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文學史上,描寫英國人民出現信仰危機和價值真空的文學作品屢見不鮮。在詩歌作品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T.S.艾略特所著的《荒原》,維多利亞時期的馬修·阿諾德所作的《多佛海灘》在表達信仰崩潰主題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多佛海灘》是馬修·阿諾德與新婚妻子在多佛海灘歡度蜜月時的隨感。詩人站在多佛海灘上,看著潮起潮落,思緒萬千。這首詩主要闡述的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民的信仰危機和價值觀缺失這一時代問題。大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大海”這一意象對《多佛海灘》進行分析和解讀,本文從詩歌的創作背景及索??死账沟涔嗜胧郑瑢ζ渲黝}進行探究,以期更加了解“信仰之海”潮退和“人類苦難”哀嘆的深刻寓意和豐富內涵。
一、創作背景
馬修·阿諾德(1822—1888)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詩人、評論家、教育家,曾在牛津大學擔任詩學教授長達十年。他出生于教師家庭,父親托馬斯·阿諾德是知名的教育家,在拉格比大學擔任過校長。馬修·阿諾德的詩歌作品雖然屈指可數,卻因藝術手法和對生活的洞察力而聞名,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其他詩人相比,他的思想和觀念更具現代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馬修·阿諾德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現代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詩歌強烈映射出英國民眾對信仰和精神危機的憂慮。他主張詩歌要反映時代的要求,須有追求道德和智力解放的精神,并能做出理性的判斷。馬修·阿諾德創作詩歌的靈感主要源于古希臘的作家、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之一歌德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他創作的隨筆不計其數,絕大部分是與文學、教育、社會問題相關的。馬修·阿諾德在他的作品中都猛烈批判了英國生活文化方面的庸俗主義、功利主義和地方主義,深深影響了T.S.艾略特、利維斯等一代文人。
《多佛海灘》創作于維多利亞時代,最早于1867年發表在馬修·阿諾德的《新詩集》中。這首詩歌不僅是馬修·阿諾德最知名的哲理詩,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標準詩作之一。回顧英國近代思想史,維多利亞時代信仰危機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文化逐漸世俗化。這場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危機不僅是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產物,也是道德思想和神學意識形態的張力運動的結果。在維多利亞時代,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使英國獲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此時的英國變成了擁有嚴格社會道德規范和制度的社會。每位英國人都成了紳士或是淑女,和平與安寧的景象使民眾不得不堅信,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的時代?!熬S多利亞時期的特征,有些和女王本人的特點相同:保守主義、帝國主義、講究體面和高尚趣味(respectability and taste),注重道德和名聲(morality and prestige)?!碑敃r中產階層的人大多數都沉迷于金錢和物質,他們的思維方式都和財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當時,隨著時代變遷的既有人文精神的衰落,也有信仰的消亡。在馬修·阿諾德創作《多佛海灘》之前的近二十年,科學飛速發展,尤其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人們開始質疑上帝是客觀存在的和上帝是造物主。他冷靜并理性地看到,在物質財富和自然科學的強烈撞擊之下,信仰和文化傳統逐漸趨于崩潰。
二、索??死账沟谋?/p>
在詩的開篇,詩人向讀者描述了一派寧靜、祥和的海灘上的景色。這首詩以calm、fair、tranquil、sweet等詞作為整個詩歌的前奏,用以創造氣氛和激發讀者的想象力。然而,這種平靜和優雅并沒有持續很久。在第一詩節的最后兩詩行中,詩人用tremulous、sadness等詞語與開篇描述寧靜的海灘景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為后面的高潮迭起埋下伏筆。
Sophocles long ago
Heard it on the Aegean, and it brought
Into his mind the turbid ebb and flow
Of human misery; we
Find also in the sound a thought,
Hearing it by this distant northern sea.
(古代,索福克勒斯在愛琴海邊
聽到這濤聲,聯想到
人類如渾濁潮汐般的苦難;
如今,站在這遙遠北方的海岸,
聆聽這濤聲,我們
也浮想聯翩。)
在第二詩節中,馬修·阿諾德通過讓思想跨越時間和空間,敘述了對人類自身苦難的惆悵和焦慮。馬修·阿諾德聆聽著海浪的聲音,看著浪花拍打海岸,他聯想到了古希臘的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索??死账?。這是全詩中的一次用典。索??死账乖浺舱驹趷矍俸5暮_咇雎犞毕?,哀嘆著人的命運。詩人強烈地感悟到,世事如同海水般潮漲潮落,起伏不定,這時的詩人和索福克勒斯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從古希臘時期到維多利亞時代,人類的苦難自始至終都是詩人嘆詠的主題。這與馬修·阿諾德、索??死账顾哂械乃苟喔鸬纳顟B度有關,即在命運面前做出一種忍受的姿態并具有一種淡泊的處世觀。
