麗中國的目標,在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中樹立系統觀、全局觀,做到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并駕齊驅、相得益彰,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局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從生命共同體的維度強調人類與自然界共生共榮,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延續以自然為唯一載體,自然有一切對人類生存有益的物質,正是在與自然的互動中,人類社會才得以維續和發展。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各個因素相互依存、唇齒相依、相互影響,自然因著人類的實踐活動刻上“被人化”的烙印,人因著依存自然的供應同時也被自然化,而人類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人與自然休戚相關,禍福相依,榮辱與共,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終將會釀成慘痛教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7]。因此,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要限定在自然能承受、可更新的能力范圍內,切忌為了一時一地的經濟發展破壞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實踐證明,自然生態本身就是經濟生產力,遵循自然規律、善待大自然就是在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在生態環境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從自然取所需,也要向自然講投入,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時還要注意自然生態的修復能力,尋求可以破解資源、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矛盾的積極嘗試。良好、完整、平衡的生態環境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價值,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同時,發掘美麗環境所孕育的發展價值和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轉換,不斷探尋最優解,實現經濟與環境、發展與保護的雙管齊下、辯證統一,這才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民族未來的根本力量。人民康泰祥和便是“國之大者”。我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發展的根本遵循和“密鑰”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須及時了解、準確把握、科學分析、精準解決、動態跟進人民群眾最在乎、最現實、最切身的大事小事。要想民生好,環境少不了,綠色低碳興,生態更文明。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要素,是老百姓最關切的事情。生態環境的狀態與國計民生休戚相關,沒有好的生態就沒有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體現為更高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也體現在對青山綠水、優美宜居生態環境的向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正是回應了老百姓期盼藍天白云、凈水綠岸美好生態環境的心聲,完美而又生動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回答了時代問題——愈發凸顯的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保護自然生態,呵護共同家園,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就是為了讓美好生態為民、宜居環境惠民、青山綠水利民,切實增加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群眾環境保護的獲得感,讓人民切實體會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充分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
生態環境具有全球性,從國際視野來看,人類社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或個人可以作壁上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站在世界文明延續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助共推綠色低碳發展,致力保護共同家園,共創共建科學高效、公平有序、合作互利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共同治理生態難題,協同應對生態危機,一起面對人類面臨的環境挑戰,協作謀劃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之道。生態建設是全球潮流所向,綠色經濟是大勢所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動全球低碳發展、建設良好社會生態的方向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實踐,不僅是實現國家強盛、文明永續、百姓安康的必然途徑,同時也為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環境保護、世界文明延續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充分發揮了發展中大國的引領作用,展示了發展中大國的擔當可為。我國積極參與并引領應對全球變暖、生態污染、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等國際合作,在全球生態建設中扮演著引領者、示范者的角色,也越來越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強大力量,彰顯了我國作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任大國的魄力和承擔。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可以說,環境問題、生態危機的出現,根本上是人的生態觀念出了問題。人們的“生態自我”意識不強,對自然生態安全對于每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應對、處理生態問題首先要著眼于變革、更新人們的生態觀念,深刻領會生態環境問題與個體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厚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族文化根基,以引導個體形成正確的生態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科學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為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關系,是正確認識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遵循。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呵護自然,相反,挑戰自然規律只會威脅到人類自己。喚醒每個人的“生態自我”攸關意識,增強社會成員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綠色意識和生態環境安全意識,樹立減一點碳,增一點藍的意識。大力倡導全體社會成員自覺愛護自然,積極鼓勵減污降碳輕生活,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尚,使個體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的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個體還須以身作則地將生態理念傳播給身邊的人,讓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新發展理念切實有效的貫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錨定生態發展的目標,切實轉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鼓勵把環境道德、節約文化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的消費模式。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主體,只有培養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具有生態攸關意識和生態道德的生態公民,才有利于建造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兩型社會”,才可以造福當代、受益后人。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人們必須具備正確的生態觀念,并自覺自發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生態行為。同時需要具有明示、預防以及校正作用的法律做保障。運用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法治思維,構建完備齊全、科學嚴密的生態法治體系,是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是全面統籌、持續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力保障,是提升人民生態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的必然因素。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效性就必須牢牢抓住法治這個“牛鼻子”。既要總結借鑒,又要科學預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導向,及時設立相應的生態法制法規,完善生態保護督察制度,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風險管控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加強節能減排相關指標管理,形成覆蓋面廣、涉及點全的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有序開展自然環境保護成效監測評估,以此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形成關于生態建設科學有效的硬招實招,堅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自然生態受到最科學最嚴格法律的大力保障,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在全社會深入開展生態法治宣傳教育,強化環境發展法律和相關政策保障,制度約束與宣傳引導并重,增強全民守法意識,讓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深刻領會嚴密的生態制度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從而推動全民建設美麗生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要更加重視并厲行法治,執法嚴格,認真解決好公眾關切的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的生態權益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同時必須保證司法的權威性、公平性、公正性,讓人民群眾在嚴格的生態制度保障下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幸福,讓更多生態主體可以成為這顆藍色星球的守護者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者。
綠色發展是我國社會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當下,我國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穩抓穩打、循序漸進,不斷取得新的進步。與此同時,仍要意識到環境效益穩中向好并不牢固,生態建設質量質變的關鍵時期尚未到來,威脅環境保護的硬骨頭仍然存在,也有生態治理的老問題,維持生態良性循環難題疊加,負重涉遠,需鍥而不舍,馳而不息。要繼續扎實推進內涵式發展,就必須著重加大可持續發展力度,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示范,加大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力度,以期實現社會生產生活領域的綠色化升級改造,堅定促成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促成自然保護、綠色發展和生態治理多管齊下、并駕齊驅;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源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推動綠色低碳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因素,減緩能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切實把綠色發展、優先保護、低碳先行落實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德不孤,必有鄰,落實綠色發展主體責任,切實構建政府、市場、公眾高效互動、協調統一的局面,切實提升環境治理水平,不斷創新綠色治理方式,加強區域協同治理,推動綠色治理更有成效;大力營造人人盡責,人人愛護,人人創建綠色家園的生動氛圍,讓越來越多的責任主體加入到綠色行動中,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個體力所能及的貢獻,共助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還要充分凝聚各責任主體的生態治理智慧,共享低碳創新路徑,形成強大的綠色治理合力,共同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環境的狀態與國計民生休戚相關,沒有良好的生態就沒有人民的美好生活。要高位推進自然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實現人民的美好物質生活需要和生態審美需要,滿足老百姓期盼美好生態環境的心聲,達成對青山綠水、優美宜居生態環境的向往。扎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全面綠色轉型軌道,讓人民群眾真實享受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和環境高水平保護的紅利。堅守自然生態穩定安全邊界,協同推動各區域各要素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自然環境質量,讓老百姓在優美環境中共享生態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實踐,是我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永續發展的唯一之路,其寶貴經驗又將助力促進世界綠色發展,中國也必將成就世界眼中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