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衛視憑借節目《唐宮夜宴》在眾多衛視春晚中脫穎而出。后續接連推出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收獲全網上下一致好評。河南衛視此次的成功,在由市場主導的消費主義環境中,通過調動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黃河文化填補了文化節目的空白,更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基于此,本文從文本建構、媒介儀式建構、傳播方式建構三方面具體分析2021年播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期為傳統文化類節目發掘自身特色進而深入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一、文本內容建構:重構傳統文化
文化類節目作為我國電視節目的特色類型,憑借表達內容的深厚文化底蘊一直是電視節目領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文所分析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則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切入點,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借助文化符號,展現了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
(一)創新內容形式,深挖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長期積淀凝聚的結果,蘊含著豐厚深邃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在漫長歷史中不斷傳承,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其中蘊涵象征民族精神的堅固信仰。河南衛視此次的成功,重要策略即在于將傳統節日所承載的信仰與社會現實議題相勾連,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例如《中秋奇妙游》中的節目《廣寒宮》,選取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和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的故事,嫦娥與航天員隔空互動,展示了中國人對太空的浪漫想象和對航空航天事業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元宵奇妙夜》中的節目《五世請纓》,借四位佘太君致敬了中印邊境誓死捍衛國土的邊防戰士,蘊含了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
與此同時,“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找到了與觀眾共情的契合點,創新的技術形式讓傳統文化更加有趣。《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賦》(原名《祈》)節目使用了水下高清拍攝技術,讓洛神的舞蹈更加靈動。衛視春晚中的《唐宮夜宴》節目運用了5G+AR技術,將實景舞臺與虛擬空間結合,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得節目突破了單一場景限制,給觀眾帶來新鮮感。“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通過新技術、高科技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聽效果,拓展了文化類節目的空間意象,讓節目更具質感與創意。同時,文化類節目的核心仍是內容,“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深挖了歷史人文資源的文化內涵,也讓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重新生動起來,邀請受眾共赴一場文化盛宴。
(二)借力人、物符號,傳播黃河文化
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立足于具有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也被稱為母親河文化,是多民族地區人民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之根。河南衛視通過人物符號與文物符號的共同呈現,將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黃河文化進行了現代化的視聽表達。《唐宮夜宴》模擬歌舞人俑的“唐宮小妞”,這群少女以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婦好鸮尊、《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文物符號為背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舞臺上還原了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符號,讓觀眾仿佛置身博物館內。到了《元宵奇妙夜》中,這群唐宮少女則在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中游歷體驗大宋繁華,到少林寺看武術表演,在河南洛陽應天門感受大唐盛宴,這種古今穿越的設計便于與觀眾產生良好的心理互動。“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黃河文化獨特的地域背景為依托,將人物符號與文物符號相結合,呈現出地方記憶和家國情懷的相融,從不同側面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
河南衛視對于黃河文化的充分挖掘,能夠喚起河南本土觀眾的集體記憶,建構和呈現本土文化更是為了更廣泛地發散中原文化的魅力,如《元宵奇妙夜》中的一曲《華夏》,洋溢著此生不悔入華夏的壯志豪情。可以說,“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一方面使得河南本地觀眾產生身份歸屬感,另一方面能夠團結更多的省外觀眾產生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將河南這張“中原文化”的牌打響,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媒介儀式建構:加強情感連接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儀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和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隨著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儀式活動的舉辦不再僅限于線下,作為節日慶典的晚會也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的參與得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一)節日與晚會本身的儀式性
