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清朝大臣,道光舉人,愛讀書,重家訓。他在寫給兒子孝威、孝寬的家信中,告誡他們讀書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在左宗棠看來,人生讀書之日最是難得,少年之際最為關鍵,而讀書做人,先要立志,要以“圣賢豪杰”為榜樣,一心向上,事業才能做成。
左宗棠酷愛讀書并極為珍惜圖書,他在家訓中告誡兩個兒子,“家中書籍,勿輕易借人,恐有損失。如必須借看者,每借去,則粘一條于書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書,以便隨時向取。”體現的對于圖書的珍愛,令人佩服。
(摘自《今晚報》成甬/文)
今年是著名英烈、著名作曲家張寒暉延辰120 周年,不由得憶起他的名作《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張寒暉(1902-1946),現代著名作曲家,民主革命時期的著名英烈。河北定縣(今河北定州市)西建陽村人。1919 年入保定高師附中,1922 年考入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1925 年10 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 年參加左聯,協助組織劇社。1931 年到西安從事中學教育、戲劇演出及報刊編輯等工作,他邀請進步人士編輯出版的《老百姓報》,深受讀者歡迎。他創作的《松花江上》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直至今天傳唱不衰!1942 年4 月赴延安,5 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歷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創作了配合革命斗爭的秧歌劇多部,創作的歌曲有《軍民大生產》和秧歌劇《擁軍》《從心眼里看人》《太平車》《打開腦筋》等。在邊區文教群英會上被評為模范文教工作者。
(張寒暉履歷綜合《可愛的河北》《名歌薈萃》)
近年,河南省周口市戲劇藝術劇院演出的豫劇《清廉彭鵬》藝術地再現了三河知縣彭鵬清廉為官、為人的一生。觀后久久難以忘懷。
彭鵬(1634-1704)是福建省莆田人,自幼讀書,清順治十一年(1654 年)他20 歲時應學使者試第一名,24歲中舉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50 歲的彭鵬被任命為三河縣(今河北三河市)知縣,清廉為民,懲治豪強,頗受百姓擁戴,官升給事中,聲名大震,成為康熙時“五大清官”之一,后官至廣東巡撫。因積勞成疾,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卒于廣東。
劇中有個情節,說他在三河任上,逢五十大壽,因家中貧寒,他兒子就從鄰居家伸入自家院子的一棵棗樹的棗枝上摘了10 顆大棗作為壽禮,為父親慶壽。彭鵬見之,要打兒子十大板,妻子攬責謂“教子不嚴”,才得以幸免。他說:“今天摘別人一顆棗,明天就可能牽別人一只羊。”下屬為他慶壽,紛紛送來禮品,他堅決不收,下屬不走,他就把一件禮品投入火中,化為灰燼,下屬們才持禮品走去。此情節可能是虛構,但藝術地再現了彭鵬的清廉。
(摘自王德彰《談戲記史》)
“老伴兒”這個詞,現在是指老年夫婦的一方,但其最初卻不是指配偶。
“老伴兒”這個詞起源于明朝。明憲宗朱見深冊立9歲的兒子朱祐樘為太子,派老太監覃吉當“保姆”。覃吉為人正派,忠于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兒”。可以看出,起初,“老伴兒”是一個非限制性詞,對于年紀較大,能時常陪伴在身邊的人都可稱為“老伴兒”。后來這個詞傳到民間,其詞義限定在了老年夫妻之間,“老伴兒”便成了配偶之意。
(摘自《廣州日報》)
讀報刊,常見短語中用詞重復的現象,現舉幾例。
如“他的言行舉止很風雅”,應改為“他的言談舉止很風雅”。因為,“言行”即指言語和行為,“舉止”即為“舉動”,“行”與“舉止”重復。
如“他愛學習,訂了幾種報刊雜志。”,“報刊雜志”應期改為“報紙雜志”或“報刊”。因為“報”指報紙,“刊”指期刊,或稱雜志,“刊”與雜志重復。
還有,“這件事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現”,應刪去“破天荒”,或刪去“第一次”,因“破天荒”即指事物的第一次出現。“破天荒”與“第一次”重復。“破天荒”語的由來是:唐代荊州每年送舉人去考進士都參不中,當時稱“天荒”(天荒指從未開墾過的土地),后來劉蛻考中了,被稱為“破天荒”。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