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成都造勢公園城市“遠借”杜甫詩景,那么易旭東《成都傳》的書名則是“應時借”:成都市委全會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確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
成都水脈:千秋雪嶺;
成都文脈:杜甫西窗。
《雪山雪·成都成》——這是作家易旭東新著《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上、下)》序言題目,作序者是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科學家、著名經濟學者湯繼強教授。“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湯教授長序乃成都新華章。
“我和你,心連心,同住成都村”。易旭東此前為湯繼強專著《改革開放中的成都:大城崛起進行時》撰寫書評:《“草根教授”的“底層寫作”》。其實湯教授乃高層智囊——省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座上賓。
通古今之變,成兩家之著:名記者之“大傳”;名教授之“大城”。前者為慢成都“前世”——解碼5000年文明史;后者為快成都“今生”——解讀30年大發展。
古今傳奇二人“傳”,正確的打開“對讀”方式——成都前傳:《華陽國志》迭代版;大城新傳:“見證奇跡的時刻!”
杜甫詩窗與都廣之野
成都最美天際線,再現杜甫“詩與遠方”——“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與雪山同框”不斷刷屏網紅美照,“在成都遙望雪山”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時尚。
同框就是“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構景造園的大智慧,包括近借、遠借、鄰借、互借、仰借、俯借、應時借7類。如果說成都造勢公園城市“遠借”杜甫詩景,那么易旭東《成都傳》的書名則是“應時借”:成都市委全會于2021年7月23日正式確立成都城市形象新品牌——“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真可謂“好語知時節,當下乃發聲。”
實際上易旭東的“書和遠方”走得更遠:當湯繼強正在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注智賦能之際,易旭東正在破解《三千年前的“雙城記”》:從三星堆到金沙城。甚至上下求索五千年,《沿“西北走廊”南下》探尋成都之根:《天府文化的源頭營盤山》;《立國治蜀的“司令部”牧馬山》;《將成都歷史前推一千年的寶墩文明》;“都廣之野”草創公園城市史前初級版:“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華實,草木所聚……”
“公園城市”是現在時態新概念,作為史志著作如何觀照當下?國務院批復的《成都市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其發展目標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顯”,其主要任務之一是“提高文化旅游魅力”。正如《增廣賢文》所言:“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正是易著《成都傳》對“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之現實關懷。
實際上易旭東正是以當代視角書寫這部成都史志,注意吸收或呼應闡揚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正如第二章題記所言:“中國安全第一級——太平歲月,四川是安樂窩;國家動蕩,成都是避難所。”治水英雄大禹和李冰奠立“天府之國”的歷史底蘊,“松茂古道”起步最早的“中國”,遠古抗爭特大洪水的“中國模式”,“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史前版,“于是‘中國’就慢慢轉移到‘中原’一帶去了……”
“胡塵輕拂建章臺,圣主西巡蜀道來……”中原之主在“安史之亂”中逃到“安全之都”。李白寫唐明皇避亂成都的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極力鋪陳“安吾君”的陪都之美:“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如果說易著美譽安逸成都“樂天下之樂”——休閑之都;那么作者更看重天府之國“先天下之憂”——糧草之庫。對此易旭東稱:“中國安全第一級——震古爍今!”作為抗戰大后方的四川,更是貢獻了“三源”之最:兵源、糧源、財源。對此經濟學家湯繼強認為:要以建設“中國安全第一極”的高度來統籌建設“經濟第四極”——即“成渝雙城經濟圈”增長極,擴大國家戰略回旋空間。
易旭東認為:“華夏”始于岷江中游的成都平原,哺育出博大奇絕的古蜀文化。蜀州(現崇州)古城,正是大禹父子治水建城的結果。而易旭東的外婆家就在崇州,母親出生在黑石河畔,也是父親的歸葬之地。于是崇州成為他真正的老家——親情原鄉。
崇州論道與方志傳城
迭代版《成都傳》正是緣起于“崇州對”:易旭東VS湯繼強。易著“后記”題目:《我愿意永遠當成都的娃娃》,借用了湯繼強于2021年2月發表的新春感言:《我愿意永遠做成都的孩子》。
對讀這兩篇情感表白“二人轉”:易旭東傾情“三原鄉”——親情原鄉、心靈原鄉、寫作原鄉。湯繼強傾情“新成都”——正如這位新都才子家鄉的宣傳語:“新,都在這里”。兩人一唱一和,真是“我愛我城,我愛我鄉”。
