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目前較大規模的市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包含豐富多樣的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尤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出彩,美譽中外。
明清瓷器紋飾豐富,人物、動物、植物、山水以及格式化圖案應有盡有。這些紋飾不僅題材豐富,繪制精美,而且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因此我們常常說明清瓷器“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吉祥文化在器物上的反映。對于吉祥的美好向往,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也反映到了瓷器裝飾上。瓷器紋飾主要分為幾大類,如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等。
動物紋
動物紋是瓷器上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描摹各種動物形象。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在彩陶上繪制了各種動物紋飾,如鳥、魚、蛙、鹿等。隋唐及之后的各個朝代,陶瓷器上的動物紋樣更加豐富,可以分為神話動物和現實動物兩類,前者如龍鳳、麒麟,后者如鹿、魚、蝙蝠、蝴蝶等。明清時期的動物紋飾多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龍紋是陶瓷器裝飾的傳統紋樣之一。山西陶寺文化彩繪龍盤上,就已經出現了龍紋。宋代龍紋已經基本定型,元明清三代,朝廷對于龍紋的燒造和使用都有嚴格規定。明清龍身作蛇形,四肢有羽毛,龍首有角、有發、有須。凡皇室瓷器上皆為五爪龍。按照形態和紋樣組合的不同,明清瓷器上可見蟠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面龍、披發龍、海水龍、云龍、戲珠龍等不同種類。
如圖1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胎質細膩,胎成白色,釉色純凈而滋潤。盤中央繪有一條在云霧間飛騰、翻躍的龍。構圖上以龍和云組成紋飾,表現龍在飛舞或者疾馳的造型。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外圍雙圈。
雍正青花整體風格大致可分本朝和仿前代兩類。仿前代產品一種是仿明代永宣時期的蘇麻離青,呈色濃艷,但所用青料為國產,黑色結晶斑為人工點染;另一種是仿成化款青花,色彩淺淡,描畫精細;第三種是仿嘉靖青花,色調深沉。
如圖2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胎質細膩,胎成白色,釉色純凈而滋潤。妙繪二鳥立于竹石花卉叢中,鳥頸相交,呈親密纏綿之狀,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青花屬于釉下彩瓷器。在素胎上用鈷料進行繪畫,再罩上透明釉入窯燒制而成。青花之“青”色,就是鈷所呈現的藍色。多見白地藍花的器物,也有藍地白花者。此外,還有色地青花、青花加彩、釉下三彩等不同品種。青花出現于唐代,于元代走向成熟,是明清瓷器的代表品種,同時也是我國元明清外銷瓷的主流。青翠欲滴、瑩潤可愛的青花瓷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珍品。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在清康熙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植物紋
植物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類,描摹各種植物形象。既有格式化的抽象圖案,也有寫實繪畫。植物紋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經出現,戰國秦漢時期多見柿蒂紋、卷草紋等。佛教傳入后,蓮紋風靡一時。隋唐宋元,各種花卉紋、草葉紋豐富多彩。明清植物紋更加多樣,也常用以表現吉祥寓意,如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壽桃象征長壽等。
如圖3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 淺腹, 圈足。通體青花裝飾,盤口沿飾一周云頭紋,內繪纏枝牡丹。唐代金銀器上常見牡丹紋飾,宋代則多出現在瓷器上。明清時期,牡丹仍是常見的瓷器裝飾圖案。枝繁葉茂的纏枝牡丹,寓意蓬勃富貴,牡丹是我國非常有代表性的花卉,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畫工精細,線條流暢。花卉紋飾疏密得當,明快、飄逸、瀟灑,是青花瓷盤中的佼佼者。書青花“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青花楷書款。
