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 劉慶玲 王鵬
(1.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鼎太小學 廣東深圳 518054;2.北華大學 吉林吉林 132013;3.深圳大學廣東深圳 518060)
運動會是學校體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以發揮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1],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提供平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均對學校教育評價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全方位、更具體地開展學校教育評價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學校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價值和作用[3]。梳理既往研究不難發現,針對小學校園體育賽事的研究寥寥無幾,如何保證學校運動會開展的效果最佳,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身體,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該研究基于深圳市南山區小學階段的運動會賽事的整體情況,結合國家相關文件政策的導向和區域特色情況,構建南山區小學運動會競賽評估體系,旨在完善學校體育評價體系,為小學體育賽事的發展提供科學性引導。
通過對南山區小學階段運動會的舉辦形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小學階段的運動會舉辦形式主要通過傳統競賽形式和趣味性項目相結合的形式。根據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發育情況進行項目分類,水平一階段的學生以趣味性項目為主,以發揮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體育素質為主;水平二、水平三階段的學生主要參加傳統的競賽項目,多數為短跑類項目。全區各小學運動會整體的舉辦形式均如此,最大區別在于趣味性項目的選擇不同。
運動會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義務教育階段,每位學生理應有機會參與運動會競賽,這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有積極作用。調研發現,水平一階段的學生整體參與度較高,此階段的競賽項目多數以團體競技項目為主,基本可以滿足每位學生都參與的要求,參與度均在90%以上;水平二、水平三階段的學生由于競賽項目和競賽條件有限,或因競賽能力有限,未能直接參與其中,學生的整體參與度不足。
運動會舉辦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育,通過比賽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質水平等起到助推作用。調研發現,所有學校均忽視了賽后學生的主動參與鍛煉效果,以至于產生了學生賽前積極備戰,賽后無人鍛煉的局面,這與舉辦賽事的初衷相悖,也失去了學校體育教育的意義。如何讓學生在賽后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或如何讓學生保持賽前積極備戰的狀態,理應是賽后考慮的重要部分。
上述情況暴露出小學體育賽事的普遍現象,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建立評價體系的基礎,通過評價過程中透漏出的不足并及時給予調整,對學校體育賽事的良好發展和特色體育的有效推進,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依據評價學和項目管理的相關理論。第一,確定目標層。研究依據文獻查閱、問卷調查和指標構建的原則等因素,確定指標體系的目標層。第二,確定預選指標。綜合專家意見、文獻查閱和經驗總結等確定預選指標。第三,指標篩選。利用專家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并篩選評價指標。第四,確定指標體系和權重。通過層次分析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確定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第五,構建評估體系。結合以上所有,對小學運動會競賽評估體系進行構建。
2.2.1 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保證構建指標體系的最重要原則之一,科學性原則要求構建評價體系的方法必須科學合理,在指標的選擇和篩選過程中,要以事實為依據,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通過咨詢、訪談、指標篩選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指標選取進行篩查和判斷,同時就各個指標分層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探討,使指標的選擇符合層次分明的項目特點,保障其具有相對權威性等。指標的科學設置,可以有效避免評價結果的失真,避免最終結果不能達到研究目的[4]。
2.2.2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系統,以系統整體目標的優化為目的,協調系統中各分系統的相互關系,使系統完整、平衡[5]。在選擇指標時,要嚴格按照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來選取,在整體符合邏輯思維并遵循整體系統原則的同時,也要滿足其目的性原則。在指標分層設置時,要緊密結合系統性原則的要求,做好分層指標的設定,明確其相互關系,以保證各級指標的整體性和科學性。
2.2.3 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主要是用來衡量研究是否可行,即要從人力、物力、財力、科學技術、項目特征、項目發展等諸多方面考慮,其指標的選定都是可以執行和實施的[5]。如果做出設定的各級指標,無論從項目的外部環境,還是政府內部條件及其他方面來說都不能實現,那么指標的選擇則是不可行的。如果設定的指標不能實現但具有可操作性,就屬于沒有價值的非科學性指標,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關于該文設定的指標方面,在結合科學性原則和整體系統性原則的前提下,要結合賽事的基本情況,根據競賽項目評選和指標構建方面具有的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強等特點,進行指標的設定。否則,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就會增加工作量,并且也會失去相關的可信度。
梳理相關政策文件研究、學校體育發展規劃、賽事評估實際操作經驗等資料,選擇相關能夠代表研究方向和值得借鑒的指標作為備選指標。同時,依據評價學和項目管理學的理論,結合目前深圳市小學階段運動會的特點,在遵循指標構建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專家問卷法和數理統計法等,對備選指標進行篩選,并形成3 個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35 個三級指標,組成初步的經驗性指標體系。
因小學運動會賽事評價體系的目標和所預期的內容存在相關差異,僅通過專家的經驗性選擇,勢必會與實際需求產生差異。因此,指標的篩選需結合實踐經驗再加以完善。通過實際操作經驗和走訪相關學校體育科組長,聽取對運動會賽事評價預選指標的建議與意見,依據小學運動會項目特點,形成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30 個三級指標,作為研究的初選指標,同時也作為第一輪次專家咨詢的重要內容。
3.2.1 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
評價指標的第一輪專家咨詢為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將初選的評價指標制成專家調查問卷表,進行第一輪次專家問卷調查。在每一指標后均附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修改意見和建議等幾個選項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當有三分之二及以上專家表示同意入選則該指標在下一輪次中繼續篩選。在專家對研究的內容和主題有一定了解后,選擇運動賽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管理層和一線教師等18人參與指標篩查。其中,共發放問卷18 份,回收有效問卷18 份,問卷有效率達100%。經過第一輪專家問卷調查、訪談和咨詢后認為,部分指標的選擇需要再結合實際情況具體調整,同時對部分指標中數據的獲取、相關統計信息的把握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指標刪除、修改以及合并等相關意見。
3.2.2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第二輪專家咨詢為指標體系的確定。將第一輪專家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整理、論證,請專家就第一輪所提問題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同時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調整,并制定第二輪專家咨詢問卷。本輪專家咨詢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制成相應問卷調查表發放給專家組專家,通過對各級各個指標所認可的程度,將量表分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等5 種程度[5],并且在專家篩選完畢后,分別對應給予5分、4分、3分、2分、1分,并進行統計分析,完成不同指標的量化比較。根據專家問卷反饋情況,選取變異系數,對二、三級指標進行篩選。主要通過平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等調查統計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平均數和標準差是統計計量數據時不可缺少的一對統計量。只有平均數,沒有標準差,就看不出樣本內個體的離散程度。變異系數越大,表明離散程度越大;變異系數值越小,表明專家評價結果的分散程度越小。其計算公式如下。
(1)平均數是反映樣本內數據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趨勢的最常用的統計量。其平均數的計算公式為:

