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軍
乳腺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中的一種,近年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雖然主要發生于女性群體,但男性群體也有一定幾率患病[1]。乳腺癌的發生不僅會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在心理和精神上給患者造成壓力,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及時施以治療[2]。手術切除是乳腺癌臨床根治方法,既往臨床多以傳統保乳手術展開治療,該術式創傷大,且該術式會嚴重破壞患者乳房結構,且創口呈放射狀,會留下瘢痕,影響美觀度[3]。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發展,近年多以雙環形切口保乳手術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該術式降低了對患者機體的創傷,減小了切口范圍,降低患者因手術出現的應激反應,改善患者預后,但臨床對于其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爭議。基于此,本文納入100 例乳腺癌患者,探究雙環形切口保乳手術的治療效果,現將詳情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100 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女性,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 例。其中對照組年齡31~65 歲,平均年齡(48.59±9.38)歲;TNM 分期:Ⅰ期28 例,Ⅱ期22 例。實驗組年齡31~65 歲,平均年齡(48.67±9.15)歲;TNM 分期:Ⅰ期29 例,Ⅱ期2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且研究詳情已告知患者與家屬并獲得同意。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經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均為非彌漫性微鈣化或多象限性腫瘤病變,臨床體檢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患者無遠處轉移情況;③意識正常,無溝通障礙;④無凝血障礙,無異常出血情況。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具有傳染力的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等;②除乳腺癌外,合并嚴重機體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③年齡過高,>80 歲者;④研究過程中死亡或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保乳手術治療,選擇象限切除術、腫瘤擴大切除術。其中,象限切除術將與病灶處于同一象限的乳腺以及深部胸大肌筋膜組織進行切除;腫瘤擴大切除術將腫瘤及其周圍正常組織>1 cm 范圍的組織進行切除,同時完整切除深部胸大肌筋膜組織。
實驗組采用雙環形切口保乳手術治療,術前選擇正中線位置(即乳頭至乳房下皺襞和胸骨切跡的連線),并將其描繪出來,將距離胸骨切跡約20 cm 處作為乳頭新位置,垂直乳房距離為50 mm,乳暈直徑最大為40~45 mm。乳頭以及乳暈周圍區域進行去上皮化,觸及腫塊后,在肉眼可見處切除病灶及其周圍5~10 mm正常組織,由胸大肌表面在殘腔側面乳房后間隙層面進行乳腺腺體游離,以進行殘腔的填充,進行乳房形態、乳頭位置、乳暈位置的重塑,最后沿乳頭進行荷包式縫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臨床指標、腫物切除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患者對切口美觀的滿意度。手術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失血量、住院時間。腫物切除情況包括腫物切除直徑、組織切除量、切除組織量占比。切口美觀滿意度由患者根據自身主觀感受進行評價,醫護人員不可進行干預,包括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 個標準,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腫物切除情況比較 實驗組腫物切除直徑、組織切除量、切除組織量占比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物切除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腫物切除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兩組患者對切口美觀的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對切口美觀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切口美觀的滿意度比較[n(%)]
乳腺癌主要是發生于女性群體的惡性腫瘤疾病,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臨床對于手術切口的選擇一直存在爭議,保乳手術雖然有一定療效,但在乳房上留下放射狀瘢痕多數患者無法接受,給其造成心理壓力,也有部分患者因此原因久久不愿接受手術治療,導致治療時機被耽誤,增加死亡風險[4]。傳統保乳手術后患者乳房會出現美觀度低、畸形等情況,這是因為該術式對乳房組織破壞較大,導致術后組織缺損,術后雖然可以通過橫形腹直肌肌皮瓣、背闊肌肌皮瓣等手段進行填充,但是對機體創傷大,且手術不易開展[5];而乳房假體的植入雖然可有效塑形,但患者術后多需行放療,這會導致假體包膜攣縮,進一步破壞美觀[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病灶組織切除更多,臨床指標更佳,且滿意度更高。分析原因為人體的乳房血供包括兩種模式,胸肌筋膜表面的血管網是腺體與肌肉之間進行血液運輸的網絡,該血管網發出垂直穿支通過腺體,直至人體皮膚,這些血管上部分布密且形狀細小,而下部分布疏且體積粗大[7];支配人體乳頭的神經由第4 肋間神經發出,乳房外上象限的神經由第3、4 肋間外側皮神經和肋間臂神經發出,支配乳暈平滑肌的神經隨著肋間神經進入乳腺組織[8]。雙環形切口極好的利用了上述血管及神經分布規律,患者乳暈部位的皮膚較薄,有著較強的延展性,而乳腺線條活動量本就較大,因此以環形切口切除單個病灶時還可實現對多發腫塊的切除[9]。且在術中采取荷包式縫合可對外環進行有效收攏,減少術后瘢痕,同時還維持了乳暈形態,縫合時通過控制針距及深度可減少褶皺[10];其外,雙環形切口減少了對皮膚的切除量,可通過在胸肌筋膜處固定適當皮瓣組織解決術后乳房挺拔度不足的問題[11],還可通過由皮瓣近端至遠端分散疊加對脂肪層進行縫合的方法,實現乳房凸度的增加[12]。此外,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術式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中,雙環形切口保乳手術相較于傳統保乳術可切除更多的腫瘤組織,降低手術創傷度,且不會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還可改善切口的美觀度,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醫患和諧,因此應用價值高,可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