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注重創新精神。”“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學習氛圍。”“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美術教學因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想像力的豐富性,繪畫、手工操作的實踐性等決定著它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起著獨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不能替代的。那么,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若自己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迸發出極大的學習激情,進而形成一種優勢的意識性。”因此,教學設計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于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運用科學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和創新的沖動。例如:《面具設計制作》一課,結合四川特色,先讓學生欣賞川劇變臉視頻,一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面具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美術課堂中教師首先要使學生對美術課感到學有所獲,心情感到愉悅。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寓知識于趣味的美術教學之中,使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興趣,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完成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只有思維上先有創造性,在實踐中才能談及在能力上有創造性。在教學中,應該堅持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尤其對思維方式的引導,同時注意思維方式的遷移。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研究藝術家的創作構思,并對創作意圖以及藝術風格的演變等進行分析。比如,畢加索在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中創作了多幅關于牛的藝術作品,每幅作品給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每幅作品又有內在聯系,充分展示了畢加索思維方式上和藝術上的超凡創造力。作品從開始具象寫實的“牛”到最后只剩下幾根線條的抽象的“牛”,用最簡練的手法創造了最生動的形象,以致他后來用自行車的坐墊和車把創造出《公牛頭》的杰作。正是這些有創造性的美術作品才能使美術不斷向前發展。同樣具有創造性的社會,社會才能不斷進步、發展。在《紙的立體表現——紙雕塑》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紙的立體表現方法的運用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講解了方法以后我沒有做示范,讓學生自己總結并尋找更多的方法,這樣學生有更廣闊的空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作業收上來時,著實給我一個驚喜,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得多。造型上減少了束縛,發揮了想像力,學生的作業都展示了自己的個性,表現出各自的創造性。我們可以看出創新精神首先取決于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先決條件,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關鍵、核心。在教學中,應少給學生一些條條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左右學生的思維方式,多給他們一些自由,以便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盡量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重視課堂演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當前的初中美術課堂無疑還是以課堂演練的授課方式為主,具體來講,其包括教師的演示與學生的練習兩個層面。作為美術課堂授課的主要方式,它的存在無疑有其一定的必要性與科學性。但隨著科學技術與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我們在重視課堂演練的基礎上,一定要在課堂授課方式上更加豐富起來,通過不同方式與途徑,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創新機會與更多的演練空間。演練的目的,是讓學生看到教師動手的直觀操作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使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練習得到表現,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動手動腦兩不誤,理論學習、創作實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使學生動手的欲望油然而生,增加了學生的表現欲望。)比如,科技畫創作要求學生以太空為主,表現人類未來的世界,設想一些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創新精神在這里大展身手。學生作品,有的奇峰林立、色彩紛呈;有的真實感人;有血有肉;有的時空轉換、意味雋永;有的星球大戰、呼喚和平。總之,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空間,表現出童稚的樂趣。再如,賀卡制作。名目有賀年卡、圣誕卡、生日卡、尊師卡等,要求內容豐富多樣,貼近生活,具有初中學生活潑向上、多姿多彩的特點。這時學生就會打開記憶的大門,把生活中碰到的有意義的事情在腦海中閃現,列舉典型事例,通過繪畫語言表現出來。
四、科學合理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評價的科學合理,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評價應使不同先天素質、不同智力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通過美術活動都得到發展,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城管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教師千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撰寫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取消只用一個標準,一個答案,只求共性、忽視個性的評價方法。以避免學生只追求作業表面效果,無創新精神的平庸之作,克服應試教育中為求高分應付甚至抄襲他人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