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芳
顱腦外傷、腦出血均是臨床比較多見的腦部損傷疾病[1],不僅會損傷患者的神經系統,引起腦氧代謝紊亂,還會對呼吸中樞組織造成損害[2],導致肺部感染、呼吸障礙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及時對患者的通氣狀態進行改善,并積極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氣管切開術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呼吸狀況,本文就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顱腦外傷、腦出血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選擇更加理想的手術時機提供參考。擇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1 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腦出血90 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具體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齡28~73 歲,平均年齡(51.72±4.1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11.1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5.72±1.08)h;顱腦外傷24 例,腦出血21 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致傷20 例,墜落傷14 例,撞擊傷11 例。觀察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9~74 歲,平均年齡(51.80±4.2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7~11.3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5.77±1.13)h;顱腦外傷26 例,腦出血19 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致傷22 例,墜落傷13 例,撞擊傷1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明確診斷為顱腦外傷、腦出血者;②符合氣管切開術指征者;③臨床資料齊全;④肝、腎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②存在嚴重肺部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存在急慢性感染、凝血機制障礙者;④存在惡性腫瘤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顱腦外傷、腦出血的保守治療,加強應用營養支持,予以吸氧,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發病24 h 內)氣管切開術治療,患者體位為仰臥位,將醫用軟枕放置在患者肩下,頭部后仰,促使氣管在靠近患者皮膚的部位充分顯露,固定患者的頭部。常規消毒鋪巾,行局部浸潤麻醉,確認氣管插管位置,標記好穿刺點和做好解剖標志。在患者頸前正中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窩一橫指處作一切口,將局部皮膚、皮下組織切開,直至胸骨甲狀肌、舌骨肌分離,將氣管充分暴露,應用尖刀片于第2~4 氣管環位置從下而上挑開,使用擴張鉗擴張前方軟組織以及氣管前壁,置入氣管導管并妥善固定,吸凈分泌物,若是無出血情況發生,則在套管和傷口之間放置紗布,完成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對照組患者發病24 h 后實施氣管切開術治療,具體手術過程與觀察組相同。兩組患者術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氧代謝指標、血清神經功能指標、NIHSS 評分及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死亡情況。①通過日本MICRONIX 株式會社生產的便攜式紅外線頻譜儀以及經顱經紅外線頻譜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jvO2、DA-jvO2、CERO2進行測定。②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晨起肘靜脈血,以3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獲得上層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的NSE、GFAP、S100-β。同時應用NIHSS 評估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總分為42 分,分值越低提示神經功能越好。③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正常;有效:臨床癥狀、神經功能均較治療前好轉;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因病情加重而死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④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死亡情況進行記錄,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氧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jvO2、DA-jvO2、CERO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DA-jvO2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DA-jv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氧代謝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氧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和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 后,兩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和NIHS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神經功能指標和NIHSS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4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死亡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死亡情況比較[n(%)]
顱腦外傷一般是由間接或直接暴力所致,患者會出現嘔吐、頭暈、意識不清等情況,因意識障礙可能出現誤吸嘔吐物[3,4],引起呼吸道堵塞,會進一步導致腦出血、肺部感染、休克、窒息的發生,促使病情加重,增加死亡風險[5],因此需要對顱腦外傷、腦出血患者盡早進行積極的救治。
氣管切開術應用于顱腦外傷、腦出血患者中能夠有效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有助于肺部氣體順利交換[6,7],有利于肺功能恢復,但是臨床上對于氣管切開術的實施時機存在一定的爭議。顱腦外傷、腦出血發生24 h 后,腦水腫、尿潴留、缺氧缺血等癥狀會持續加重,加上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氣管,會導致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發生,此種情況下進行氣管切開術治療存在較大的風險。而在顱腦外傷、腦出血發生24 h 內腦水腫程度較輕[8,9],此時進行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具有以下優勢:①手術操作流程簡捷,創口小,不需要切開氣管軟骨環[10],通過擴張前方軟組織以及氣管前壁便有助于氣管導管的放置,能夠減輕并發癥發生風險;②手術時間短,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通氣狀態,增強通氣效果,并可減少氣管損傷程度;③呼吸困難患者無需過度后仰頭部[11],術中可通過體位變換進行手術操作,可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果;④早期氣管切開術能夠迅速清除呼吸道梗阻所致的惡性循環[12,13],提高氣體有效交換率,便于進行吸痰操作,可減少誤吸風險,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更好地排出[14],因此可減少肺部感染、低氧血癥等并發癥發生風險,維持呼吸道暢通;⑤早期氣管切開術的實施可及時糾正腦氧代謝紊亂情況,促使腦部功能恢復,進而可減輕神經損傷[15],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改善。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DA-jvO2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DA-jv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了早期氣管切開術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
總之,顱腦外傷與腦出血患者應用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較高,可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