崇州古稱蜀州,化用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內存知己,天府有比鄰”。據易著“后記”載:2020年5月16日,由易旭東與湯繼強共同發起的“崇州‘三城’(愛情之城、創造之城、美酒之城)論壇”在崇州舉行。湯教授在會上發表演講: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首提“公園城市”建設,因為成都太有條件了!我們專門做了“5+1”指標,體現了成都“巴適、安逸”的獨特性價值,對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決策層很有自信。
湯繼強曾任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及新聞發言人,此次發言與參會者擦出思想火花。正是在湯繼強教授的鼓動激勵下,資深媒體人易旭東全情投入“為成都立傳”的創作中。
崇州不僅有治水英雄大禹建城,還有蜀州通判陸游歌詠公園城市的名篇:“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正可謂“天下詩人皆入蜀,集體文創古成都。”
著名方志典籍 《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乃崇州人氏,真是“前有古人經典,后有來者傳城”。知名紀實作家易旭東,曾在多家報紙任副總編輯,先后發表紀實作品500萬字,50余篇榮獲各種獎項。現任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西南財大西財智庫特聘研究員。原來易氏正是湯繼強智庫團隊的資深一員,其新著乃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
湯繼強為易著作序:“易旭東先生窮經皓首,埋首書堆,深挖淺刨,在成都平原上來回往返實地考勘,為成都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辛勤地找尋與探索,意在喚起人們對中國城市發展的追問和反思,向千年古都與現代城市的美好交融表達深情的問候與致敬……”
《成都傳》全書共十章,第十章最后一節題為《打造中國公園城市示范區》:“雪山之于成都,莊嚴、神秘的震撼一景,頗具儀式感的城市天際線……”實際上雪山之于成都的終極價值,正是“天府之水雪山來”。與其說“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不如說“雪水中的公園城市”。因此易著大篇幅抒寫“水潤天府”,崇州之子崇高致敬治水英雄大禹和李冰。
所謂“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國家示范區,其間不到兩年升“國級”。而易旭東的“同步工程”——《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上、下)》于2022年3月面世,正好與“國務院批復”同城快遞。恰如歌者蘇芮的步伐踩到點兒上:“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雪都越來越美越來越溫柔……”
跟著雪都走,登臨龍泉山: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
城市之眼與經濟坐標
從杜甫“詩眼”,到易著“題眼”——欲窮千里目,更上丹景臺。
位于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觀景平臺丹景臺,又稱“城市之眼”。從目極雪山到放眼世界:從唐代成都“門泊東吳萬里船”,到天府機場“起飛世界萬國航”。
穿越成都天際線,山外雪山國外國。《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分上下卷,作者稱這是“一次系統的古蜀文明深度旅游”,實際上其寫作視野已超越四川盆地互聯中原文明與世界文明:從《亞歐大陸最優質的寶地》,到《東方西方的圣賢橫空出世》;從《命似古希臘,城如雅典城》,到《“古成都人”南遷終點到底在哪兒》;“開放性、發展性、創新性的天府文化精神,貫通歷史、當下和將來……”易旭東這部《成都傳》正是一部“三通”通志:追尋過往蜀都,觀照今日雪都,面向未來成都。
湯繼強為易著作序《雪山雪·成都成》,從五個維度談“公園城市”的成都示范:從歷史觀察的維度,從空間地理的維度,從國際視野的維度,從環境氣候的維度,從產業發展的維度。同時也為讀者閱讀易著提供了學術性的權威導讀,而易旭東新著也對湯繼強的創新研究成果“T型經濟帶”作了解讀和闡揚:“T”的一橫以成都為中心兩頭連線西安、昆明;一豎連線成都、重慶、長沙,剛好成都位于一橫一堅的交叉節點。對省內而言,橫線還拉通了德、綿、樂等城市,豎線還拉通了資、內、瀘等城市。于是“T”形成了兩條經濟發展帶,交通互通,資源互濟,經濟互補,文化互聯。筆者以為“T型”或可稱“三通經濟帶”,而成都正好處在中心節點三岔口。正如易旭東所言:“‘湯繼強線’柔性突破‘胡煥庸線’,成為成都這座新一線城市未來發展的‘新座標’。”
今天的“新聞”,明天的“史志”。修志為用,鑒古知今。而記者出身的易旭東,卻將“史志舊聞”刷新為“新聞特寫”。正如封面提要所言:“提煉古蜀文化中的四川新聞和成都故事;挖掘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
縱觀整部新著的歷史敘事性、文學抒情性及思想表達性,更像是一部百集電視文獻紀錄片的解說詞。如第三章題記:“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起源——以青山為底,草樹云山,千秋瑞雪的曠世盛景;以江河為脈,三江潤城,藍綠交融的可感可及……”
本書“內容概要”稱:“古蜀史、中國史、世界史三位一體的史志觀”。而在筆者讀來,易著一方面體現了著名史學家黃仁宇的“大歷史觀”—— 宏觀把握,微觀研究,文學表達;一方面體現了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大散文觀”——大境界、大氣象、拓寬寫作領域與范圍。正是“兩觀”融合,成就這部宏大的“歷史散文”成都志。
而作者本人則表白:“更愿作公園城市的拾麥穗者”——從親情原鄉崇州,到心靈原鄉牧馬山,再回到寫作原鄉龍泉山。
當原來的生態屏障龍泉山相交于“東進”戰略,成都堅持了3000年的“兩山夾一城”舊圖景,嬗變為" "“一山連兩翼”新格局:龍泉山將成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園。