第一,中國傳統節日本身即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歷史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同時,節日慶典作為一種祭祀儀式,在連接情感、表達信仰、塑造共同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電視晚會與傳統節日是天然的“親密佳侶”,原因在于二者都不約而同地追求“儀式性”。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中國家庭習慣于在某個固定節日或時間段收看電視節目或電視晚會,這是中國家庭一種獨特的文化儀式活動,也是伴隨著電視媒體成長起來的受眾群體共同的集體記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收視習慣發生了改變,但是電視晚會如果能夠利用融媒體的傳播規律,堅持內容的精品化產出,并在播出時因勢利導推動節目的傳播,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也能形成與受眾的緊密連接。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之處在于將綜藝晚會與傳統節日的結合推向極致。以《清明時節奇妙游》為例,節目伴隨著受眾的審美期待首先在河南衛視和大象新聞客戶端首播,隨后單個節目內容在抖音、微博等平臺傳播,使得晚會的推廣范圍迅速擴大。而后,節目在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上線,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觀眾參與互動。這種伴隨著對“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期待與受眾形成了“約會意識”,節目播放本身也成為一種具有周期性的儀式,所有觀看節目的觀眾都成了儀式的參與者,對節目有了共同的心理認同,節目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效果自然也顯而易見。
(二)節目空間的儀式化設計與演繹者的儀式化表演
河南衛視從春晚節目的《唐宮夜宴》開始,在后續的一系列“奇妙游”節目中,突破了傳統電視綜藝晚會固定場地的限制,采用“虛擬舞臺+實地取景”的創新形態,一方面保留了晚會本身儀式性的特點,另一方面通過實地取景的拍攝方式,構建出真實還原的歷史時空,從而拓展了節目內涵的表現空間,精準傳遞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七夕奇妙游》的開場節目《龍門金剛》,節目以洛陽市地標之一龍門石窟作為背景實景拍攝,并結合電腦著色復原,最大限度還原了龍門石窟的歷史盛況。在大佛的注視下,飛天舞女與龍門金剛共同起舞,剛柔并濟,節目內部還設置了“子彈時間”,用以強化慢鏡頭效果,極具視覺張力。
不同傳統節日中特定的儀式活動與人們的生活本身息息相關,在儀式的表演中,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舞蹈、頌歌、戲劇等多種演繹方式,把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場景濃縮在表演中呈現。例如《端午奇妙游》中的舞蹈節目《洛神水賦》,洛神是中國先秦神話中掌管洛河的地方水神,節目因而創造性地讓飾演洛神的女演員在水中翩翩起舞。洛神美輪美奐的舞姿契合了現代觀眾對于“理想美神”的審美期待,給受眾帶來了極其強烈的視覺震撼。還有《七夕奇妙游》中的《給女孩》節目,將傳統節日乞巧節進行了儀式化的呈現,將拜七姐、祈福許愿、祈求巧藝、祈禱姻緣融入歌曲表演中,轉變了受眾將七夕僅理解為情人節的觀念,展現了這一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特色。
三、傳播方式建構:增進文化互動
電視節目的制作與傳播都離不開受眾。“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改變了傳者中心與被動接受的文化實踐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參與式”文化互動。河南衛視一方面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內部設置文本空白,邀請觀眾自主解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因地制宜的宣傳策略較好地實現了全媒體覆蓋,進一步增強了文化互動。
(一)內部:設置文本空白,實現觀眾深層召喚
在《文本的召喚結構》中,伊瑟爾首次提出了“召喚結構”的概念。“召喚結構”是指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結構。同時,這種“不確定性”的結構可以邀請受眾主動參與藝術品文本的建構,通過想象填補“空白”,從而達到藝術品與受眾雙向互動的結果。具體到“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這種文本空白首先體現在主創人員開放的制作心態中。《唐宮夜宴》這一節目爆火之后,大量網友在微博留言,希望繼續看到“唐宮小姐姐”出現在晚會中,節目組在《端午奇妙游》的創作過程中讓網友自主為唐小妹取名,體現了節目組愿意真誠與受眾互動的態度和開放包容的制作理念。
這種文本空白還體現在具體的節目中。以《元宵奇妙夜》的地點選擇為例,《芙蓉池》的實景拍攝地點是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的明堂,這里本身是隋唐洛陽城最為重要的景觀,是昔日女皇武則天處理政事、禮佛朝拜的重要場所。盡管節目本身并未詳細解釋這一場景的出處,但是知悉這一歷史背景的觀眾可以在節目中回顧這段武則天開疆拓土、開創盛世的恢宏圖景。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也能夠從這座輝煌壯麗、雄踞洛城的歷史建筑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雙重魅力。《斗轉星移》中的太極拳表演則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觀星臺,其獨特的設計成為元代天文學高度發達的歷史見證,對這一背景了解不多的觀眾也可以通過節目背景的天文圖譜和節目表演的平衡對稱之美,感受到中華民族位于“天地之中”的自豪之情。
(二)外部:多平臺傳播,全媒體覆蓋
河南衛視春節晚會播出當天并未受到廣泛關注,河南衛視的走紅其實是在春晚播出后。《唐宮夜宴》節目以短視頻的形式被上傳至微博平臺,引發了網民的大量關注,隨后,隨著河南衛視版權的開放,晚會的其他片段也在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平臺上傳播更加廣泛,引起熱議。可以說,是節目本身的高質量內容與全媒體平臺的廣泛宣發共同助推了“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出圈”。隨著節目熱度的持續走高,河南衛視滿足觀眾期待,在短期內迅速編排并推出了《元宵奇妙夜》,通過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跨平臺的聯動和傳播。
在節目內容傳播上,“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不僅選擇了電視臺、大象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更在節目播出后將節目完整版發布于騰訊視頻、優酷等視頻平臺。同時,“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還廣泛覆蓋了嗶哩嗶哩、抖音等多個視頻平臺,發布精簡版、高燃版等多個版本,契合受眾碎片化的娛樂習慣,也滿足了不同受眾的觀看偏好。并且,視頻平臺與短視頻平臺結合的傳播方式增強了互動性,“彈幕文化”(“彈幕”指網絡上觀看視頻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彈幕文化”即由此形成的文化現象)的普及使更多人參與了節目的討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通過河南衛視逐步建立起來的口碑效應,最終形成了優秀的節目品牌,在新媒體時代,通過年輕化的傳播策略,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同時凝聚了更多的年輕受眾,實現了“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新媒體平臺的傳統文化價值傳遞,進一步構建了傳統文化認同。
四、結語
通過多年的積淀與打磨,河南衛視形成了優秀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品牌,結合網絡的快捷傳播與實時互動,同時深挖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媒介儀式加強與受眾的情感連接,最終完成了節目從地方話語到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認同構建,在中華美學精神層面尋得情感共鳴。
(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焦姝祺(1998—),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