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巴音郭楞廣播電視臺,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廣播是通過無線電波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主要以聲音為媒介,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不具備觀看效果,只能通過聲音傳播,受到的局限較多。聽眾在收聽廣播新聞期間,需要利用想象的方式收聽節目。為增強廣播新聞的感染力,應該科學運用音響,幫助聽眾產生良好的視覺感受,讓其能在腦海中形成聲音“畫面”,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以便聽眾收聽新聞時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廣播新聞的感染力。
將音響合理應用在廣播新聞中,除了可以將整個新聞事件的細節呈現給聽眾之外,也能讓事件的整個過程直觀展現給聽眾,準確反映出現場的整體氛圍和環境,讓聽眾有如身臨其境一般,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在廣播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如若采訪對象直接手拿話筒,會讓新聞事件的陳述更為真實,能詳盡地將整個事件過程描述出來,所獲得的成效要遠遠高于記者闡述。在特定的環境下選擇利用不同的音響,可以讓廣播新聞節目的效果極大提升,從不同層面且全方位地給聽眾以立體感受。
例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5G技術助力國產機器人完成全球首場骨科實時遠程手術》,這篇報道聚焦國內外火熱的5G技術,體現了該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在5G技術的支持下,通過遠程實時操控,讓手術不再受到空間的限制。在廣播新聞報道期間,記者首次嘗試選擇利用“現場實時解說+同期”的方式,還原了令人緊張的手術關鍵步驟,以及成功的歷史時刻。記者提前與專家溝通手術方案,在實時解說中,將復雜的醫學技術、專有名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廣播語言,尤其是“這里既沒有病人也沒有病床,主刀醫生今天不用手術刀”等描述,給聽眾留下了很大的懸念。現場音響寶貴而豐富,作為少數能進入現場的人員,記者完整記錄了三個小時的手術音響,特別是手術成功的歷史時刻,醫生長舒一口氣,繼而全場爆發熱烈掌聲。這種同期聲真實且激動人心,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能夠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與簡單的文字相比,現場的真實情況如若能通過音響加以呈現,會讓整個新聞報道更具有實證性和真實性。文字的內容往往比較枯燥乏味,但通過使用音響制作廣播新聞,可以讓新聞內容體現得更為自然直觀,聽眾在收聽新聞時能夠產生立體的畫面感。目前,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受眾在收聽廣播新聞時,往往希望能獲取最前沿的新聞信息,因此在進行廣播新聞報道時,必須對傳統理念和模式加以改變,將音響合理應用其中[1]。
例如,在采訪一位在鋼琴方面十分有天賦的小朋友時,為增強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真實性,記者選擇利用音響的方式讓小朋友彈奏某一段鋼琴曲。通過應用這種形式報道,不僅更加真實可信,所獲得的效果也要遠遠高于文字音響,能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能夠在特定的時間或者空間中加以表現,讓新聞事件營造的環境氛圍與新聞主題更為貼合,將人物的形象及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利用音響進行新聞報道時,可以在短時間內將現場人物的情緒及心理反映給聽眾,聽眾能快速接收到信息,在情感上引發共鳴。再如,采訪的現場如果十分熱鬧,現場有人員的歡呼聲、鼓掌聲、哭泣聲、歡笑聲,也有機器的轟鳴聲,而這些音響若能合理運用在新聞報道中,展現出來的效果要比任何語言及文字都更加形象生動,報道出來的新聞會十分出彩。
