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一 WANG Zhao-yi
(中共灌云縣委黨校,連云港 222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食品行業其中一環的冷鏈物流行業,近年來在我國也迅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體系建設也日趨成熟。連云港所處的江蘇省是經濟強省,2021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4萬億元,同時江蘇也是冷鏈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大省,“十三五”以來,冷鏈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均增長20%以上。2021年,全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超500億元。其中,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規模約2200萬噸。冷鏈流通效率不斷提高,水產品(鮮活水產品除外)的產地低溫處理率分別達到了55%。
近年來,海產品因其自身豐富的營養價值,特別是高端食品的消費領域,越來越受到青睞。然而我國的沿海地區在海產品的捕撈、養殖、加工、流通、市場貿易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一些問題,這都給我國整體漁業的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連云港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連云港有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擁有河蟹育苗基地和對蝦養殖基地。前三島海區是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養殖基地,連云港市贛榆區擁有全省第一家以海洋產業為主的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連云港地區海產品資源豐富。消費者對海產品旺盛的需求,帶動了連云港地區海產品生產加工運輸行業的興起和發展,同時也對連云港海產品的加工和冷鏈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其他農產品,水產品的運輸和儲存尤其特殊,在運輸過程中易損耗,易發生變質腐爛等現象。正是這些特殊性,不斷推動著以冷凍和冷藏方式為主的海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目前,連云港海產品的冷鏈物流流通效率不高,冷藏運輸率較其他海產品產出城市也有一些差距。
冷鏈物流是利用溫控、保鮮等技術工藝和冷庫、冷藏車、冷藏箱等設施設備,確保冷鏈產品在初加工、儲存、運輸、流通加工、銷售、配送等全過程始終處于規定溫度環境下的專業物流[1]。
海產品屬于初級農產品,海產品冷鏈物流是指服務對象為海產品的冷鏈物流,強調海產品在整個物品流通過程中持續進行低溫貯存與運輸,整個供應環節主要包括產地捕撈、養殖、產后預先冷藏加工、貯存冷藏、配備專業化的冷凍設施設備的運輸與配送、冷凍銷售等過程。海產品包括海洋捕撈、近海養殖出產的動物或藻類等,一般經濟價值較大,如各種魚、蝦、蟹、貝類、海帶、石花菜等,它們種類繁多,也形態各異[2]。在冷鏈物流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商品對象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倉儲溫度,以適應不同產品的運輸需求。除了溫度之外,因海產品的形態各異,在包裝和運輸上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連云港是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大市,2020年水產品產量72.90萬噸,居全省第二。2021年的漁業產值210多億,占農業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一。海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黃魚、帶魚、昌魚、蝦類、梭子蟹及貝藻類等。截至2021年,連云港地區的海、淡水殖面積已經超過100萬畝,前三島海區的海珍品養殖基地發展到5000畝,海水工廠化養殖已突破35萬平方米。規模化、產業化的養殖生產基地,為連云港水產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連云港海產品中最出彩的是在“云上”。最近幾年,連云港海產品乘著直播電商平臺興起的東風,不斷發展。海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對冷鏈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發展、需求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共同助推下,連云港海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總體呈向呈上升趨勢。具體表現在:
第一、冷鏈物流的政策利好。省政府辦公廳2022年7月印發《江蘇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22-2030年)》,文件指出建設冷鏈物流的陸橋通道。依托連霍高速、隴海鐵路等交通區位上的優勢,發揮陸海統籌、聯動亞歐的區位優勢,推進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建設冷鏈物流集散分撥基地,增強冷鏈東西雙向開放集聚輻射能力,構建串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冷鏈物流通道。
第二、海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連云港贛榆區創建臨港綜合型物流園區省級示范園區,啟動海洋科技城15萬噸冷鏈物流基地項目。連云港市城發智慧冷鏈物流綜合體項目落戶贛榆區海頭鎮海前村,總投資4億多元,總建筑面積約107800平方米。冷鏈物流企業、冷庫容量、冷藏車輛數量等都在不斷增加。
第三、海產品物流模式不斷發展完善。連云港海產品從過去的以農貿批發市場為核心模式,逐漸發展完善到現在多形式的市場交易模式。以海產品交易市場為主體,輔以電商發展,冷鏈物流中心正在成為連云港海產品交易的重要形式。2020年,京東、順豐、頤高、蘇寧易購、阿里本地生活、美團點評、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均先后與連云港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電商戰略合作協議,有效拓寬物流領域。順豐集團更是將全國的第一個海鮮發運中心直接落戶贛榆區海前村。
