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研
(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遼寧 鞍山 114007)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個體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獲取、信息檢索、信息分析、信息創新、信息傳播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信息組成人類的基本生存環境, 影響著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方式, 因而構成了人們日常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養,360百科)。當今社會,信息與個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信息產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因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激烈競爭的重要領域。
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是科技創新重鎮,是人文精神高地,是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引領力量。而置身信息時代,如果沒有高度的信息素養,這一切都如空中樓閣。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要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銳性、篩選信息的果斷性、評估信息的準確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應用信息的獨創性,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當代中國,也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圖書館是信息資源中心,利用圖書館是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卻不容樂觀。劉瑞華、鄭瑜通過調查M大學2020級新生發現,“63.8%的新生只是對圖書館了解一點,而了解較多的只占29.5%。”[1]羅鏗調查嘉應學院入學新生296人,在回答去圖書館的頻率這一問題時“回答高中階段經常去圖書館的占6%,50.7%偶爾去,43.3%很少去。而僅有2.4%的新生了解圖書館的歷史淵源,42.9%的新生了解圖書分類知識,29.7%的新生熟悉圖書館的書目檢索系統,37.5%的新生了解圖書館的規章制度,29.4%的新生選擇不清楚?!盵2]由此可見,加強大學新生的入館教育,使之了解圖書館、了解圖書知識極其重要。
各高校都認識到了大學生信息教育的重要性,都把強化大學信息素養教育列為培養大學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認識到大學新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努力探尋大學新生信息素養培養的模式。例如,衡水學院“所有大一新生不用到圖書館參加入館教育,通過搜索‘衡水學院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或掃描其二維碼,即可參與入館學習,通過觀看‘入館教育視頻’或在騰訊視頻搜索‘衡水學院入館教育宣傳片’,也可以學習圖書館相關知識,如館舍結構、館藏設置、一卡通的使用方法及各種信息資源的靈活運用等。”[3]衡水學院圖書館這種隨時隨地可以上網學習的線上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普洱學院則采用“(館員或學生志愿者)圖書館導覽+集中授課+大學生自主學習”[4]的形式進行新生入館教育。“太原師范學院圖書館通過對大學新生特點的分析,將需求切入到入館教育中,充分運用‘移動互聯思維’創造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新模式,以提高圖書館的吸引力,給大學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進行‘啟蒙教育’,激發其在整個在校學習期間持續使用圖書館服務的興致。”[5]王艷、周劍通過綜合有關大學(江蘇大學、清華大學、暨南大學)新生入館教育方面的論文得出結論:“不少圖書館利用新生入館教育契機,采用集中講課、現場參觀、播放視頻,兼具自學和挑戰測試的網絡課程及(網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入館教育方式?!盵6]各校新生入館教育的形式不盡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讓大學新生盡快了解圖書館及圖書館資源,愛上圖書館,利用圖書館豐富的資源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