在廣播新聞節目中,由于記者、主持人等所采用的語音、語調,或者節目中涉及的音響效果不同,營造出來的節目效果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同其他廣播節目相比,雖然廣播新聞在表現力上不具備生動和自由的特點,但其音響的運用仍然可以呈現多元化。這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將不同種聲音元素融合到廣播新聞中,同時借助多元化的聲音元素,將聽眾的想象力調動起來,調動聽眾的多方面感官感受,諸如視覺、嗅覺、觸覺等,促進廣播新聞整體傳播效果及感染力的增強。
在廣播新聞中,音響是稿件極為關鍵的部分,同步性以及真實性特點顯著,同時也有較為獨特的情感沖擊,若想保證廣播新聞效果能整體提高,讓整個新聞更具有感染力,必須科學地對音響加以利用。在廣播新聞中,包含的音響較多,諸如采訪者的聲音、記者的聲音、周圍事物的聲音等,這些聲音如若能合理體現在廣播新聞中,可以讓整個報道更為真實,直觀展現出廣播新聞的主題,營造出更為貼合新聞事件的氛圍。合理利用音響,還能準確記錄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對知情人所描述的細節過程詳細記錄,讓廣播新聞更為真實、生動。因此,在選擇主題音響期間,應該盡可能貼近新聞事件本身,增強節目的表現力,以此達到廣播新聞感染力增強的目標[2]。
例如,河南新聞廣播《直播河南》欄目中,曾經播出的錄音新聞《紅歌俏夕陽》便選擇利用主題音響,促進了廣播新聞感染力和表現力的增強,讓聽眾在聽到聲音之后產生“畫面”效果,達到了節目收視率整體提升的目的。在重陽節前,記者來到縣里老干部合唱團,在排練中采訪了團長以及幾名團員。通過錄音得知,在第二批入團的團員中,張阿姨描述了自己參加合唱團的心路歷程,闡述了自己加入合唱團后發生的改變。而通過利用這一段同期聲,剛好能反映出整個新聞的主題,所以在新聞稿寫作時便加入了這部分的同期聲。在采訪過程中,團員雖然緊張,但是其言語表達出的激動情緒以及笑聲更加真實,流暢且清晰的話語將老干部退休之后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加入老干部合唱團,讓晚年生活更為豐富,并且從采訪者的話語中也明顯感受到參加合唱團的愉快心情。在廣播新聞中選擇利用同期聲,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能讓聽眾產生更為強烈的視覺效果。通過采訪者唱歌的音響,聽眾能從聲音中聯想到一些穿紅著綠的老人唱歌及表演的場景,腦海中自然而然會呈現出這種“畫面”。在這篇稿子中,記者細致描述了合唱團的團長,以及幾名團員在排練時的著裝,闡述了排練過程中的辛苦,選擇播放的同期聲音,能體現出老干部辛苦排練的細節,甚至可以從團長的話語中感受到其對團員的關心和愛護。簡單且樸素的話語能讓聽眾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深切感受老干部們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將老干部的集體觀念呈現給聽眾。
“人聲”指的是在新聞現場發出的言語形式,是廣播音響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影響廣播新聞的整體報道效果,通過將“人聲”音響與廣播新聞有效結合,利用采訪新聞對象的現場聲音或者同期聲,可以讓整個新聞報道更具有感染力。在廣播新聞采編實踐期間,很多一線采編人員無法合理利用現場的“人聲”,甚至有部分人員不重視收集“人聲”,最終導致整個報道比較枯燥。尤其是針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時政活動,記者經常抱有懶惰心理,認為發一則文字消息便可以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忽視了對現場“人聲”的采集,致使整個節目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為有效改善這一狀況,在廣播新聞制作過程中,務必端正態度,認真抓取現場的“人聲”。[3]
在廣播新聞現場采訪過程中,雖然很多采訪對象在私下聊天時不受拘束,言語表達清晰,但若將錄音機放到采訪對象面前,很容易導致采訪對象處于緊張狀態,這種心理會讓采訪對象無法正常交流和表達,致使整個采訪受到影響。因此,采編人員應該始終開啟錄音設備,不放過采訪對象的每一句話,確保在后期成稿時能有更多可以選擇的音響,讓廣播新聞的效果整體增強[4]。
例如,《諸暨新聞》在2019年初采訪了沙溪村黨支部書記,這位純樸的村干部雖然在私下和記者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歷以及所獲得的成就。但在正式采訪時,他卻經常出現語言表達不流暢的情況。為避免村干部出現緊張情緒,記者選擇全程不關閉錄音筆,采取不提問、不干擾的方式,以開放式的采訪模式捕捉村干部的“人聲”,雖然整個過程經歷的時間較長,增加了后期制作的難度,但所呈現出來的報道效果卻非常好,每一段音響都能讓新聞報道具備感染力。