連云港海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基礎日益鞏固,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但同時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步顯現,與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強大的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是連云港冷鏈物流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海產品冷鏈物流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
連云港本地特色農產品以海鮮產品為主,對倉儲、冷鏈運輸要求極高,而當地冷庫數量不足以滿足海產品出貨需求,冷鏈運輸成本也居高不下。同時,受制于人才、資金、技術等限制,目前倉儲物流智能化程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鮮產品的運輸效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冷鏈物流需要各種基礎設施作為配套支撐,例如冷凍倉庫、冷藏庫等。相比連云港的水產品捕撈和養殖發展趨勢,連云港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顯得有些不足,具體表現在冷庫總庫容量以及冷凍保溫車數量的嚴重不足。同時連云港市冷鏈設施還相對落后,有一部分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冷庫還在勉強運營。不足的配套設施、落后的設備,都大大影響了連云港冷鏈物流的發展水平,限制了當地冷鏈產品生產企業的發展。
冷鏈物流缺乏必要的技術。目前,連云港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新科技利用率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像冷鏈保鮮技術、冷鏈蓄冷保溫技術、冷鏈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運用還相對滯后。部分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建設仍停留在初級階段。
冷鏈物流缺少高水平專業化人才促進發展。海產品冷鏈物流不同于傳統物流行業,對冷鏈物流人才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普通物流人才仍是培養的重點,沒有細分的冷鏈物流專業,而冷鏈物流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這就導致專業化的冷鏈物流人才在就業市場缺口很大。企業中冷鏈物流人才相對滯后,培養機制單一,大多采用師徒制的傳承,冷鏈物流技術難以得到突破式發展。
連云港海產品的物流配送業務大多由自營物流或交由分銷商完成,第三方的物流企業發展嚴重滯后。從全省范圍來看,整個江蘇省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數量偏少,這與江蘇農場品生產和消費體量嚴重不配套,產銷資源匹配與整合能力不強,大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緩慢。市場中大多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冷鏈物流企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的冷藏運輸商發展演變過來的。這些企業只能提供冷凍儲存和冷藏運輸服務,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冷鏈物流服務。目前,連云港有冷鏈物流企業(含自營)幾十家,共擁有低溫冷庫21所,總規模36 550噸。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現階段,連云港還未形成完整的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一套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是包括冷鏈產品的全過程,全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應由其中的參與者相互配合銜接共同完成。以此來提高整個冷鏈物流體系的運作效率,保證冷鏈產品的質量。但目前,連云港的冷鏈物流被分成了幾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各部分之間的相互支持性較差,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各方的協調溝通的成本,導致信息對接不完全,容易造成冷鏈中斷的狀況。
海產品在其產出之后,需要在加工儲藏方面投入相當大的力度,而連云港這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尤其是初級海鮮產品,在捕撈之后需要對其進行低溫加工和包裝,可以大大提高其附加值,連云港當地企業低溫加工包裝技術能力低下,導致目前市面上的海鮮產品絕大部分都是以原始的形式進行售賣,海產品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冷鏈物流的上下游企業綜合競爭力差,技術裝備、服務功能、網絡布局跟不上海產品的增長速度。
雖然“十三五”以來,國家和江蘇省圍繞農產品流通、食品安全、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等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文件。但政策的發布到落地實施還有很長的距離。冷鏈物流標缺乏相應的準體系,缺乏針對海產品的冷鏈物流服務規范。海冷鏈物流的行業標準、監管體系、人才體系建設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連云港的營商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根據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營商環境調查報告《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中提到的,全國營商環境指數排在前十位的城市中,江蘇省只占兩席,分別是南京市和蘇州市。與省內發達城市相比,連云港市的總體營商環境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冷鏈物流產業方面。
