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計東 胡景魯 張茹
在藥品發放中,藥師把關較為重要,在我國按照處方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醫生要根據疾病臨床診療指南和臨床經驗給予患者適宜處方,當藥師發現處方存在潛在風險時,有義務進行干預和糾正,如果醫生不聽從藥師建議,根據法律規定,藥師有權拒絕發藥。為進一步規范醫生醫療行為,同時提升患者合理用藥及安全用藥水平,開展前置審核操作較為重要。藥房處方水平不僅與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具有相關性,也和患者健康具有密切相關性,能對醫院醫療水平進行反映,近年來藥物濫用問題顯著的增加,若發生藥物濫用情況,容易嚴重損害患者機體,導致患者醫療負擔加重,引起醫療資源浪費。若顯著提高藥師對于藥品的認知度和掌握度,在過程中開展審核措施,能顯著提高藥物配伍合理性,預防藥物中毒或者藥物配伍禁忌情況發生[1],因此,本次研究對處方/醫囑前置審核對住院患者用藥安全性的影響進行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2 月本院200 例住院患者(200 條處方/醫囑),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100 例(100 條處方/醫囑)。觀察組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0.21±11.27)歲;其中男60 例、女40 例。對照組年齡21~61 歲,平均年齡(40.27±13.29)歲;其中男61 例、女39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s)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不進行處方/醫囑前置審核。選擇常規的臨床處方/醫囑審核系統,主要是由處方醫生開具處方/醫囑,審方藥師主要負責審核流入審核流程的處方/醫囑,對于審核結果提示合格的處方需要進入藥品調配程序中,而對于審核結果提示不合格的處方,則需要退回至處方醫師,讓其重新修改,并進行再次 審核。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處方/醫囑前置審核。①將本院合理用藥知識庫作為審核依據,并建立審核系統,需要將各項情況納入處方/醫囑前置審核系統中,包括藥物的過敏反應、患者的過敏史、配伍禁忌證、特殊人群的用藥、用藥相關注意事項、用藥的禁忌證、用藥的適應證、重復用藥、藥物的用法用量等,及時發現患者多重用藥存在的潛在風險情況,并且對醫師加強進行安全用藥的培訓工作,加強患者的用藥教育工作,從而使患者的用藥安全認知得以提高。兩審主要是包括審方藥師復審、系統預審,兩攔截主要是指審方藥師的攔截和調配藥師的攔截。由處方醫師開具相關的處方后處方/醫囑前置系統則需要對開具的處方/醫囑進行預審工作,并且需要將相應的處方/醫囑和用藥的合理依據實施對比,需要將不合理的處方進行系統預審,對于系統無法識別的處方/醫囑處方需要將其流入審方藥師進行復審。處方/醫囑經系統進行審核,結果提示合格后,需要將處方信息發送至發藥系統中。系統預審不合格的處方,系統需要自動發布預警信息給開具處方的醫師,而處方醫師則需要結合警示的相關內容修改處方中處方/醫囑的相關處方內容。②藥師在審核處方/醫囑時應以藥品說明書為依據,嚴格按藥品說明書規范調劑藥品,規避用藥風險,確保調劑行為的安全及患者的用藥安全。藥師經審核后認為存在用藥不適宜時應當告之處方醫師,請其確認或者重新開具處方,藥師發現嚴重不合理用藥或者用藥錯誤,可以拒絕調劑;藥師調劑超說明書用藥時需認真核對超說明書用藥審核同意批件,確認無誤后方可調劑。③臨床進行超說明書用藥時,需要告知患者,指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其次醫師需要對患者講解用藥的各項知識,例如治療步驟、用藥治療方案、預后等,等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再進行審批。進行超說明用藥時需要由醫生將相關申請提出,同時還需要提供較為權威的文獻依據,由科室主任進行簽字,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后方可前往醫務科備案。④藥劑科還需要對用藥的追蹤分析進行評價,需要具有較為專業的技術支持等,若醫生未通過各項允許,發生超說明書用藥等情況,第一時間需要進行教育,同時對于存在自行超說明書用藥導致結果不良者,需要根據情節是否嚴重進行處理,同時處理的各項結果需要和醫師考核、晉升掛鉤,醫院可視情節及后果輕重進行處理;若是由于藥師在對處方藥品的調劑過程中未遵循規定引起不良情況,需要進行通報批評、警告以及紀律處分,預防再次發生。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包括適應證不符、重復用藥、配伍不當、溶媒不當,分析不合理用藥處方/醫囑的科室分布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3.00%,其中適應證不符合1 條、配伍不當1 條、溶媒不當1 條;對照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12.00%,其中適應證不符合7 條、重復用藥3 條、配伍不當1 條、溶媒不當1 條。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對比(條,%)
2.2 不合理處方/醫囑的科室分布情況分析 15 條不合理用藥處方/醫囑中,以血液風濕免疫科較為常見,共6 條、占比為40.00%;腎內科2 條、占比為13.33%;其次為婦科、心血管內科、兒科、急診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各1 條,占比均為6.67%。見表3。

表3 不合理處方/醫囑的科室分布情況分析(條,%)
