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在此,筆者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予以探討。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遵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多方面,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學方案,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增添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在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引導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來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古詩詞當中,教師就可以圍繞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鄉情懷,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家鄉,培養學生濃濃的家鄉情懷,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明確課程教育目標,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按照目前初中教育現狀,語文教育必須圍繞著學生的特征、教育的目標等進行制定,初中語文教育的工作目標必須納入為多個重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遠大的理想、身心的和諧、道德的規范、職業素養、家庭理念以及法律意識的思想修養。對于愛國主義而言,其屬于基礎性的政治要求,而遠大理想則是教育學生應當立志高原、立志發展為主,身心的和諧屬于對學生提出的語文工作達成目標之一。道德規范則是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一種道德要求。職業素養則是職業道德、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的一種培養。家庭理念則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礎條件。法律意識則是培養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覺性的重點。在教育中必須圍繞著上述目標開展教育,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在《觀滄海》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先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胸懷。對此,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的誦讀感受大海的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觀,并借助吸毒品味感受作者的開闊胸襟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并以生活作為切入點,促使學生逐漸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建立努力學習、強化自我的遠大志向。
三、挖掘教材文化內涵,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出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繼承、發展優秀民族文化的需求,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篇目比重在近年來有所增加,成為影響語文教學成果的重要因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材篇目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現代白話文呈現的、表現傳統文化知識的,另一類則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現,保留了傳統文化經典的特色與本質。當前學生所生活、熟悉的時代與社會背景顯然與傳統文化中所依托的時代、社會背景截然不同,這無疑為原汁原味的優秀文化經典教學造成了阻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這些篇目時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設計,以盡可能受到學生歡迎與喜愛并易于學生理解接受的形式開展教學。比方說,曹文軒《孤獨之旅》一課,文章講解的是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長過程。文章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說,孤獨之旅其實就是成長之旅。杜小康的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文章告訴我們: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恒的主題。本文中所體現出的堅韌、執著、勇敢,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性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現代文的講解,一樣可以推動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又如,在教學《己亥雜詩(其五)》這首詩時,教師在為學生介紹詩歌的字面意思與表層含義之后,還應當引導學生感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其中蘊含的不畏挫折、不甘沉淪的報國熱情與奉獻精神,再引導學生由詩人推及到當今社會中千千萬萬甘于奉獻、獻身祖國與人民的優秀人物,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與共鳴。
四、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歷經千年后仍然在當代社會占據著一席之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與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特征,同時也說明了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必然存在著契合之處。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借助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例如定期在班級范圍內組織誦讀經典比賽、微型“詩詞大會”等,在班級中營造熱愛經典、誦讀經典的氛圍,同時也推動、影響班級中的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繼承中去。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收獲到的知識應用于學習與生活,例如在教學《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將這首詩中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應用到寫作中去,增添文采的同時又豐富了文章的內涵。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詩詞用畫筆描繪出來,引導學生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畫面與情景,增強學生的感觸與認知。
總而言之,隨著新教程教學改革進度的不斷前進,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現代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已成為必然。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以此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