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六田隧道進口覆蓋層較薄,地質條件較差,采用常規方法施工易發生塌方。為保證隧道開挖的順利進行,對隧道進口段采用管棚預支護,減少了超挖量、提高了洞身整體性,提前控制了圍巖的穩定性,降低了開挖掘進塌方風險。該技術有效提升了隧道洞挖安全性,可為隧道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淺埋隧道; 管棚施工; 六田隧道
中圖法分類號:U45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2.S1.010
文章編號:1006 - 0081(2022)S1 - 0032 - 03
1 工程概況
六田隧道進口段覆蓋層主要分布厚6.5~8.3 m的全風化花崗巖,土層結構差,為Ⅴ類圍巖。該段覆蓋層較薄、地質條件較差,主要采用管棚+預注漿超前支護,徑向錨桿穩固圍巖、小導管鎖腳、鋼拱架+鋼筋網片和噴混凝土初期支護等措施,按照“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速反饋、控沉陷”的原則進行三臺階法施工。
2 施工地質情況
隧道進口洞身巖體為早白堊紀燕山期中、粗-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隧道區內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覆蓋層中的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兩類。孔隙水賦存于場地內的第四系土層孔隙中,殘坡積土層厚度不大,富水性差、水量貧乏,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雨,由高往低向基巖裂隙密集發育帶及自然地形較低的沖溝排泄。基巖裂隙水賦存于下伏基巖裂隙中,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孔隙水[1]。
3 管棚施工工藝
管棚采用空氣潛孔錘鉆孔、頂進法入管的施工方法,洞口上半斷面開挖完成后及時施作導向墻,在導向孔口埋設套管;確保管棚鉆孔精度,避免管棚侵入隧道開挖線內、遠離開挖線或者相鄰管交于一處,使管棚管距、傾角及鋼管施工誤差達到設計要求。
管棚施工一般工序為:管棚套拱和導向孔口管施工→鉆孔→掃孔→下管→在鋼管內安放鋼筋籠→注漿。
3.1 管棚套拱和導向孔口管施工
管棚施工前,首先進行管棚套拱和導向孔口管施工。根據地質情況,采用的管棚長24 m,套拱長2.0 m,套拱內埋設四榀I18型鋼拱架,間距0.6 m。導向孔口管采用Φ127 mm無縫鋼管,每根長2.0 m,外傾角為1°(誤差在±0.5°以內)。孔口管的外傾角度與管棚的外傾角度一致。鋼拱架和導向孔口管外部澆注C25混凝土。管棚立面布置如圖1所示。
施工時,首先按照設計邊仰坡的坡比自上而下采用挖掘機分層開挖,按照“少刷坡、少擾動、強支護”的原則一次開挖到位,在明暗交界里程外預留3~5 m核心土做施工平臺。其次加工支撐護拱混凝土的拱架和模板。套拱在明洞外輪廓線以外,緊貼掌子面施做;套拱內埋設四榀I18號工字鋼制作而成的鋼拱架作為橫架,與管棚孔口管焊成整體,支撐穩固后,內外模采用木模安裝,管棚棚套必須與圍巖面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免注漿時跑漿。最后進行套拱混凝土的施工,待套拱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5%后,開始管棚的施工。
大管棚套拱的導向孔口管間距須與大管棚中Φ108 mm的間距保持一致,且管棚棚套中Φ127 mm孔口管的外插角度須與大管棚的外插角度一致。管棚棚套的長度為2.0 m。
3.2 鉆 孔
