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區包括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省(直轄市)。平原與丘崗相間,河谷與丘陵交錯,平原區河網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江淮、江南丘陵山地。大部分耕地在平原區,坡耕地不多。土壤類型以水稻土、黃壤、紅壤、潮土為主。土壤立地條件較好,土壤養分處于中等水平,耕地質量等級以中等偏上為主。土壤酸化趨勢較重,有益微生物減少,存在滯水潛育等障礙因素。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水資源豐富,灌溉水源充足。農作物以一年兩熟或三熟為主,是我國水稻、油菜、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田間道路、灌排、輸配電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設施參差不齊。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1180萬公頃,未來建設任務仍然較重。已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不高,防洪抗旱能力不足,部分項目因工程設施不配套、老化或損毀問題,長期帶病運行,改造提升需求迫切。規劃期內應加強農田防護工程建設,提升平原圩區、漬害嚴重區的農田防洪排澇能力,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重點建設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保障基地。
針對田塊分散、土壤酸化、土壤潛育化、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季節性干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土壤改良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公頃糧食產能達到15噸。
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平原區以整修條田為主,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建水平梯田。水田應保留犁底層。耕作層厚度一般在 20厘米以上。
改良土體,消除土體中明顯的黏盤層、砂礫層等障礙因素。通過施用石灰質物質等方法,治理酸化土壤。培肥地力,推行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配套水肥一體化、農家肥積造設施。結合耕地質量監測點現狀分布情況,每2333公頃左右建設1個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長期定位監測。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含量20克以上,土壤pH5.5~7.5,耕地質量等級宜4.5 等以上。
開展旱、澇、漬綜合治理,合理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因地制宜修建蓄水池和小型泵站等設施,加強雨水和地表水利用。推行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灌、微灌等節水措施。開展溝渠配套建設和疏浚整治,增強農田排澇能力,防治土壤潛育化。配套輸配電設施,滿足生產和管理需要。倡導建設生態型灌排系統,加強農田生態保護。水稻區灌溉保證率達到90%,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10年一遇,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5~10年一遇。
合理規劃建設田間路網,優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平原區田間道路應短順平直,山地丘陵區應隨坡就勢。機耕路路面寬度宜為3~6米,宜采用瀝青、混凝土、碎石等材質,重要路段應采用硬化措施。 生產路路面寬度一般不超過3米,宜采用碎石、素土等材質,暴雨沖刷嚴重地區可采用硬化措施。配套建設橋、涵和農機下田設施,滿足農機作業、農資運輸等農業生產要求。鼓勵建設生態型田間道路,減少硬化道路對生態的不利影響。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100%、丘陵區90%以上。
新建、修復農田防護林,選擇適宜的鄉土樹種,沿田邊、溝渠或道路布設,宜采用長方形網格配置。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應不低于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