(2)標準差是常用的描述樣本中數據波動情況的統計量。其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為離差,是個體與平均數之差,所以當樣本中各個體的差異較大時,標準差就大,而標準差小就表示樣本內數據的個體差異小。另外,如果樣本量小,標準差就大。故加大樣本量后,標準差會變小,但當樣本量加大至一定程度后,標準差就趨于穩定。
(3)變異系數是蘇聯C.B.納欽斯卡婭在所著的《體育統計學》中提出的,即標準差占平均數的百分比,常用CV表示,主要用來鑒別數據的同類性。其中,標準差的大小可以反映樣本內個體差異的大小。一般當變異系數不超過10%~15%時,該組指標算是穩定的、相差有限的、同類型的數據,否則該組數據指標就算是分散的、非同類型的。其中,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CV=s/× 100% (3)
通過對專家反饋的數據分析發現,多數指標專家意見集中度較高,變異系數較小,但仍有部分三級指標專家認同度不高。故在確定專家意見集中度標準的基礎上,權衡指標的專家認同度與專家意見協調度,確定出小學運動會競賽評估體系(見表1)。
3.2.3 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
小學運動會競賽評價體系權重的確定主要采用目前常用的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主要是根據構建的3 個層次構造矩陣,再經過兩兩比較之后得到正反矩陣,數據整理統計后再計算各因素權重,其整體操作科學性高,得到的各因素權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認可度,相比其他方法,層次分析法更為全面。其主要步驟為:(1)構建層次遞進結構;(2)得到兩兩比較之后的判斷矩陣;(3)計算各指標權重;(4)檢驗一致性[6-7]。根據層次分析方法的要求,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成相關問卷,然后選取12位專家,包括教育部門負責人、學校校長、體育教師等,進行問卷調查,同時進行信效度檢驗。結合數據填寫情況,通過yaahp統計軟件計算各層次判斷矩陣,計算出各指標層權重結果等。以一級指標權重確定為例(見表1),首先,將行指標A1分別與列指標A2、A3進行重要程度判斷;其次將行指標A2與列指標A3進行重要程度判斷。進行對比比較時,若認為二者同樣重要,則在相應指標相交的表格內填“1”,若認為前者比后者略為重要,則填“3”,若是較為重要,則填“5”,非常重要,則填“7”,極其重要,則填“9”;若兩個指標相比,前者比后者的重要性介于兩種重要程度之間,則可用數值“2、4、6、8”表示,若認為后者比前者重要,則用以上相應數值的倒數表示[6-7](見表2)。

表1 小學運動會競賽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本輪發放問卷12 份,收回12 份,其中10 份問卷合理有效,并通過了一致性檢驗。將權重結果進行計算與統計,然后將計算結果和分布情況通過訪談的形式向專家咨詢,探討其權重結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認為其權重的分布基本屬于合理范圍,其指標的篩選和權重的計算符合科學性的要求,至此小學運動會競賽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得以確定(見表1)。

表2 層次分析法評價尺度
3.2.4 實證分析
根據論文研究內容,將小學運動會競賽體系整體分為賽前準備、賽中競賽和賽后效果3個環節,其各個環節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研究選擇G 小學的運動會賽事為實例分析,選擇5 位專家通過主觀整體評分與客觀評價體系計算得分,對比分析驗證二者評價體系的科學合理性。根據專家主觀評分和計算出的均值、中位數等數值認為,G 小學的運動會賽事整體處于良好狀態;根據構建的客觀評價系統指標分值構成,采用每項滿分為10 分的標準,經專家依次評判后,通過計算權重得出賽事的整體分數為85.322,達到良好狀態。數據顯示主觀測評和客觀測評結果一致,構建的小學運動會賽事評價指標體系可行。
研究基于深圳市小學體育發展的特點,秉持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構建過程中以指標的有效性為基本前提,同時注重小學體育賽事運作的特殊性,依據賽事評估經驗性預選,到試驗性預選,再到專家咨詢逐步完善賽事評價指標體系,從客觀的角度為體育賽事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也為賽事發展的不足提供參考依據。但目前受各個學校發展方向和體育特色項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個項目的構建尚未標準化,這是下一階段研究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