“近者悅,遠者來。”于是曾經的龍泉知青易旭東重返“雪山陽臺”龍泉山,穿閱城市天際線——重讀成都。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名句:“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詩圣杜甫代言成都公園城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讀城”:正如湯繼強專著“后記”題目《讀懂這土地》——對讀易著“成都前傳”和湯著“大城新傳”,方可讀懂這片天府熱土的古今傳奇。
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
如果說易旭東“為成都立傳”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同步工程”,那么其新著《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上、下)》還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了古蜀文明讀本。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天府新區調研時首提“公園城市”理念。同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即“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成果新聞發布會,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就這項國家課題取得的重要進展作專題報告。在此宏觀背景下,易旭東新著《成都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上、下)》被賦予雙重意義:探尋古蜀文明前世,觀照公園城市今生。
據王巍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系列中國考古學重要發現,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原之外很多地區新的考古發現讓我們意識到,原來中華文明在各地都有自己獨立的起源,曾經都有非常興盛的階段,最終在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王巍指出: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寶墩、三星堆、金沙這樣一個完整過程,而且非常有特色,對于三星堆文化要加大研究力度。
對此易旭東體認到:古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文化之一,成都平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具有中原文明色彩的文物在三星堆出現,還傳到華南、東南亞部分地區,三星堆成為華夏文化向更廣闊地域輻射的紐帶。”而中國考古學掌門人王巍一席談,則化作了這位“成都人”的知行合一:多年新聞工作培養出的探索精神,千年岷江水哺育出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激勵出的使命擔當,讓他全情投入到這部“史志”成都、“紀敘”古蜀的城市傳記創作實踐中。
從伏案寫作到實地踏勘:從崇州到汶川,再到松茂古道;從海窩子到九龍溝,再到寶墩遺址;從武擔山到番禺山,再到良渚遺址……非虛構全景展示和細節記敘:“古蜀之根,從彭州延伸;古蜀之城,在崇州孕育。”“蜀中先導,從郫都起步;天府水鄉,在溫江發跡。”
在撰著過程中,易旭東以傳統史志研修的比較法、統計法、計量法為基礎,綜合運用考古學、文獻學、地理學、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城市學等研究方法,跨界跨時空探究古蜀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其間結合最新科研成果和實地田野考察,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天府文化的源頭:“從5000年前的古蜀文明開始,古成都人就已初享富庶、巴適、安逸的生活方式。1000年的時間做探索,2000年的時間打基礎,2000年的時間做傳承……歷史滄海桑田,仍舊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易著《成都傳》再現了古蜀文化與中華文化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體”的融合過程,系統建構了天府文化前世今生的完整鏈條,以及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之來龍去脈,彌補了中華文化基因理念體系的重要“缺環”。正如王巍所言:“整個探源工程就是各地百花齊放到中原百川歸海的過程”。如果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現了“中國之前的中國”,那么易著探源古蜀文明則發現了“成都之前的成都”。
“你從遠古走來,雪山是你的風采……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
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公園城市示范區,易旭東的“同步出版工程”再次與國家主旋律同頻共振:2022年7月下半月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這就是易旭東“為成都立傳”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正如湯繼強教授在易著序言中的展望:“未來,成都必將給世界貢獻出第一個完美的‘公園城市’中國樣本。”
古春曉
文化學者。曾任《四川經濟日報》副刊部主任,國家住建部《建設科技》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