大學新生的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填鴨式一蹴而就,更不能彩虹式浮光掠影,而要有章法、有次序、有延展。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在財力、物力、人力、信息資源都相對較弱,而又在短時間內無力改變的情況下,以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為切入點、以新生入館教育為突破口,充分利用大學新生入校之初對圖書館好奇、對信息資源感興趣、有強烈閱讀愿望的良好契機,通過一個學期的時間開展對新生信息素養的“進階式”教育。其模式主要由四個層深組成。
第一層深為興趣激發。一是新生參觀流通書庫并掃碼圖書館微信號(入學第1天);二是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推出第1期新生必讀書目(每專業4種)及閱讀網址鏈接(入學第2天);三是新生觀摩往屆學生信息素養成果(第3天)。
第二層深為路徑引導。一是新生“書小猴闖關游戲”(入學第1—2周);二是新生《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學習(入學第2—3周);三是新生必讀書目閱讀講座(第3周)。
第三層深為深度學習。一是引領新生深入圖書館實踐(第4—6周);二是數字資源推介(第6周、第10周);三是新生書目連續推介及指導(第5—18周,每專業每月1次2種)。
第四層深為踴躍參與(第3—18周)。引導大學生做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的觀賞者、展示者、組織者。
與四個層深相對應,大學新生逐步登上信息素養日漸增強的四個臺階。第一層深:通過親歷參觀、推送圖書、成果閱覽等,以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豐富、精選的推送圖書的有趣有料、學哥學姐的閱讀成果等這些生動可感的材料,激發大學新生對圖書館、圖書館信息資源及閱讀的興趣,使之登上信息素養提升的第一個臺階——愛上圖書館、愛上閱讀;第二層深:通過有趣的游戲、簡單的課程、針對性的講座等,引導大學新生快速學會如何利用信息資源,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大學新生登上信息素養提升的第二個臺階——快速熟悉圖書館并掌握檢索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方法;第三層深:通過圖書館實踐、數字商推介、連續且專業性強的圖書推介等,拓寬大學新生閱讀的眼界,使之不僅能夠熟練搜索信息、獲取信息,而且在圖書館的引導下具有精深閱讀、專業閱讀的意識與能力,能有目的地分析和利用信息,登上信息素養提升的第三個臺階——信息綜合利用與科研創新;第四層深:大學新生通過參與圖書館組織的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既能從分享他人的閱讀信息中受益,也能在自我展示中增強綜合能力,登上信息素養提升的第四個臺階——成為高水平、正能量、創新型的信息傳播者。
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抓住入學伊始的有利時機,以學生為主體,引領新生實現信息素養不斷增強的四個“轉身”。
入學第1天至第3天,在緊張的軍訓間隙,第一時間引領新生徜徉書庫,感受書海的浩瀚;接收必讀書目,閱讀體驗文字的美麗;觀摩學長的信息素養成果,憧憬自己的未來成長。使新生一進大學便置身于濃郁的書香氣息中,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激發起想要閱讀的強烈愿望。第一層深的項目,引領義務教育階段一直被封閉在狹小課堂接受灌輸式教育的大學新生,快速轉身步入廣闊無邊的閱讀新天地。
第二層深中,“書小猴闖關游戲”設置了五道通關障礙,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子游戲形式,讓新生快速了解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及借閱常識;“信息檢索與利用”課抽調圖書館骨干館員,以“翻轉課堂”的形式,用2課時引領新生學習快速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進行信息檢索,并發現感興趣的閱讀目標,繼為新生推薦必讀書目后邀請二級學院專業教師開設“必讀書目閱讀講座”,讓學有專長的名師導讀、領讀,并與本專業新生共讀、伴讀。第二層深的項目,旨在在入學3周內,解決新生讀何書、如何讀書、如何利用資源等問題,交給新生一把開啟圖書館的鑰匙,引導新生告別網絡時代的隨意閱讀,轉身步入圖書館這個信息殿堂進行高品質的閱讀。
10月、11月完成第三層深的深度學習——在興趣盎然中提升自學力的目標。兩次邀請數據庫培訓師走進圖書館,對全體新生進行面對面的數字資源宣傳和指導,使新生切實掌握獲取數據庫信息資源的方法和渠道,把數字資源裝進自己的“兜里”;組織有深度了解圖書館意愿的新生,分批進入圖書館各部門進行至少2課時的實踐活動,使新生更深切地感受圖書管理工作,更細致地了解圖書分類知識,并以切身體會寫出“有意義的圖書館”的實踐報告,宣傳圖書館資源,傳播閱讀理念;每月1期持續進行的各專業“必讀書目閱讀講座”,配合“新生必讀書目推介”,引領新生進行深度閱讀、系統閱讀、專業閱讀、科學閱讀。這一階段的措施,能使新生更透徹地了解和利用圖書館資源,引導新生由以往習慣的浮光掠影式的表層式閱讀、碎片式閱讀和被動接收式學習,轉身步入思考性閱讀和專業性閱讀的自我學習層面。