據相關研究顯示[2],當臨床出現不合理用藥情況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藥物性損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在臨床中,因為不合理用藥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30%。在我國,每年住院患者出現死亡的病例高達5000 萬,其中因用藥不當而死亡的有250 萬人。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導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為了能夠使患者的用藥安全得到保障,需要將不合理用藥所引起的用藥不良事件減少,必須從源頭入手,從而對處方/醫囑的審核力度進行提升。通過對處方調查及合理性進行研究分析后顯示,早期不合理處方較多,超藥品說明書用藥較為常見,例如:①在婦科門診中采用甲硝唑和鹽酸洛美沙星治療陰道炎患者,對于念珠菌性陰道炎患者采用抗真菌藥物,而滴蟲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采用甲硝唑為首選治療藥物,在研究中發現,均存在超說明書用藥情況,易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②對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頭孢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若患者無并發癥發生,一般情況下5~7 d 左右方可痊愈,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多飲水即可,一般不應采用抗菌藥物治療;③無指征用藥,例如肋痛患者采用阿莫西林治療、皮炎患者采用阿奇霉素治療、甲癬患者采用克拉霉素治療等;④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典型癥狀的患者,這時常規的用藥方式可能對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一般,加上臨床藥物的匱乏,不得已希望通過用藥劑量、用藥次數等方式的改變讓患者的病情獲得控制,阿司匹林嚴禁孕婦服用,但是有研究表明適量的阿司匹林可以增加胚胎種植成功幾率,戊酸雌二醇亦是如此,可以增加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盡管如此,超說明書用藥還是有極大的風險性[3]。
通過開展處方前置審核,能夠綜合考慮醫院各個專科的用藥規則與患者精準用藥的需求,開展用藥管理系統建設,結合患者的疾病診斷、體重、體表面積、藥物過敏史、檢驗指標等各項信息,對處方及醫囑進行全方位判斷。然后憑借智能系統對處方進行審核,對適應證、用藥劑量、禁忌證、藥物相互作用進行合理性審核,實現了處方個性化安全風險提示與合理用藥的自動審核[4,5]。醫生開出處方后,系統會自動攔截不合理處方,所有問題處方都需經藥師審核通過后方可生成打印、繳費取藥,不僅將用藥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中,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用藥費用,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患者不用再為修改處方來回奔波,就醫體驗大大提高。處方前置審核可以幫助醫院實現門診處方100%審核,系統發現不合理處方,醫生接到系統提示后可主動修改,處方合格率大幅提升,醫生的執業風險得到降低[6]。本院已經開展處方/醫囑前置審核制度,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其能夠使住院患者的不良事件明顯降低[7,8]。
通過采用系統的審核方式,能夠篩選不合理的處方/醫囑,從而使審方藥師的工作量得以減少,通過將各項流程進行簡單化,能夠使住院期間患者取藥的便利性得以提升,還能夠使患者的用藥安全得到保 障[9,10]。本院選擇處方/醫囑前置審核系統能夠大幅度的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使處方/醫囑合格率得以提高,有效避免不合理處方/醫囑流入配藥流程中,使不合理用藥和其所導致住院患者用藥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得以降低。而通過開展處方的兩審兩攔截制度,能夠對于不合理的處方/醫囑進行層層審核,能夠使不合理處方流入配藥流程的幾率得以降低,故此能夠使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得到較大的保證。在臨床中,處方/醫囑的合理性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的關鍵,而在傳統的處方/醫囑審核中審方藥師的工作壓力極大,并且審核的環節十分單一,容易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審核遺漏情況。在處方審核過程中,通過采用處方/醫囑前置審核操作,其能夠和系統優勢進行結合,從而將審核的科學性和審核的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還能夠使不合理處方/醫囑的不良影響得以降低,使審方藥師的工作量得以精簡,促進住院患者用藥安全性得以提高[11,12]。經研究表明,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3.00%,其中適應證不符合1 條、配伍不當1 條、溶媒不當1 條;對照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12.00%,其中適應證不符合7 條、重復用藥3 條、配伍不當1 條、溶媒不當1 條。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處方/醫囑前置審核,能顯著提高用藥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