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營村莊不能像經營企業一樣,而要像經營家庭一樣,村莊發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
2002年,高德敏在全體村民的一致認可中當選村委會主任。為了盡快掌握村情,高德敏不懂就學、不會就問,走東家串西家,走遍田間地頭、走入每家每戶,虛心請教老干部、老黨員。為了少走彎路,他常自費到全國各地優秀村莊去學習取經,總結了許多經營村莊的成功經驗。他常說:“我們經營村莊不能像經營企業一樣,而要像經營家庭一樣,村莊發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他用獨特的理念,推動了戰旗村的高速發展。
2010年,高德敏擔任唐昌戰旗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一個地處偏遠的小村莊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實現了從傳統農村到幸福美麗新村的蛻變。戰旗村曾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四川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組織、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百強名村”、四川省“集體經濟十強村”、成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成都市“四好村”等稱號。
堅持黨建引領
戰旗村曾經是個傳統的農業小村莊,貧困落后一直是高德敏心中的痛。為了開闊村民的眼界,讓村民更有奔頭,高德敏十余次自費帶領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到全國各地向發展更好的先進村鎮學習,學習他們怎樣凝聚人心、怎樣整合資源。學習回來后他馬上召集會議,讓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同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對于戰旗村內的能人、賢人,高德敏更是經常咨詢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按照便民、高效、規范的要求,高德敏創新提出“六步工作法”,即“宣傳動員”“征求村民意見”“決議公示”“村委會組織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和“社會評價”。從戰旗村釀造廠的搬遷,到安裝路燈、監控設備,以及道路維修等村內工程,都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實施。工程完成了,質量保證了,村民增收了,實現了集體與個人的雙贏。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高德敏充分發揮了基層黨員的帶頭作用。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帶領全村黨員深入開展“三問三亮”活動,他在全村黨員中開展了“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活動,積極推行支部集中亮、小組分散亮、黨員門口亮,不斷形成全體黨員比、學、趕、超氛圍并成功創建為“五星”黨總支部,組織凝聚力不斷增強。每年舉辦黨員夜校、農民夜校等“微黨校”不少于12期,培育學員1000人次以上,凝心聚力推動工作,將村域各項工作不斷強化。
他還建立起9個網格小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地進行動態管理,對全村529戶的用水、用電、用氣和環境衛生等日常生活進行常態化監管,引導村民積極自主管理社區,初步探索出一條農村社區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民主管理之路。
創新工作思路
“在我看來,許下心愿是樹立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行動力。”高德敏說,“沒有創新,就沒有戰旗村的今天。”基層治理只是打基礎,要想為村莊、為村民謀發展,產業興旺是根本。堅持產業富民一直是高德敏的工作重心。
在高德敏的帶領下,戰旗村成功組建戰旗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對集體資產進行股份量化,采取村民自主商議入市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2015年進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改革試點,成功敲響四川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人均獲得土地增值收益520元。通過入市地塊商業服務綜合體項目建設,同步推動“鄉村十八坊”“郫縣豆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入市及建設,推進“園區+景區+社區”聯動發展,創建了AAAA級景區。
要想集體產業興旺,光是土地改革還不夠,高德敏以他多年的創業經驗,召集村干部、群眾代表集思廣益,終于找到一條屬于戰旗村的發展道路。
創新土地經營方式,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注入資金的方式,組建戰旗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二次分紅的方式,村民人均年收益達1500多元。引入的榕珍菌業等產業化企業,解決本村及周邊剩余勞動力1300多人,實現務工收入2000多萬元。
同時他還不忘推進一、三產業互動,農旅融合發展,引入社會資金,建成薰衣草基地300畝、藍莓基地160畝、草莓基地200畝,通過舉辦薰衣草節等節會活動,打造了“一三聯動、以旅助農”的典型樣板。
2019年,戰旗村接待游客達110萬人次,實現了傳統農民向旅游從業者轉變,傳統農業向休閑旅游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精品景區轉變。2020年,戰旗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資產達802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65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萬元。
倡導文明新風
基層治理是基礎,產業興旺是根本,要想持續有效地發展,文明新風是保障。多年來,高德敏堅持把文明新風建設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點工作。
高德敏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共建和諧社區,開展十佳文明戶、五好家庭、孝老敬老戶等評選活動,舉辦“人人爭當戰旗人,人人都是形象者”系列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開展黨員干部“三亮四考五星”活動,黨員干部帶頭實行門前三包,開展黨員志愿服務、青年志愿服務等。通過活動開展,破除村民傳統陋習,形成村民崇尚科學、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圍。
沒有城鄉人才交流,村民的思想觀念不會迅速轉變。高德敏就這一問題,召開會議、咨詢專家,整合團總支、婦聯等群團組織力量,與西華大學、成都紡專等高等院校合作,開展了“高校+支部+農戶”暑期活動,引導大學生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傳播先進思想、文明新風和現代科技知識。同時,依托高校大學生的力量,舉辦了“戰旗迎春活動”“我們的節日”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大學生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送文化下鄉,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改變落后的生活方式,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活力。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對高德敏的信任也愈來愈強。
“我們還要多搞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素質,讓淳樸的民風也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高德敏如是說。
高德敏經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戰旗村的今天,是村‘兩委’一屆接著一屆干的結果,遇到問題,我們經常向老支書請教。發展依靠個人的力量始終是不行的,我們要廣學典型,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