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逸
幼小銜接教育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教育問題。幼兒園應針對幼兒的發展需求與成長規律,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以此強化幼兒成長所需的素養與能力,進而達到幼小銜接教育目標。本文以園本課程為創新思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資源,通過分析幼小銜接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提出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以此解決當前幼兒園中的幼小銜接教育問題。
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能為教師提供重要的指導價值。
首先,有利于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目標。一方面,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真、善、美”精神元素,可以在教育活動中不斷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由此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文化認知、生活習慣、道德規范以及學習習慣,有效提升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進而更平穩地進入小學;另一方面,園本課程展現了突出的個性化與針對性,教師可以依據園本課程的指導,引導幼兒完成個性化培育活動。
其次,有利于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傳統文化能夠指導教師開展游戲活動,提升教師的課程組織能力。傳統文化園本課程能夠促進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小學的協同建設與同步發展,從而調動各方資源,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最后,有利于幼兒可持續成長。傳統文化可以為幼兒心靈注入正能量,讓幼兒從小建立健康的身心狀態與價值觀念。這是幼兒個體發展的關鍵素養。傳統文化融合下的園本課程能夠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如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科學、誠實自信、勇敢友愛等。
在幼兒教育中,游戲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能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而達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應首先關注游戲這一形式,特別是豐富多彩的地方傳統游戲,如“跳房子”“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抖空竹”“踢毽子”“跳繩”等。
在游戲類園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游戲對幼兒的啟發意義,推進幼小銜接教育目標的落實。例如,在游戲中,教師強調規則意識,讓幼兒按照規則參與活動;教師引導幼兒加強合作,增強集體意識。適合幼兒參與的游戲往往有重要的訓練價值,特別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力、注意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教師要注重優化傳統游戲,賦予新的教育功能,給幼兒帶來新鮮感。
例如,“跳房子”游戲類園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單腳跳躍動作訓練,提高幼兒的腿部力量、平衡能力以及競爭意識、規則意識、溝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教師應做好游戲準備活動,包括場地與材料準備、安全檢查、游戲規則介紹、注意事項講解、熱身活動等。在游戲開展前,教師要引導幼兒調整“跳房子”等傳統游戲的規則。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學會分組,以小組方式參與對抗賽,既避免了個體參與的弱競爭性,又可以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應根據對不同幼兒的觀察,分別填寫個體成長日志,記錄幼兒的成長歷程。同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分享。
多數幼兒有著強烈的表演欲。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表演類園本課程,引導幼兒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推進幼小銜接教育。
在表演類園本課程開發中,教師應注意如下問題:第一,要選擇符合幼兒的價值觀與理解能力的傳統文化故事,選擇能夠彰顯正確價值觀的故事,選擇符合幼兒的生活與實踐需要的故事,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第二,要尊重幼兒的參與意愿與角色選擇,讓他們自愿參與不同的角色或活動中。
第三,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幼兒未能形成完整的學習意識與認知觀念,無法通過固定的劇本規范幼兒的表演行為。教師應通過有效引導與設計,讓幼兒能夠隨機應變地完成表演活動,形成角色意識。
例如,《我也要做司馬光》表演類園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借助故事《司馬光砸缸》,旨在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在角色扮演活動開展前,教師應做好活動準備工作。
一是創建區域活動空間,利用各類材料模擬角色扮演活動中需求的工具或物品。教師可以將多個呼啦圈堆起來作為“缸”,將泡沫磚或抱枕作為“石塊”。
二是為幼兒準備好相關繪本或動畫資源,讓幼兒對該故事有直觀的印象,加深其理解。
三是檢驗活動過程是否安全。教師要模擬“砸缸”過程,以保證“呼啦圈”“泡沫磚”等材料不會對幼兒造成安全威脅。
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故事動畫《司馬光砸缸》,讓幼兒了解故事情節。在組織幼兒自主報名選擇扮演角色時,教師要處理好角色沖突,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小組,再依次進行表演。
實踐動手能力是幼兒步入小學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因此,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要從手工訓練出發,以此提升幼兒的操作技巧和動手能力。傳統文化中有著大量可操作性的活動形式,如剪紙、泥塑、制作風箏等,都需要幼兒具備良好的動手能力。教師也可以將手工活動與傳統文化結合,如繪制雞蛋臉譜、模擬月餅制作等,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在手工類園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手工制作的難度要控制,保證每個幼兒都能獲得參與感,體會取得一定的成果;第二,手工制作的材料要具有安全性,避免對幼兒安全造成影響;第三,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讓幼兒擁有充分的選擇權,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意。
例如,“擁抱自然擁抱美”手工類園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幼兒應用自然材料,制作傳統文化工藝品,以此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準備環節,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材料,如雞蛋殼、豆類、鵝卵石、樹葉等。
同時,教師要豐富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戲曲臉譜、剪紙藝術、門神、中國龍、祥云圖案、古代園林與建筑等,引導幼兒接觸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形象。在活動實施環節,教師要注重對幼兒的觀察與引導。有的幼兒選擇了雞蛋殼,卻不知道怎樣完成手工制作。教師就要引導幼兒在傳統文化元素中尋找能夠與雞蛋殼對應的形象。由此,幼兒就會發現人臉與雞蛋殼形狀相似,可以在雞蛋殼上繪制戲曲臉譜,進而完成個性化創作。
教師還可以舉辦藝術品展覽會,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注重幼兒觀摩、討論,促進幼兒創意的發散與融合,體會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表達能力。
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開發親子類園本課程。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元素,設計符合親子共同參與的活動,由此形成園本課程。
在親子類原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突出親子的合作關系,遵循“幼兒為主、家長為輔”的原則,保證活動能夠持續開展、獲得成果。
第二,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與親子活動巧妙融合,既要突出文化的正向引導作用,讓幼兒獲得良好的素養與能力,又要保證活動的趣味性與適應性,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
第三,教師要規范家長的輔助行為,引導家長仔細觀察、記錄幼兒的活動過程與活動表現。
例如,“種子成長日記”親子類園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幼兒了解中國傳統節氣知識,體會在培育種子的過程中養成愛觀察、愛記錄的好習慣,增強幼兒節約糧食、保護自然、熱愛勞動的意識。
首先,本課程限定于谷雨期間開展,以“照顧與培育種子寶寶”為主題,讓幼兒選擇一種喜歡的植物活動農作物種子,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播種。
其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家長與幼兒共同配合完成觀察與記錄活動。一方面,家長可以用文字幫助幼兒記錄種子的萌發過程;另一方面,幼兒可以根據種子的形態變化,配上相應的圖畫,讓幼兒享受播種的過程,體會勞動的喜悅,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最后,教師組織幼兒與家長將自己的記錄成果或觀察日記進行分享。
在幼小銜接教育背景下,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園本課程開發展現了重要的應用價值。教師應通過改造游戲、改編故事、動手實踐、加強引導等途徑,分別開發游戲類、表演類、手工類、親子類等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由此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促進幼小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