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課型之一,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而達到鞏固舊知、強化理解、提高技能的目的。從知識的主體來看,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個深入理解、融會貫通、牢固掌握的過程。從技能發展上看,它應是學生提高認知策略、發展數學思考、主動學習探索、提升數學素養的過程。因此,復習課教學在教育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不斷探索,尋求復習課教學策略。
一、以生為本,找準復習起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所以,明確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課堂才能有效、高效。課前可根據教學重難點設計復習導學單,并認真分析,找到薄弱點、易錯點,為復習題設計提供有力借鑒。
二、自主梳理知識網絡,關注學習過程
在傳統的復習課教學中,教師以講解作為教學基本形式,學生以記憶作為主要學習形式,再輔以大量的練習題。在這種教學形式中,教師自認為面面俱到,卻不知教師的“喋喋不休”對學生只是過眼云眼,真正留在學生腦中的知識少之又少。而學生,對“死記硬背+機械練習”這種學習模式早已厭倦,解決實際問題時依然是漏洞百出。因此,復習課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教學理念,充分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
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別的,而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在復習課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過程,可以采用文字式、“樹枝圖”、表格、圖畫等學生所喜愛的形式,學生的回憶可能是零亂的片斷,也可能會摻雜有一些錯誤的回憶,但這都沒有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比起被動地聽老師說,效果會更好。此時,老師主要起好引導、補充、傾聽的作用,在學生充分展示、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明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關注學習過程,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語言要準確、清晰、準確、流暢。在復習課《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教學中,對于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環節有意識地先讓學生在小組內拼一拼、說一說,再讓學生上臺展示,學生在邊操作邊解說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知識的深化。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上有一句格言:“我聽過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拼、擺,會對體積公式記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徹。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實施組員互助行動
課前,可布置給學生具體的復習要求,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或自己認為十分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記錄,在小組交流分享環節,提出自己復習中的困惑,在組員的幫助下初步得到解決。在全班交流環節,小組提出組內尚未解決的問題,在全班的質疑、討論、爭辯聲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小組學習共同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觀點,體會合作的價值和成功的愉悅。同時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也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養出一批思維活躍的數學愛好者,促使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積極上進的學習氛圍。
四、練習宜少而精,注重生活化和綜合性
練習是鞏固知識、拓展應用的重要手段,練習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和綜合性,要具有層次感和梯度。比如概念的復習,題型的選擇上以“辨析題”為主,側重于理清易混淆的知識,計算類的復習課,側重于計算熟練度和準確性,應用題類的復習課,側重于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同時,復習課的練習應不同于新授課的練習,不宜多,應宜精。一道練習題應考察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復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小明家打算做一個長80cm,寬40cm,高50cm的魚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做好后,魚缸里水面高度為40cm,水的體積是多少升?小明將一座假山放進去,水面上升了2 cm,假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道題既用到了長方體的表面積,也考察了長方體的體積,還復習了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能考察學生綜合所學運用知識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復習課的練習應密切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復習"“年、月、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復習題:
下面節日同在大月的一組是:
A"兒童節""婦女節""""B"勞動節""建軍節
C"元旦節""教師節"""""D"國慶節""清明節
這道題不但涉及到大小月知識,而且把它放在重大節日這一社會背景中,貼近生活實際,富有新意,問題的呈現具有開放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在數學復習課的教學中,我將“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相信有那么一天,我將“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