采用空氣潛孔錘,并可用PG115型管棚鉆機進行鉆孔。鉆孔前,先噴一層素混凝土封閉掌子面,防止管棚漿液漏漿和掌子面坍塌。鉆孔由中間向兩邊依次進行,鉆孔外傾角1°(誤差在±0.5°以內),鉆機立軸方向必須準確控制,以防止管棚侵入隧道開挖線內、遠離開挖線或者相鄰管交于一處;鉆進中應經常采用測斜儀量測鋼管鉆進的偏斜度,如發現偏斜度超過設計要求應及時糾正。鉆孔中遇到砂層易塌孔時,用泥漿或水泥漿護壁;如果成孔困難,應進行根管鉆進。為防止塌孔,鉆孔后應立即頂進鋼管。鉆孔速度應保持勻速,當遇到夾砂層或者泥層時,應控制鉆孔速度,防止夾鉆。
3.3 掃 孔
掃孔時用巖芯管注入高壓空氣吹洗,以清除孔內巖碴并使孔道順通,為下管提供良好條件。掃孔由內向外進行,伸入長度以靠近空口末端為宜。如遇入管困難,應連續多次循環送入巖芯管,直到孔內清掃干凈。
3.4 下 管
管棚使用Φ108 mm×6 mm鋼管,管壁采用梅花型打孔,打孔直徑約為15 mm,孔間距約為25 cm;導管尾部留約2.5 m不打孔段,為止漿段,與套管有效結合。根據JTG F80/1-2017《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為使鋼管接頭錯開,對每個孔管棚鋼管按順序進行編號,且同一斷面內接頭數不大于50%、相鄰鋼管的接頭至少錯開3 m;管棚孔位序號為奇數的第一節管采用6 m長鋼管,孔位序號為偶數的第一節管采用3 m長鋼管,之后每節均采用6 m長鋼管,以有效錯開連接接頭。下管時,若孔壁不易坍塌,則采用擊打法將管棚鋼管推送至設計位置;若孔壁容易坍塌,則采用導管緊跟鉆頭同時送進的方法。鋼管入孔后,及時將鋼管與鉆孔壁間縫隙填塞密實:先用麻布條封堵管棚鉆孔空隙,后用環形楔環頂緊,最后用電焊將楔形環焊接在管棚上;在鋼管外露端焊上法蘭盤、止漿閥,并垂直向上接入Φ25 mm、長2 m的無縫鋼管,用做注漿排氣。如鋼管無法頂進,應停止作業,分析原因,根據需要重新掃孔后推送鋼管,直至到達設計位置。根據鉆進速度、灰塵顏色、鉆機壓力等情況可判斷出管棚地段的地質情況,為下一道工序如開挖方式、進度安排及資源配置等提供可靠數據。
3.5 鋼筋籠安放
根據地質情況,如果覆蓋層含有大孤石、無法移動的重型物體,為增加鋼管的承載力,可在管棚鋼管中插入鋼筋籠作為骨架以增加穩定性和安全性。鋼筋籠可采用Φ42 mm鋼管周圍焊接4根Φ20 mm的鋼筋組成。鋼筋籠在鋼筋加工場制作完成后,放入已安置好的管棚鋼管內。如果圍巖條件較好,可不放置鋼筋籠。
3.6 注 漿
施工前做壓漿試驗以確定合格的注漿參數并作為施工根據。該工程管棚長24 m,為使管內漿液飽滿密實,采用從孔口一次注入的方式注漿。要求漿液配料準確、誤差不大于規定值,并且無任何雜物被帶入漿液內;進入注漿機的漿液必須經過篩網過濾,以防止不合格料注入管內。排氣孔有漿液流出時,可進行終壓注漿,直至達到設計注漿壓力或設計注漿量,然后終止并關閉閥門。
4 結 語
在軟弱圍巖及松散地層中,特別是隧道進出口段,管棚+預注漿超前支護不但提高了洞身整體穩定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進洞安全,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工程投資。該研究對淺埋隧道進出口管棚施工技術做了簡要分析,可為隧道施工提供一定參考。建議在今后的施工過程中,不斷探索更為安全可靠的施工工藝和開挖支護方式、不斷提高隧道淺埋段施工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西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南寧抽水蓄能電站對外交通銜接道路工程Ⅱ標段(K3+800~K6+100)一階段施工圖設計[R].南寧: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西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
(編輯:高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