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在不舍中過完春節,春運也進入尾聲,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立春》驚艷了億萬觀眾的同時,也真真切切提醒著所有人:春來了。
猶記得新冠肺炎疫情剛剛來襲之時,人們會相互打氣說:“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季節上的四時更替、冬去春回,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但經濟下行的壓力卻恰如嚴冬里不解人意的逆風,讓人不勝其寒。
讀數比較直觀,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統計,今年農歷正月初六是春運第21天,前21天,全國共計發送旅客5.12億人次,日均2436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下降65.8%。從出行方式看,鐵路、公路、水運和民航四種交通工具的日均旅客發送量,較2019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
從更宏觀來看,2021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1%,雖超額完成年初目標,但兩年平均增速只有5.1%,且四季度僅增長4%,為2020年下半年以來最低,這顯示中國經濟尚未從疫情后完全恢復,下行壓力不減。
為此,盡管有專家分析,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呈明顯逐年下降趨勢,但在經濟持續下行、預期不振的情況下,維持一定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依然是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重要手段——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特指傳統基建。新基建固然很重要,但其每年幾千億、上萬億元的體量,在我國每年五六十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中,尚挑不起大梁。
于是我們看到,1月10日,國常會吹響基建集結號,部署對重大項目抓緊發債、簡化手續、盡快開工。而根據財政部2月14日發布的數據,2022年地方債額度已經提前下達近1.79萬億元,用于助推一季度基建投資。相比2021年前兩月均無新增地方債發行,2022年發行節奏明顯靠前,為基建投資提供較為充裕的資金。
在這一過程中,交通基建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近期,全國多地沖刺“開門紅”,特別是重點高速公路項目迎來了集中開工潮。相比往年,開工時間更早、項目數量更多、投資規模更大。1月7日,作為云南省縣域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工程的重點項目,云南師宗至丘北高速公路曲靖段、宣威至會澤高速公路正式開工;2月8日,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舉行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高新至鄠邑高速公路復合通道項目正式開工……
與此同時,各地重點在建項目也取得新進展。2月15日,廣東交通集團在建的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先導索順利過江,大橋東西主塔成功“牽手”;備受矚目的新疆天山勝利隧道也吹響施工“沖鋒號”,目前,隧道三洞累計掘進近1.8萬米……
此外,還有多個省份摩拳擦掌,緊鑼密鼓地進行相關部署。2月7日,山東高速集團召開2022年重點工程建設動員會,提出年內計劃投入861.5億元用于交通基建,為山東省新增391公里高速公路;2月9日,安徽省政府新聞發布會表示,安徽省年內將適度超前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爭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力促16個高速公路項目開工……
一年之計在于春,日前,交通運輸部正式印發了《公路“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公路交通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公路交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綱領性文件,也為這個春天帶來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消息。
人勤春早,實干為先,期待在這個美麗的季節里,廣大公路人在無垠的大地上用汗水播下幸福的種子,待到收獲的季節,放眼望去,滿枝碩果,遍地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