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宿州學院環境與測繪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從教育改革的高度,把產教融合作為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政策引導,鼓勵先行先試,促進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教育部實施了“新工科十百萬計劃”,加快構建 10個新興領域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100 門新課程,培訓1萬名新工科專業教師。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 以及《安徽省教育廳關于成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專業合作委員會的通知》(皖教高〔2017〕1號),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
在新形勢下開展新工科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新工科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內容之一,培養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新工科建設的最終目標。“工程測量”課程作為測繪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該課程的先修課程包括“數字化測圖原理”“測量平差”等,在測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
當前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新形勢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建設工程領域的基本測繪知識,還要熟練掌握與工程相關的測繪儀器使用能力。測繪工程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新工科的價值理念具有緊密的關聯性,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滿足培養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強產教融合是促進新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開展“工程測量”課程改革順應時代需求。
相關學者對“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展開了相關研究,梁月吉[1]構建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工程測量實驗教學平臺,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王緒旺[2]以工程案例為背景,模擬常見的工程測量任務,對其工作過程進行實踐教學。馬洋洋等[3]結合工程測量專業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當前教育模式和手段進行分析,開展了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劉莉淋[4]構建了“產教合一·賽訓融合”的工程測量技能培養模式。孫博等[5]探討了小組學習方式在“工程測量”課程中的應用。由此可見,“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在一些院校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目前的研究成果處于仿真模擬階段,尚未達到新工科建設、工程教育的培養要求,因此作為應用型高校更要注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促進綜合型人才培養。
宿州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以適應社會需要為培養人才的目標,側重于知識應用和技術創新。宿州學院的“工程測量”實訓課程面臨“雙師型”教師匱乏、現有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等問題,專業教學中課程體系設置較為傳統,與交叉專業融合不足,對地方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還有待提高,與新工科建設需要達到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根據新工科建設的要求,“工程測量”課程采用小組教學法,提前分發課程學習模塊,學生根據課程學習模塊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課程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掌握測繪儀器使用方法,注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在實驗項目設置上可引入測繪工程一線的典型案例進行演練,將工程思維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注重儀器使用、測量方案設計的合理性。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課程內容的選取。傳統“工程測量”實驗課程設置依附于理論課體系,應根據測繪相關企業需求,以成果為導向,結合工程實際要求與測繪工程專業實際工作需求選取教學內容。
注重課程實踐項目設計。設計接近工程實際的實訓項目,綜合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如工程設計、施工、變形監測等各項測量工作所需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檢驗,構建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體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實操技能,積累實際經驗,滿足測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結合“工程測量”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以學生為中心,貫徹課程思政,將思政元素,如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例如,數字地形測繪職位對工程測量人員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啟發學生建立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深化思政教育。
構建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形式,即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操技能培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項目的設計與測設等工作,讓學生成為工程項目實施的技術核心。同一個測量任務允許采用不同方案,以此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鼓勵學生進行測量技術和方案的創新。
在實驗課程考核時,注重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每個小組現場的操作規范程度、觀測時間、觀測成果質量等進行評分,注重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信息技術手段有效地應用到教學中,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教學效果最優[6]的目的。借助網絡在線教學平臺,整合企業項目實訓經驗,打破時空限制,將一線工程案例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材料,便于學生靈活學習,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將傳統課堂由教室延伸到企業。
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學生參與案例分析,有助于學生全面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為方便師生在線互動,教師能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可開設相關實訓方案探討,將小組設計方案與企業實際應用測量方案進行動態對比,增強課堂趣味性、實用性,最終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將相關企業的優質產業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合作共贏[7],派遣骨干教師進入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學習測繪新技術,了解新儀器,不斷推進校內老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促進專業實驗教學團隊建設。教師獲得專業教學案例和實驗資源,帶領學生深入工程一線,給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儀器操作環境,促使學生成為教與學的主體。
利用平臺的支持,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強化實操技能,構建新的思維模式和體系結構。以企業測繪相關工作為主線,推行“學校教師”與“職場師傅”雙導師課堂,不斷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建立理論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團隊,進行工程測量實訓操作,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新工科具有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和系統性等特征,高校應認清形勢,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技術,培育新工科人才所需的各種能力和素養。產教融合,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8]。通過“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在新工科視域下加強產教融合,將課程從單一的知識講解和技能培訓轉向企業支撐引領,以企業工程項目實際需求為實訓項目的重要來源,依托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聯合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學團隊骨干教師一起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安排青年教師外出培訓、學習,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掌握“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掌握測繪先進儀器操作技能,以工程項目實際運行為出發點,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圍繞測繪工程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倡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學科競賽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建立實踐教學體系。高校可積極成立AI專業創新團隊,為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鼓勵學生參與各類測繪大賽,例如,南方測繪公司開展的仿真測量大賽,以比賽促進學生技能的精益求精,以團隊形式參賽,提高團隊協作技能,檢驗其所學基礎知識,學以致用,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同類高校之間的學科競賽,便于加強與相關高校之間的互助、互學,了解當前同類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這對于制定學科整體發展規劃有指導意義。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新工科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內容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教的過程中,應堅持以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工程思維貫穿全過程,科學設計實訓項目,貫徹課程思政,實現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
在人才培養路徑方面,應加強校企合作,重視校企實訓基地建設,同時注重以賽促學,提高實踐技能,在新工科視域下,力爭讓“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思路和實踐方法為同類課程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以期實現測繪工程專業由傳統工科向新工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