入學第5—18周,圖書館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包括閱讀交流類(線上、線下)、競賽類(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檢索競賽、個人及宿舍借閱競賽等)、成果展覽類(畫展、書法展、書簽展、攝影展等)、朗讀類(名作朗讀、古詩詞吟唱、英語朗讀、影視配音等)、表演類(歌唱、舞蹈、戲劇、曲藝等)、綜合類等接近20項活動。圖書館這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實踐活動,很快就吸引了新生的廣泛參與,不僅提升了大學新生的信息素養,而且拓展了其視野,發展了其特長,增強了其自信心,使新生由躲在人后默然無聲的被動聽從者,轉身成為敢于站到前臺展現自我、善于表現自我的主講者、組織者和創新信息的傳播者。例如,2020年6月舉辦的閱讀交流類活動——“書途同歸:共讀一本書”,通過發布海報、征集培訓朗讀者、線上接力朗讀、舉辦閱讀分享會、微信公眾號發布分享內容等一系列活動,使參與接力朗讀與分享的大學生不但對蕭紅及其代表作品《呼蘭河傳》進行了深層次閱讀與深度的理解,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參與者的交流能力。再如,優秀傳統文化類中的“中科杯·書香校園·國學知識大賽”,每一屆新生都踴躍報名參賽,至2021年已連續舉行了四屆,該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大學新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了大學新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而影視配音類活動“身臨其境——影片配音大賽”至2021年也連續舉行了四屆,不僅豐富了大學新生的課余文化生活,而且鍛煉了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挖掘和培養了入校新生的優秀表演人才,展現出當代大學生的才藝與風采。
“進階式”信息素養教育,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大學新生的信息素養,而且在此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積極與校內外相關單位、部門溝通,匯聚優質資源,融合發展,通力合作,鼎力把圖書館打造成人才培養基地。
圖書館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基地。圖書館抽調12名骨干人員加入學校人才培養計劃,參與學校創新創業大課堂,為大學新生開設“信息檢索與利用”課,助力學校爭創“雙一流”,灌輸大學新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新時期創新創業型人才;誠意邀請校內知名教師為新生推薦閱讀書目,并在圖書館開設系列讀書講座,如張士尊老師的東北鄉土系列講座《博雅講堂》、華調傳人侯文慧老師的古詩詞吟誦講座、趙小虎老師的《紅樓》系列講座等;邀請中國知網、維普、博看、中科、讀秀、網上報告廳等六家數據商到館推介數字資源,共享優質信息資源,引領學生開啟自學之路,彌補了鞍山師范學院師資力量不足的短板,對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公務員考試、研考幫助巨大;多次與校團委、學生處、各院系及書商聯合舉辦信息素養提升活動,圖書館提供方案、場地、技術、組織,各院系負責人員動員與考核,供應商則提供獎品,館內外、校內外的聯動合作,調動了大學新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鞍山擁有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如高蹺、剪紙、玉雕等非物質文化聞名全國,評書、評劇、二人轉等藝術品種為當地人喜聞樂見,我校教師中也不乏書法、音樂、美術、詩詞創作等“大家”。圖書館努力挖掘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讓這些活動在圖書館“開花”,打造圖書館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基地,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地方文化信息傳播能力。
鞍鋼是共和國的長子,又是雷鋒工作過的地方,還涌現出孟泰、郭明義等全國道德楷模。圖書館精心整理、積極宣傳這些感動人心、鼓舞人氣的特有資源,并積極與郭明義聯系,鼓勵更多大學新生加入郭明義愛心團隊,打造圖書館成為紅色基因傳播基地。
圖書館已成為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從本館實情出發,在采編、流通、閱讀推介與指導、活動開展等方面,集中優勢資源向幼師、思政、化學等主要學科、特色學科傾斜,助力專業人才培養,突破了鞍山師范學院一流學科建設的瓶頸,使上述專業學生在全國創新大賽中屢屢獲獎,成為信息創新的標兵。
圖書館“進階式”信息素養教育,經歷了對大學新生信息素養培養由興趣激發到方法引導到情境浸潤最后達到其自如發揮創新的過程,也是大學新生對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由無知到好奇到有效挑選最后達到融合輸出的過程。鞍山師范學院圖書館在努力為大學新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同時,也克服了自身的諸多局限,積極進行館內現有人才資源的挖掘、重構了館內現有的信息資源,并與財力資源、信息資源豐厚者加強合作,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