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從春天走來,踏進初夏的五月,偶翻詩人福信詩歌《歲月的沉思》,其中一段話難以忘卻:“昨天、今天、明天,時光如河/流動著、匯集著每一個生命的歲月/它是一段歷史、一段經過/也是一段情感、一段記憶/也容納著世間一切酸甜苦辣/也承載著滿懷的希望和內心的憂思/在你不知不覺中,生命的旅程/就已領略許多的風景/遇見許多的人,留下許多的事/……”于是領悟:人生不過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努力把握當下,讓每天活得實在和精彩吧!
回想四十多年前的昨天,本已可圓從軍夢的我,春節前接兵部隊指揮員親臨農舍,告知我已政審合格,將奔赴兵營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只是,駐軍地那邊冬雪紛飛,元宵后方能接兵。命運無常,世事難料,父親正月初三家中摔倒,十天后撒手人寰。面對悲痛不已的母親,我選擇陪伴她一起度過那一段艱難歲月。村里照顧我,讓我當一名民辦教師,二十歲那年在村里加入黨組織。因從小喜愛文學,少年時經常學寫些通訊報道、小說、散文等作品寄往縣、市、省等文藝刊物,諸如《南方日報·農民版》《汕頭日報》等,期望能當一名業余小作者。執教二年后,我被縣里組織部門吸收為普寧縣文化館創作員和《普寧文藝》編輯,先后創作了歌劇劇本《紅日照村河》、小說《洪二嬸水果店》等文學作品,其中歌劇《紅日照村河》上省會演得了二等獎。隔年后我又下調到有十萬多人口的半山區梅塘公社當黨委辦公室副主任,一年后,被任命為公社黨委副書記。數年后,又調到縣里當縣文化館副館長,團縣委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其間,在全縣發現和樹立了勤勞致富的楊奮雄,熱心助力家鄉的青年港胞楊奮彬兄弟,花木狀元張木興,赴瑞士表演潮繡技藝的姑娘李少云,失臂用腳寫字勤學的少年黃開文等十多個青少年典型。當年的團中央書記宋德福等領導親臨普寧、汕頭召開現場會。一路走來,是黨組織培養了我,黨恩終生難忘;是大地關愛了我,農民樸實善良的品質,堅韌和樂觀的性格,鞭策我前行。
1982年8月,我有幸到北京中央團校學習,畢業之際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接見;1988年5月4日,我出席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與全體代表受到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萬里、楊尚昆的接見。二幅長卷般的相片,留下許多無法磨滅的記憶。來汕三十多年,我親歷從團汕頭市委到同平區、二個市級局,走過南澳縣、達濠區、龍湖區,進入市委統戰部。數年前市里主要領導要我出任市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不便推辭,只好接手。從青春到白頭,汕頭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留下了不少足跡,我身臨其境觸摸大潮的脈動,時刻謹記自己是農民子弟,帶著鄉土氣息,踏踏實實做事,不忘初心,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做了些許有益于社會,有益于青少年的好事實事。
四十多年的社會工作,我經歷了多姿多彩的社會變革,歷涉了春夏秋冬的生命更替,沐浴了國家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和風。漫漫長路,難以忘懷“歐洲的良心”——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一句話:“我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應該努力減少人類的苦難與殘忍,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幸福與和諧。” 我義無反顧地投入時代的熔爐中淬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不同崗位上應有的使命與責任。
在這個火熱的年代,會有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在歲月之河浮泛。 沒有信仰的心靈陷入迷途,在社會中隨波逐流;沒有理想的青春活成行尸走肉;沒有良知的人生靈魂充滿卑鄙……人的心就是人生的根基和定盤針,沒有心安,何來身安?選擇“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也就是選擇嚴肅對待自己的生命……歲月,總是讓你不斷奔流、選擇,有怎樣的選擇,就有怎樣的人生。
回首走過的路,深嘗人生百味,辛辣苦澀酸甜像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變化萬千。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沒有童話故事設定的一個美好結局。值得慶幸的是,自己未敢虛度年華,尚能堅守理想信仰,傾聽內心的呼喚,腳踏厚實的土地,把握“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原則,直面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老百姓做了些事,為改革開放的大廈添了一些磚瓦。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前面還有一個又一個需要邁過的溝溝坎坎。如今,在激情與理想的時代,懷疑與誘惑的時代,我邁進大公益的青草地,相信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汕頭這本書可以更加豐富多彩。我時時縈懷的是古往今來世間分量最重的事物——良心。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內心的那一份愛。它就如冰心所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人生之舟,有留有舍,有失有得。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把握良心;浮躁虛泛的年代里識別小人。失去了良心的背囊,一切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如過眼云煙,終會隨風而逝。良心是五月的和風,吹散憂傷,翻出新的篇章。讓你不再為明天煩惱,為昨天而嘆息,明白今天便是美好。內心靠近陽光,堅強、向上,行好事,做好人,懷善心!
依然銘記,黨恩難忘,民情沁香;依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雖是時間的匆匆過客,卻也要珍愛當下的每一天,時時明白自己是什么人,來自何方,要往何處!
韶華易去,青春不再,淡淡往事,記憶猶新。閑暇時整理往時提議,倡導、做過的那些事兒,覺得似乎還可付諸筆端。憶起不少作家、記者也曾一路陪伴,心中不禁溢泛陣陣漣漪,往事……又怎能如煙?感謝那些幫過我的人,暖過我的人,關注過我的人!為了不忘卻走過的路,權把昨天沉在記憶中的悠悠往事擷取部分化為文字,編進《那年那事》的印記里。
作者簡介:
張澤華,廣東普寧人,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汕頭市委統戰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喜愛文學,出版有《南海濤聲》《這方熱土》《那年那事》等多部文學作品。退休后仍筆耕不輟,常有各類作品在文學刊物發表。
責任編輯/趙吉政