青花瓷濫觴于唐朝,但產量極少且沒有形成規模。到了宋朝,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審美趣味偏向于雋永內斂,追求器物的釉色美和肌理感,因此青花紋飾未能得到傳承延續。到了元朝,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崇尚白色,性格豪邁大氣,由于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性的關系,普遍喜歡大件器型,受伊斯蘭風格的影響,喜用藍色來裝飾器皿和建筑,圖案風格追求層次豐富、濃郁繁密,于是這種在白瓷上繪制繁密藍色紋飾的青花瓷應運而生,從而宣告了彩瓷時代的來臨。清代青花在明代基礎上繼續發展,其中又以康、雍、乾三朝為青花生產的鼎盛時期。
青花瓷別具一格、優點眾多,一經問世就備受人們的喜愛。首先,青花瓷色調鮮明、素雅大方,令觀者賞心悅目。其次,青花瓷作為釉下彩瓷,其紋飾不會褪色。再者,青花原料鈷屬于天然礦物質,國內的江西、云南和浙江地區均有出產,也可由國外進口,原材料充足。最后,青花瓷制作工藝借助瓷胎吸水性佳的特點,和中華書畫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瓷畫藝術。青花瓷是中國陶瓷從素瓷向彩繪瓷過渡的里程碑,是中國古陶瓷藝術史上的輝煌一頁,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如圖4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 淺腹, 圈足。器身繪纏枝蓮紋圖案,紋飾規整,色彩艷麗。紋飾以青花纏枝蓮為主,因其諧音“清廉”,因而意寓“為政清廉”。雍正、乾隆乃至咸豐朝瓷器基本上以青花纏枝蓮紋為主,同治以后紋飾便豐富起來,如吉祥如意圖、百蝶圖、梅蘭竹菊圖、花鳥圖等,其內涵不再局限于“清廉”,而賦予其更寬泛的文化內容。“清廉”的政治功用逐步消失,被居室陳列的功能所取代。
人物紋
人物紋即描摹人物形象的紋樣。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盆上,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的人物舞蹈圖案。唐宋以來,人物紋在陶瓷器上更為多見。可以分為高士圖、仕女圖、嬰戲圖、佛道人物圖、歷史故事圖、耕織圖等。元代青花上就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明妃出塞”等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圖。明清時期,將陶瓷工藝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紋飾中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文化、信仰以及審美,在陶瓷紋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如圖5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呈波浪形,淺腹, 圈足。器型規整,口沿一周飾菊花瓣及花葉等相間排布;中間主題紋飾以青花描繪趕考人物故事圖,周邊飾山石花草、流云日影等景物。
清代青花以康熙朝水平最高。康熙青花呈色青翠明快,而且能夠用鈷料分出濃淡深淺不同的青色,類似于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墨分五色”效果,因此也被稱為“五彩青花”。康熙青花善畫山水、人物,又以耕織圖和刀馬人圖最具特色。由于各色彩瓷的影響,從乾隆朝開始,青花在瓷器中所占比重開始減少。嘉慶朝之后,青花不再是瓷器生產的主流,僅光緒一朝有過短暫復興。
如圖6所示,此件瓷器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青花裝飾,口沿一周繪花草紋,盤中央繪有山石、樹木、亭廊、房屋、小橋,天空飄有流云,有三人坐于船前相視而談,畫面生動愜意。畫工精湛,布局疏朗,樹木挺拔雄勁,畫面柔和清雅,染擦自如,層次豐富,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淡描青花用單一的青料畫出各種線條,線條的變化和運筆使得圖案紋飾更加豐富精美。
淡描青花即用淡雅的藍色青花料在素坯上勾勒筆觸細膩的線條,它既不分色階,也不需要渲染,圖案紋飾呈線條化,風格清新淡雅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白描。淡描青花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較少,但作為瓷器繪畫中的新品種,是萬歷時期最突出的青花工藝,也是對青花瓷繪畫技法的一個重要補充,流行于明代中晚期,官窯、民窯均有燒造。
淡描青花的出現豐富了繪畫題材,其構圖精心細膩,擺脫了以往草率隨意的風格,至康熙朝時淡描青花畫面更加追求精細規整。在萬歷朝淡描青花人物紋飾中,有些受當時一些名畫家如陳洪綬、曾鯨等的影響,繪畫水平較高。而分水法的掌握,使得青花深淺有致,紋飾描繪更加形象生動,富有層次感。一件件小巧精致的青花小碗、盤、瓶、缸等,呈現一幅幅清新典雅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新的品種不斷涌現,器型多樣,紋飾豐富。青花瓷器上的紋飾具有鮮明的特征,其所使用的紋飾繪畫風格借用了當時占據繪畫主流的文人繪畫風格。透過青花瓷上的紋飾,我們可以看到青花瓷器在這一時期因現實社會的轉變、工藝技術的提升以及傳統文化上的借鑒所產生的變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應盡的職責,希望大眾通過欣賞瓷器,感受到瓷器的藝術魅力,體會到傳統文化之美。
作者簡介:于沁(1986年— ),女,文博館員,碩士,太原市博物館,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