在廣播新聞中,可以適當利用有層次的背景音響,讓整個新聞的氛圍更為濃厚,保證聽眾形成一個立體的聲音“畫面”,從而促進廣播新聞現場感知力的提高。
例如,在采寫新聞《五一歡樂游大伾》時,為了能讓整個廣播新聞節目彰顯出喜慶氣氛,將“歡樂游”這三個字重點凸顯出來,讓聽眾能不自覺地融入到廣播新聞中。記者在現場采訪過程中,不僅注重對整個活動的采訪,也將重點放在了背景音的選擇上。當記者采訪一位外地游客時,選擇利用觀眾觀看抬花轎時的笑聲以及“抬花轎”這一娛樂項目的音樂,將這種音響作為背景音,通過音樂的渲染,讓新聞主題得以充分展現,確保聽眾在情感上引起共鳴,聽眾可以跟隨著音樂聯想,在腦海中將“五一”歡樂游的“畫面”再現出來,最終獲得良好的節目效果。
將創造性的聲音符號應用于廣播新聞中,雖然可以讓信息的傳播更為快速,增強廣播新聞的主題感染力,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比較多,需要積極克服,不能因某些障礙影響音響優勢作用的發揮,影響新聞傳播效果的提高。在廣播新聞中,有很多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聲音,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廣播新聞的感染力。由于聲音呈現出來的“畫面”和眼睛直觀感受到的畫面存在很大差異,聽眾通過聽覺所感受到的場景更為自由,但同時其也存在較強的模糊性,所以在利用聲音元素的過程中,若想充分展現音響的優勢,還應該保證音響利用的合理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背景音響出現在廣播新聞中[5]。
在廣播新聞采訪期間,有時可能受錄音設備調試不規范、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較遠、現場其他聲音較大等因素的影響,致使主題音響無法清晰展現出來,在后期寫稿以及制作過程中,必須保證音響的清晰性,可以選擇一些真實且清晰的音響代替。如若沒有可代替的音響且不得不將音響加到廣播新聞中,在新聞制作期間,應該采取降噪等技術對音響進行處理,確保能增強主題音響的清晰性。
例如,在采訪石雕之鄉的過程中,其中有一段音響表現的是這里的青年石雕藝人努力傳承祖傳石雕技藝的精神。這段同期聲音因為在采訪時受到的干擾較大,同時還有市里電視媒體的同步采訪,為了照顧電視鏡頭,錄音筆在采訪時距離采訪對象較遠,只能憑借經驗進行采訪。雖然這個距離可以讓現場音響處于清晰狀態,但采訪者的描述過程卻不足夠清晰。在采訪期間,采訪對象說話時會有拖拉機經過,最終導致主題音響被掩蓋,后期技術處理過程中雖然應用的方式方法比較先進,但仍然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最終只能忍痛割愛,舍棄了這部分音響。在廣播新聞報道過程中,若想促進廣播新聞感染力的提升,讓新聞獲得更高的收聽率,在后期制作環節,音響必須清晰,堅決不能使用模糊的音響,避免干擾廣播新聞的真實表達。
在廣播新聞采訪及制作期間,除了要避免使用不清晰的主題音響之外,還要避免運用不能為新聞主題增添色彩的背景音響,將一些無關緊要的音響清除,讓整個廣播新聞主題的呈現更加有針對性,促進廣播新聞感染力的增強[6]。
例如,在廣播新聞采訪過程中,采訪對象在說話時很有可能有一些嘈雜的背景音樂,雖然這些聲音處于整個采訪環境范圍內,但仍然要盡量避免這些音響,利用其他音響代替,確保不會讓聽眾產生其他聯想。在廣播新聞制作期間,還要盡可能避免容易產生歧義的字,因為漢語普通話的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其作用是區別語意,在廣播新聞寫作時,如果稍不注意便會導致句子出現歧義。例如,“期中”和“期終”在聲調上相同,“且記”和“切忌”在字音上相同,因此只憑借語音很難準確判斷出語意,所以在利用音響的過程中,還要避開這些音同而義不同的字,保證不會出現歧義現象,影響廣播新聞的整體效果和感染力。
綜合而言,我國媒體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廣播新聞若想在融媒體時代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強化對廣播特色及優勢的凸顯,全面增強廣播新聞的感染力。而若想實現這一目標,應該加強對音響的利用,利用音響實現廣播節目以聲傳情的目的,能夠聲情并茂地對新聞加以傳播,聽眾引發情感上共鳴,展現廣播新聞節目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聽眾能喜愛廣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