要促進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壯大,首先要從全硬件配套上著手。從硬件方面來看,在交通方面依托連霍高速、隴海鐵路等貫穿連云港的高速公路、鐵路網,發揮陸海統籌、聯動亞歐的區位優勢,借助臨市徐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連云港地區冷鏈海鐵聯運、公鐵聯運、冷鏈班列以及中轉集散、贛榆等地區海產品的產地預冷等功能,推進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建設冷鏈物流集散分撥基地,增強冷鏈東西雙向開放集聚輻射能力,構建串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冷鏈物流通道。在冷庫建設方面,要結合當地海產品的特點以及企業的需要,建設一批適配海產品冷鏈運輸要求的智能化冷庫,全力推進冷鏈物流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冷鏈物流全程溫控、資源交易和大數據平臺,實現冷鏈物流“數字織網”。同時對設備落后的冷庫進行調整,對符合條件的冷庫做優化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可以對企業招收的冷鏈對口高層次人才進行稅收、住房、醫療、教育方面進行補貼,以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
隨著連云港電子商務的興起,直播電商趁著短視頻行業的東風不斷發展,這也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帶來了更寬廣的發展舞臺。電子商務環境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壓力不斷增強。客戶的多變性,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更快速的應變水平。在滿足用戶、技術升級、以及市場競爭等方面均衡發展,不進則退,甚至面臨淘汰。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急需構建快速的反應機制,把買房和供應商相互結合,從而達到在生產和銷售間商品和信息的快速轉換,滿足客戶需求[3]。
在海產品直播電商不斷壯大的環境下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存在有其必要性。地方應促進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鼓勵現有的物流企業,通過各種有效方式,整合包括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專業運營商以及交通樞紐等物流資源[4]。力爭建成一批對當地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起推動主導作用的大型企業及批發市場,建成一批專業素質過硬、服務全區域覆蓋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5]。
聚焦海產品供應鏈上下游全產業鏈,推進海產品捕撈加工、冷鏈物流、直播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最近幾年,連云港海產品乘著直播電商平臺興起的東風,不斷發展。以贛榆區海頭鎮為例,該鎮農村電商起步早、發展快,18年已是全國直播播放量第一鄉鎮。加強線上線下融合,聚力打造干支倉配一體、平臺共享互聯、運作組織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強化與郵政、順豐、京東等重點物流企業的合作,加快倉儲物流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實現倉、干、配一體化的“全程冷鏈運輸”,完善鮮活海產品從包裝、保鮮到冷鏈物流等方面技術,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同時,加強現有電商快遞物流企業基礎建設和數字化改造,促進電商和快遞物流整合發展、協同發展。
推進區域冷鏈物流協同發展,強化口岸城市的冷鏈服務功能。推進連云港港口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提升冷鏈多式聯運、近遠洋冷鏈運輸等功能,構建起冷鏈物流通道。依托連云港口岸城市的區位以及海關設立的特殊監管區,加強進出口冷鏈設施的建設,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市場輻射能力的跨境冷鏈物流體系。
依托主要連云港主港區、贛榆港、燕尾港港口設施、隴海鐵路沿線的鐵路場站、花果山機場航空樞紐,加強冷鏈多式聯運設施的自動化、專業化、智慧化建設,發展海產品冷鏈集裝箱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空陸聯運,加強冷鏈卡車航班、專線網絡建設,提高冷鏈多式聯運一體化組織能力。
加大政策扶持。政府加強冷凍庫、冷鏈物流基地等用地供應保障。在土地空間規劃中方面,統籌安排物流倉儲用地,支持冷鏈物流項目合理建設用地需求。加大財稅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扶持,統籌運用現有財政資金,加大對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冷鏈設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冷鏈物流領軍企業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優化地區營商環境。連云港大力營造“人人、事事、處處都是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全面開展“進千企、解萬難、促發展”大走訪活動,動員各級黨員干部深入一線走訪服務。連云港日前召開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推進大會。連云港市委書記馬士光在會上代表連云港市表態:“連云港將凝神聚力,打好優化營商環境的主動仗、翻身仗。”支持冷鏈物流企業網絡化發展。對城市冷鏈配送車輛保障其停靠裝卸的需要,補齊短板讓冷鏈物流車輛的停靠接卸更加便捷和智能化,加強協調海產品主產區與各交通樞紐間物流的通行政策,便利冷藏車裝卸通行。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疫情反復沖擊,連云港的冷鏈物流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與考驗。連云港地區的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有優勢也有不足之處,著力解決在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助推連云港海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強化冷鏈物流全流程監管,創新行業監管手段,加強質量安全追溯,規范市場運行秩序,消除“卡鏈”“斷鏈”隱患,提升冷鏈物流專業化服務,為切實筑牢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防線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