批評者通常認為,馬修·阿諾德在此處引用了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中的內容:“一個人的家若是被上天推倒,什么災難都會落到他頭上,還會沖向他的世代兒孫,像波浪,在從特拉克吹來的狂暴海風下,向著海水的深暗處沖去,把黑色泥沙從海底卷起來,那海角被風吹浪打,發出悲慘的聲音。”安提戈涅,俄狄浦斯之女,違抗克瑞翁的旨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冒死掩埋兄長波呂涅克斯的尸體并因此被抓進王宮?!栋蔡岣昴氛歉桕牶铣械囊欢卧捳Z。《安提戈涅》中的情節主要是指關于對上帝的褻瀆是一種嚴重的刑罰,國王克瑞翁執意處死安提戈涅從而遭到家破人亡的下場,所以才會有海浪先知性地發悲慘之聲的說法。而《多佛海灘》創作于馬修·阿諾德新婚之時。馬修·阿諾德站在起伏的多佛海灘前,思考并哀嘆著“信仰之?!钡氖捝?、人類精神的困頓和信仰危機。顯而易見的是,馬修·阿諾德在自己的經歷中尋找到了與劇中人物的某些共同點。
在《安提戈涅》這場悲劇中,海蒙的未婚妻就是安提戈涅,克瑞翁不顧血緣關系,一意孤行地殺死了自己的兒媳婦安提戈涅,他的兒子海蒙奮起反抗。盡管結局令人悲傷——安提戈涅被處死、克瑞翁的妻子自殺、兒子殉情,但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點倒是和馬修·阿諾德的愛情經歷相符合。馬修·阿諾德和弗朗西斯相愛,但卻遭到了岳父威特曼的強烈反對,他甚至一度被迫和弗朗西斯斷絕了聯系,這對馬修·阿諾德的打擊很大。幸運的是,在蘭茲唐勛爵的推薦下,他成為教育調查委員會的監察員,正是因為這樣一份穩定又體面的工作,馬修·阿諾德才能成家立業。馬修·阿諾德覺得自己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于是想起了安提戈涅歌謠。他知道,如果違背了上帝的意志,很有可能會和克瑞翁一樣,連累自己的“世代兒孫”。這與其《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中所倡導的“回歸宗教,以文化渡人”的生活理念相吻合。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各種文化沖突和傳統價值觀的瓦解使得民眾的精神信念面臨巨大考驗。雖然英國當時的經濟蒸蒸日上,但是人民的思想卻一直處在無政府狀態。這些全都反映在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深深懷疑中。19世紀晚期,哲學家尼采用矛盾而復雜的感情高呼:“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上帝之死”使原有的思想和傳統觀念遭到破壞,但新的信仰還未產生。馬修·阿諾德于《作于查爾特勒修道院的詩行》一書中寫道,現代西方人“徘徊于兩個世界之間,一個死了,另一個尚無力誕生”。馬修·阿諾德借助索??死盏谋?,暗喻英國因工業革命而喪失的文化傳統和精神信念的瓦解,而這使知識分子陷入了極度的迷茫和無助。同時,由于古希臘先哲索福克勒的映襯,馬修·阿諾德超越了時空的界限,由多佛海灘引起的個人傷懷轉向了對于整個“人類苦難”的悲嘆,使得詩歌更具有生命力。
三、“詩歌是人生批評”
馬修·阿諾德還提出了“詩歌是人生批評”的觀點。“道德批評”是馬修·阿諾德提倡的希臘精神在詩學中的具體應用,即“詩是生活的批判”。英國現代文學理論家拉曼·塞爾登寫道:“道德批評往往是隱蔽的社會批評,即便這樣的批評家通常潛心致力于一種‘無功利的’和普遍的人性。”
馬修·阿諾德的詩學原則體現在他將信仰和人生融入了詩歌。因為在他看來,詩歌不僅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更要有思想性、道德性和批判性。由于詩歌的本質在于主張美和人性在一切方面臻至完善,人生批評也要和詩歌的真(poetic truth)與詩歌的美(poetic beauty)相聯結?!抖喾鸷肥且皇罪L格優美、語言綺麗,寫景、抒情、哲理融為一體的詩作,它闡釋了詩人對于世事變換和信仰崩潰的憂思,表達了詩人的悲觀和無奈情緒,并借助詩歌向人們提出忠告,從而實現“詩歌是人生批評”的藍圖。
這樣的人生批評觀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作用非同尋常。當時的英國社會處在工業革命的過渡階段,科學快速發展,特別是新航線的開辟,地質研究和達爾文思想傳播,整個社會陷入了“復雜性”(multitudinousness)之中。馬修·阿諾德主張,在這種“復雜性”的背景下,詩歌應以中產階級為主體,對英國民眾進行勸諭和訓導。因為從總體上而言,維多利亞時代的詩歌代表了中產階級,是他們的話語方式。盡管馬修·阿諾德在《多佛海灘》中表達的是懷疑和憂慮,但他極力批判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傳統的信念業已崩潰,新的價值觀還沒有成型,馬修·阿諾德希望自己的文化理論可以打破新舊世界的界限,通過文化發展把舊世界和新世界連接起來,這樣既能保留歷史的傳統,又能使社會重新煥發活力。
《多佛海灘》聞名遐邇,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現代性。不少學者把馬修·阿諾德視作維多利亞時代最現代的人物。他認為“現代”最需要的是“知識的解放”:專注于和平藝術、寬容精神的成長、精煉追求的能力、品位的形成,最重要的是,要在知識上成熟起來,“以批判的精神觀察事實”和“用理性的規則”來判斷。馬修·阿諾德堅信,如果他所處的時代要實現真正的現代化、人性化和文明,堅守這種信念是必不可少的。
四、結語
馬修·阿諾德和索??死账棺鳛閾碛猩鐣贾闹R分子,雖然屬于不同世紀的人,但他們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卻如出一轍。在《多佛海灘》一詩中,馬修·阿諾德站在多佛海灘上,從眼前的海景聯想到索??死账乖趷矍俸_厓A聽海濤對“人類苦難”的悲憫。詩人引經據典,感慨萬千,在對往昔的留戀和懷念中,展現了西方舊的信仰價值的崩塌,探討了信仰危機的主題,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深切關懷和對人類在“荒原”上重塑信仰的殷切期盼。馬修·阿諾德所作的《多佛海灘》集中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人文主義。馬修·阿諾德和索??死账箖晌幌戎闹敢o予當代人啟發,可以讓人們重拾信仰,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信念和精氣神,內心堅定而不迷茫。
(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丁魯丹(1998—),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